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湖水碧绿,清澈见底。无风的时候...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湖水碧绿,清澈见底。无风的时候,      ,朵朵白云,青青山影倒映于湖面,山光水色,融为一体。       ,好像是在崇山、白云之间游动,使人恍若置身仙境。

A.①水平如镜        ②水中穿梭着大大小小的鱼儿

B.①波光潋滟        ②大大小小的鱼儿在水中穿梭

C.①水平如镜        ②大大小小的鱼儿在水中穿梭

D.①波光潋滟        ②水中穿梭着大大小小的鱼儿

 

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湖水碧绿,清澈见底“可知棉鞋的是湖面,再根据“无风的时候”所以应该是“水平如镜”,排除BD,根据“朵朵白云,青青山影”都是定语+中心词的形式,应该用“大大小小的鱼儿”。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揭开智力进化之谜

 

①几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患上了一种“大头病”。古猿们经常因为这种病而头疼,然而这种奇怪的病却让这些古猿们越来越聪明。这些“大头病患者”在痛苦中不断进化,最终和其他小伙伴们分道扬镳,成为了演化史上第一支人类。

②以上描述并非“穿越”小说中的无稽之谈,而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古人类学家兰蒂·巴克尼尔等科学家的推测。巴克尼尔表示,古猿因为基因突变而导致大脑开始变大,在此过程中古猿们需忍受慢性头疼。当然,脑容量的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花了几百万年的时间才进化到现代智人的水平。

③我们都知道,人类之所以比其他灵长类动物聪明,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脑容量超常的大脑。在所有的动物中,人是脑容量和身体体积比值最大的一种动物。从颅腔的容积上看,人的颅腔容积可达1500毫升左右,而100万年前的爪哇人的脑容量也才900毫升。研究还表明,人类的大脑容量是猕猴脑容量的206倍,是长臂猿的144倍,是黑猩猩的43倍。

④如今,对于基本完成了物种进化的人类来说,脑容量不再与智力挂钩。大头者可能愚笨,小头者也可能聪明。但是,在人类长久进化的历程中,的确是脑容量与智力密切相关。然而,脑容量和智力发展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是脑容量增长促进了智力,还是智力的增长促进了脑容量?

⑤科学家往往倾向于脑容量的增长促进了智力。但是,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谜。按照通常的观点,脑容量增加会让神经细胞增多,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这就好比是要让电脑的运行速度更快,就得拥有一个更强的中央处理器一样。

⑥然而,现代的统计研究表明,各个地区的人们脑容量差异很大,人们的脑容量随着纬度的变化有20%的浮动范围,一般是寒冷的高纬度地区的人们脑容量更大。但这与智力无关,因为高纬度地区光照较少,当地的人们为了更精确地处理视觉信息,就进化出更多的脑容量来完成这个任务。

⑦那么,在进化的历程中,人类的智力究竟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呢?巴克尼尔等人表示,人类的智力的确是在脑容量逐步增加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在几百万年前,南方古猿因自然环境的改变而下地行走,在自然环境和行为的双重压力下,古猿的脑容量基因发生突变,头部逐渐变大,脑容量开始增加。

⑧脑容量增加的确意味着脑细胞的增多,但这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关键在于脑细胞之间的连接发生了改变。无论是现今的其他动物还是远古猿猴,它们的脑细胞连接模式相对简单,就像是鞋带的栓系模式。因此,研究人员称这种简单的神经连接方式为“栓系”,并将这种理论称为“栓系假说”。

⑨在南方古猿脑容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原有的“栓系”被粗暴地撕裂。古猿不得不忍受这种撕裂般的慢性头疼,在剧烈时甚至会疼得满地打滚。而且,这样的头疼延续了几百万年。这是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所付出的必不可少的代价。直到1万年前的晚期智人阶段,人类的脑容量才完全定型,人类才告别了那个总是慢性头疼的漫长进化期。

⑩在脑神经连接被撕裂之后,一些南方古猿的脑神经连接未能恢复,它们因此变成白痴,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还有一部分南方古猿的脑神经慢慢恢复,并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神经回路,它们因此变得比同类更加聪明,逐渐在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搏斗过程中形成了高级的智力,最早的一支人类由此诞生。

