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6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6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2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1.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1分)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1分) 2.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目问人物形象的特点,那么就要筛选出人物的外在、行为、心理、动作等直接描写和相关的侧面描写。第一句是说,他做过官,第二句就能从马的侧面看出人物的特点了:清贫;第三四句出现了两个意象:剑和书,这两个意象可以看出人物的“亦儒亦侠”的风采;四句话叠加在一起,还可以推断,这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颈联写人物在雪地上行走,寒风透过单薄的衣服,这一细节足见人物的清寒。同时,读者还应该联想到人物像雪一样洁净的品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藏”字很明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边塞风雪纷飞、人烟稀少的特点。“透”字给人以想象感,有力的表现了风大衣服单薄,从而从侧面表现出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特点。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18

蝉声

郭枫

我爱听蝉,打从很小的时候起。

夏来了,蝉声呼唤着绿阴,绿阴涨满了黄河两岸。

夏,丰富着哪!在黄河两岸,那大平原,可真是正正式式的大平原,那么平整!那么辽阔!让你张大了眼睛看也看不到边。平原没有边,翻滚在平原上的麦浪也没有边。麦浪,像浩瀚的海洋,摇荡啊摇荡,摇荡着那些庄稼汉的欢笑,摇荡着那些青布包头的大姑娘们的希望,摇荡着那些像石头一样的孩子们傻傻的梦想。麦浪,在六月的阳光下,闪烁着无边无际的金黄。不,闪烁着的是遍地的黄金。

太阳可厉害着哪!它不许人们躺在床上做梦。太阳,漫天地撒下了毒花花的火,燃烧着大地,燃烧着夏天。而蝉儿们是太阳的号手,一大清早,当地面开始蒸腾起热雾,它们便大声地嘶喊:起来,属于土地的人,到田间去。去啊!去收获那满地的黄金,去收获你一年的辛勤。

庄稼汉成群的像一阵风似的出发。麦田活动了,那些牛一样的汉子,收割的镰刀比着快,飞扬的山歌比着响。太阳,把兴奋搽在他们的脸上,蝉声起劲地作着拉拉队。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在太阳能把人烤焦的三伏天,看哪!那一树青条的老柳,垂挂着多少殷勤。赶着路的,做够了活儿的,来吧!到绿阴里来,到柳丝中来,到蝉声里来。这里有的是成缸的绿豆汤或大麦茶,别问是谁家的,你只管喝吧!喝着凉茶,听着蝉声。蝉声在枝头,蝉声在心头,撒给你满身的清爽。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日正当中,老牛在树下嚼沫,老人在树下打盹,上半天忙累的人,用斗笠盖着脸,东倒一个,西歪一个,各自去寻梦。麦场上,曝晒着新收的小麦,黄澄澄的,每一个颗粒都散放着希望的光彩。心房中,存放着祖传的敦厚,傻乎乎的,每一张脸,都流露着自得的颜色。那一片恬静,一片安详!谁都知道:啄食着的小鸡知道,散步着的小猫知道,连呆模呆样在一旁喘着气的小花狗也知道。可是,谁也无法说得出来,谁也无法描画得出来,只有蝉,才会高踞枝头,吟着赞美的诗篇。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当小麦收割之后,高粱便连天地扯起了“青纱帐”,青纱帐是孩子们的儿童乐园,他们的儿童乐园不要票,不要票却送给人大把大把的快乐。孩子们在青纱帐里追逐、打滚、采食甜甜的野甘蔗。热了,累了,跑向那古老的黄河,开始另一场战争,然后转移阵地,大伙儿呼啸着去进攻果林或瓜园,蹲在那种很原始的瓜棚下,随便地去享受瓜的甜美。一切都满足了,才班师回家。沿着高榆老柳的浓阴,一路追逐着蝉声;而蝉声,却又一路追逐着他们。

那一片蝉声,真美。 那一片蝉声是图画,那一片蝉声是音乐;画许多绿色的记忆,谱无数优美的灵魂。

那蝉声也是我们生活的课本

读着蝉的歌唱,吮着泥土的乳汁,快乐而又痛苦地成长起来的人们,都喜爱那一片泥土的芳香,懂得蝉声中那种潇洒、低回、激越的感情。

在黄河两岸,那些褪了色的城,那些灰黯黯的村落,那些泥土路,那些守信用的花朵……都像课本,都像蝉声,向我们述说同样的故事:生活,应该恬淡、勤恳和拙朴。而那无边的大平原,那浩浩荡荡的黄河,那飞扬着的黄沙,狂舞着的白雪,和突然而来突然而去的风暴,却又教给我们另一种榜样:人啊,应该活得爽快,死得坚强。那些把根扎在黄土地的人们,生与死,都有着绚丽的光彩,如这热切的蝉声。

1.第一段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七段的画线语句描写了夏日正午蝉的鸣叫,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蝉声也是我们生活的课本。”请分析这句话的含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不仅写了蝉声,还写了与蝉声相关的人事,请探究“蝉声”中蕴含了哪些丰富的意蕴。5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15分)

乞者赵生传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注】 临川王:陈,武帝侄子,武帝死后继承大统,史称文帝。希旨:符合尊长的旨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岁,生来见予 莫:通,年末。

B.僧逾分,吏物故耳  暴:糟蹋。

C.自此知生非挟术     特:特别。

D.居兴国,骏骡       畜:饲养。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  

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吾意欲见君耳

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太守法,经常蓬头垢面,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

B.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停止为官之心,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C.作者被贬居住在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访,与之探讨夜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哭墙上有这样一行字死难者:300000,如果把它改为死难者:三十万,你觉得哪种表达效果好?请作简要说明。(5分)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   

 

查看答案

仿照示例图①“平衡”,根据图②“朋友”内容写一句话揭示漫画寓意。(4分)

满分5 manfen5.com

在生活中,搞平衡往往是以倾斜自己为代价的。

答案: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选出下列文学常识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阿房宫赋》中的“赋”是古代一种重要文体。赋在内容上通过“体物”以“写志”,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语言多用华美辞藻,讲究声韵美,将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一起,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B.杜牧,字牧之,唐代著名诗人。晚年居于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称他“杜樊川”。他与李白齐名,人称他们“小李杜”。

C.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洵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