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问题。 蟾宫曲 阿鲁威 理征衣鞍马匆匆。又在关山,鹧鸪...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问题。

蟾宫曲              阿鲁威

理征衣鞍马匆匆。又在关山,鹧鸪声中。三叠《阳关》,一杯鲁酒,逆旅新丰

看五陵无树起风,笑长安却误英雄。 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

注释:鲁酒:春秋时鲁国所酿酒,味薄。 逆旅新丰:唐代名臣马周未做官时客游长安,住在新丰旅舍中,受尽店主白眼。逆旅,旅舍。新丰,在今陕西临潼县东。 五陵:西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长安一带。
1.这首元曲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曲意简要赏析。(5分)
2.本曲结尾写道“有似愁浓”,试结合全曲,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发“浓愁”的。(6分)

 

1.(1)鞍马、关山、鹧鸪,交代了旅途中的环境;(2)行色匆匆的长途跋涉中,鹧鸪声声,渲染凄凉的气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3)鞍马倥偬,关山重重,已使人劳顿,鹧鸪的叫声更是旅人愁绪的象征,抒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和身不由己的悲哀。(作用3分,答出一点给1分,结合意象意境分析出2点给2分) 2.作者对旅途中的愁情描述很有层次。(1)“又在关山闻鹧鸪”,作者触景生情,写出自己漂泊无定、孤寂无依之愁。(2)“一杯鲁酒”,作者借酒消愁而愁情更浓。(3)“逆旅新丰”,“笑长安却误英雄”运用马周客乡受辱的典故,写出了自己落魄、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无奈。(4)“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运用比喻,用有形之物状无形之情,化虚为实,写出愁情之浓。(4点中答出任意3点并结合词句分析,就可得满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必须知道在古诗中景和情的关系。一般来说,正如王国维先生指出的那样,古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所用的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这支元曲也是一样。上阕写了鞍马、关山、鹧鸪等景物,交代了旅途中的环境;还写了长途跋涉中的鹧鸪声声,渲染了凄凉的气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抒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和身不由己的悲哀。答题时必须既写景物,又答作用,还要结合意象意境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目中“怎样抒发‘浓愁’”一语,从分析诗歌的思路入手,以具体诗句为例进行分析,既指出所用的修辞方法,又分析其作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唐休璟,京兆始平人也。少以明经擢第。调露中,单于突厥背叛,都督周道务遣休璟将兵击破之于独护山,斩获甚众,拜丰州司马。

永淳中,突厥围丰州,都督崔智辩战殁。朝议欲罢丰州,徙百姓于灵、夏,休璟以为不可,上书曰:“丰州控河遏贼,实为襟带,自秦、汉已来,列为郡县,田畴良美尤宜耕牧。隋季丧乱,不能坚守,乃迁徙百姓就宁、庆二州,致使戎羯交侵。贞观之末,始募人以实之,西北一隅,方得宁谧。今若废弃,则河傍之地复为贼有,灵、夏等州人不安业,非国家之利也。”朝廷从其言,丰州复存。

久视元年秋,吐蕃大将麹莽布支率骑数万凉州,入自洪源谷,将围昌松县。休璟以数千人往击之,临阵登高,望见贼衣甲鲜盛,谓麾下曰:“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君取之”乃被甲先登,与贼六战六克,大破之。是后休璟入朝,吐蕃亦遣使来请和,因宴屡休璟。则天问其故,对曰:“往岁洪源战时,此将军雄猛无比,杀臣将士甚众,故欲识之。”则天大加叹异。

休璟尤谙练边事,自碣石西逾四镇,绵亘万里,山川要害,皆能记之。长安中,西突厥乌质勒与诸蕃不和,举兵相持,安西道绝,表奏相继。则天令休璟与宰相商度事势,俄顷间草奏,便遣施行。后十余日,安西诸州表请兵马应接,程期一如休璟所画。则天谓休璟曰:“用卿晚。”又谓魏元忠及杨再思等曰:“休璟谙练边事,卿等十不当一也。”

寻转太子右庶子,依旧知政事。景龙二年,致仕于家,年力虽衰,进取弥锐。时尚宫贺娄氏颇关预国政,凭附者皆得宠荣,休璟乃为其子娶贺娄氏养女为妻,因以自达。休璟年逾八十,而不知止足,依托求进,为时所讥。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斩获甚众,拜丰州司马                        超:破格

B吐蕃大将莽布支率数万凉州                  寇:侵犯

C因宴屡休璟                                  :拜见

D用卿晚                                      恨:遗憾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

B.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

C.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

D.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休璟文武双全,深受朝廷重用。唐休璟本是一个通晓经学的文士,凭“明经”入仕,但在他为官的生涯中却累战沙场,屡建战功,皇帝很器重。

B唐休璟尤其熟悉边疆防守事务。西突厥等与诸蕃不和,阻断了到安西的通道,武则天要他和宰相商量对策,他在很短时间草草地写出了奏章。

C唐休璟英勇善战,身先士卒。身为主帅的唐休璟在面对精兵强敌的情况下,主动出击,临阵冲杀在前,最终获得胜利;洪源大战,威震吐蕃。

D唐休璟在晚年非常贪恋权位。年八十却仍不知足,还想任官,为加官晋级,还为儿子娶显贵人家的养女为妻,结果受到世人讥笑,声誉不佳。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隋季丧乱,不能坚守,乃迁徙百姓就宁、庆二州,致使戎羯交侵。