(摘编自《新民晚报》)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南方古猿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大脑变大,由此引起了脑容量的突变,最终成为演化史上的第一支人类.人类基本完成物种进化之后,生活在不同纬度的人们虽然脑容量有大小之分,但智力并不与之正相关。

C.巴克尼尔等科学家对人类智力进化的推测与前人相反且尚无定论,但其“大胆假设”的精神值得肯定。

D.第⑧段以“鞋带的栓系模式”打比方,形象说明现今其他动物和远古猿猴脑细胞的连接模式相对简单。

E.本文围绕“智力进化之谜”,侧重介绍了脑容量和脑神经连接方式与人类进化和智力发展的若干关系。
2.第③段通过列举数据来比较人类与猕猴、长臂猿和黑猩猩的脑容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请根据全文,分析“这是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所付出的必不可少的代价”这句话的含意。(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没有春天

张抗抗

①在北方生活了二十几年,总觉得每年都找不到春天。就连北方人也说:北方没有春天。

②冬末时节,早早地盼着天气转暖。眼看着天长了、风柔了,青草躲在墙角悄悄绿了,阳光也一日日燥热起来,心里便喜滋滋将厚重的冬装收起,换上了开春的毛毯和风衣。却突然袭来一场雨雪或是寒流,气温井绳般地直直落下去,弄得你好一阵手忙脚乱,只得乖乖地重新回去过冬。暖气刚停的日子,瞧着外面的阳光可人,屋里却阴湿冰冷的,外出脱衣,进门穿衣,室内室外全然两个季节。更衣感当然又把人带回冬季,不过反向而已。还有一早一晚大幅度的温差,任是白天如何的温暖和煦,夜半依旧寒意逼人。那冬老人的棉袍就像是笋壳做的,脱了一层一层还有一层。

③北方的冬天,可不是过也过不完嘛。

④等到猛烈的春风热辣辣刮起来的时候,满心期待着大风也许能有所作为。北方的大风倒是每年都来势凶猛,整个城市都在风中摇撼、瑟瑟颤抖。大风有时能一口气刮上三天,稍事歇息,去西伯利亚蒙古一带转个圈回头又来。春风如磨盘似的,不用驴拉,来来回回使劲地碾着北方的土地,却是螺旋式的,转着转着,偏偏就与春天擦肩而过。等到风停风消,睁眼定神看看,树绿了,草已高,缤纷的鲜花谢了,凋零的花瓣掉了一地;时鲜的蔬菜已琳琅满目,大街上已是裙装翻飞——春风终于向更远的北方撤退时,这里已是骄阳当空的夏天。

⑤北方的天气是个跳远的高手,用大风做跳板,能一家伙直接从冬蹦到夏。

⑥所以北方没有春天。

⑦时而会有一种让风雨和天空戏弄之感,或是被春天从头顶跨越的失落。

⑧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心情,在没有春天的春天里,感叹一代人的命运。

⑨那是我们老三届①整整一代人啊。

⑩那个青春花季的年龄,十年也许更多,恰是一个人生命的春天。稚嫩的花蕾被严冬的风霜雨雪侵袭,许多本应灿烂本该绚丽一季的花朵,都没有等到春天。那冬天是过于严酷和漫长了,且固执地徘徊不去,碾磨似的一轮轮回风不止。待到终于气息奄奄地鸣金收兵,大地已是春老红残。即使偶有坚忍的花芽挺过寒冬,噩梦初醒时,只见草木葳蕤,花叶繁茂,满目是仲夏的苍翠,没有了种子的位置。

⑾与同龄人交谈,时时有青春不再的悲凉,丝丝缕缕地浮升上来。

⑿曾被严寒肆虐,又被春风所误,何处去寻回属于我们的日子?

⒀只能自怜自慰地解嘲,说没有春天,也躲去了春情依依的烦恼;没有春天,陈年的老伤不易发作;没有春天,更可体察夏的轻装与轻松;没有春天,也许不种瓜而得豆——君不见,知青后代如今已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个个咄咄逼人?