(2)景龙二年,致仕于家,年力虽衰,进取弥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 “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3月15日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

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D中国诗歌的“常” 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常”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C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这便是创作的境界。

D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变是新诗的根本,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B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D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纵观中国历史,有着精彩人生的杰出人物不胜枚举。他们的思想、个性、追求、经历各不相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生实践“仁”的主张而不懈怠,是孔子的人生;“采菊东篱下”,“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是陶渊明的人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还我河山”,“精忠报国”,是岳飞的人生;“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鉴湖女侠秋瑾的人生;以天下为己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毛泽东的人生……

请以“精彩的人生”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查看答案

上面这些语段出自儒家的主要经典,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学习精神。这些关于学习的方法论言说,今天依然具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请根据你的理解加以归纳,分条概括。

 

查看答案

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6分)

乡下人哪儿去了      王开岭

我以为,人间的味道有两种:一是草木味,一是荤腥味。年代也分两款:乡村品格和城市品格。乡村的年代,草木味浓郁;城市的年代,荤腥味呛鼻。心灵也一样,乡村是素馅的,城市是肉馅的。

    沈从文叹息:乡下人太少了。是啊,他们哪儿去了呢?

    何谓乡下人?显然非地理之意。说说我儿时的乡下。

    70年代,随父母住在沂蒙山区一个公社,逢开春,山谷间就荡起“赊小鸡哎赊小鸡”的吆喝声,悠荡,拖长,像歌。所谓赊小鸡,也就是用先欠后还的方式买新孵的鸡崽,卖家是游贩,挑着担子翻山越岭,你赊多少鸡崽,他记在小本子上,来年开春他再来时,你用鸡蛋顶账。当时,我小脑袋瓜还琢磨,你说,要是赊鸡的人搬了家或死了,或那小本子丢了,咋办?那岂不冤大头?

    多年后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乡下人”。

    来春见。来春见。没有弯曲的逻辑,用最简单的约定,做最天真的生意。他们把能省的心思全省了。

    如今,恐怕再没有赊小鸡的了。

    原本只有乡下人。城市人——这个新品种不知从哪儿冒了出来。他们擅长算术、崇尚精明,每次打交道,乡下人总吃亏。于是,羡慕和投奔城市的人越来越多。

    山烧成了水泥、劈成了石材,树削成了板块、熬成了纸浆……田野的膘,源源往城里走。

城市一天天肥起来,乡村一天天瘪下去,瘦瘦的,像芝麻粒。

    城门内的,未必是城市人。

    城市人,即高度“市”化、以复杂和谋略为能、以搏弈和争夺见长的人。

    20世纪前,虽早早有了城墙,有了集市,但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骨子里仍住着草木味儿。

    古代商铺,大清早就挂出两面幌子,一书“童叟无欺”,一撰“言不二价”。

    一热一冷。我尤喜第二幅的脾气,有点牛,但以货真价实自居。它严厉得让人信任,傲慢得给人以安全感。

    如今,大街上到处跌水促销、跳楼甩卖,到处喜笑颜开的优惠卡、打折券,反让人觉得笑里藏刀、不怀好意。

    前者是草木味,后者是荤腥味。

    老北京一酱肉铺子,名“月盛斋”,尤其“五香酱羊肉”,火了近两百年。它有俩规矩:羊须是内蒙草原的上等羊,为保质量,每天仅炖两锅。

    有一年,张中行去天津,路过杨村,闻一家糕点有名,兴冲冲赶去,答无卖,为什么?没收上来好大米。先生纳闷,普通米不也成吗,总比歇业强啊?伙计很干脆,不成,祖上有规矩。

    我想,这祖上规矩,这死心眼的犟,就是“乡下人”的涵义。

    重温以上旧事,我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草木味。

    想想乡下人的绝迹,大概就这几十年间的事罢。盛夏之夜,我再也没遇见过萤火虫,也是近几十年的事。它们都哪儿去了呢,露珠一样蒸发了?

    北京国子监胡同,新开了一家怀旧物件店,叫“失物招领”,名起得真好。

    我们远去的草木,失踪的夏夜和萤火,又到哪去招领呢?

    谁捡到了?

    我也幻想开间铺子,就叫“寻人启事”。

    或许有一天,我正坐在铺子里昏昏欲睡,门帘一挑——一位乡下人挑着担子走进来。

满筐的嘤嘤鸡崽。

                                    (选自王开岭《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消逝的美》)
1.联系全文,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乡村是素馅的,城市是肉馅的。”(4分)
2.山烧成了水泥、劈成了石材,树削成了板块、熬成了纸浆……田野的膘,源源往城里走。城市一天天肥起来,乡村一天天瘪下去,瘦瘦的,像芝麻粒。”这一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2分)试析其表达效果。(2分)
3.文中写老北京的“酱油铺子”和天津杨村的一家糕点铺这两则“旧闻”有何作用?(4分)
4.试探究作品最后一段文字的意蕴。(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