⒁尽管我们可将未度的春天当做落红掩埋,但我们心底,依然眷恋春天。

⒂就不能把秋天当做春天来过吗?

⒃若是细细品味,再把烦杂琐碎的日子重新一一梳理,我们会发现,当夏末的暑热终于隐去,凉爽的秋风习习吹来时,和煦的艳阳之下,草木依然青葱——那些初秋的好日子里,我们心中充满春天重归的喜悦。春装在短暂的秋季重新风光一时,秋天丰硕的果实给予我们五月花蜜同质的滋养。况且,秋天晴朗少雨却无春的浮尘,能养护和修补我们曾被寒风和烈日毁坏的肌肤,使我们重新变得滋润和充实。

⒄秋的容颜里可有春的心态。何况,当下还正是盛夏时节呢。

(摘编自《追述中的拷问》)

[注]①老三届:1966.1967.1968届的高中毕业生,处于文革的开端时期,基本都当了下乡知青。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①段写北方人也说“北方没有春天”,印证了作者在北方多年找不到春天的感觉,自然引出下文对北方春天的描写。

B.第②段以“气温井绳般地直直落下去”,突出了北方春寒料峭、温差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北方天气的不适和不满。

C.第⑤段“能一家伙直接从冬蹦到夏”一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北方天气和季节变化的快速,颇有情趣。

D.第⑩段写“稚嫩的花蕾被严冬的风霜雨雪侵袭”,说明恶劣环境对人的摧残之大,也暗喻一代人的不幸累及下一代。

E.本文以春天喻指人生的青春阶段,在对季节更替变化的描写中巧妙融入作者的人生感悟与思考,给予人生活的启迪。
2.第⑿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请根据全文,析“秋的容颜里可有春的心态”这句话的含意。(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公共文明建设需要新思维

孙抱弘

说起公共文明建设,我们往往会想到大规模的城乡开发建设,也会想到种种富有广度和力度的文明礼仪活动。然而,这些年来,国人有违公共文明的行为屡屡发生,令人咋舌扼腕。公共文明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何以出现反差?国人公共文明的素养何以裹足不前?面对问题,今日的公共文明建设,似乎应有一种新的思考、新的突破和新的拓展。

何谓文明?德国学者诺贝特·埃利亚斯在其经典著作《文明的进步》中提出:文明是一种结构,也是一个过程。毫无疑问,公共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特定环节,公共文明的建设,是由其诸多结构要素相互影响发展的过程。整合多种研究观点,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个结构立体化为两个层次:浅层次与深层次,

公共文明建设的过程要求浅层次与深层次的要素同步向着一个方向进行整体性的“转身”。也就是说,当我们进行浅层次的“器物建设”和人的表面化的文明礼仪规训的时候,深层次的要素也应同步跟进。具体地说,一方面,要使处于结构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实现从“自我中心”的生存文化向“承认他者”的公共文化转身;另一方面,作为结构又一深层次要素的人的理性,则实现从“竞争生存理性”向“和谐合作”的共生理性转身。公共文明的建设正是这种整体的、渐进的过程,这种过程是自然而缓慢的过程,革命式、运动式的方法似乎并不适合这一类建设。“百年树人”的箴言似乎更切合解释这一建设特点。

当我们大致了解了文明建设的一些特点后,对于本文开头提出的两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作出回答了,这是因为我们比较习惯以传统的、平面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公共文明建设问题,以至于止步于浅层次的文明建设要素,而未认识到更深层次的建设要素。以现代的、立体的、过程性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公共文明建设,那么,新的目标、新的拓展点就隐约可见了。当然,实现目标的路径选择也十分重要,这里也有一个转变习惯思维方式的问题。实际上,公共文化的建构与人的公共理性的养成,仍然是一种结构性的进程,唯有诸如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导向、教育方式、文化传播乃至人的心理状态等要素,形成一种良性的同步互动机制,文化建构与理性提升才有可能避免“单兵”突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今天,社会物质财富充分积累,国人“转身”意识日渐强烈,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在公共文明建设的“深水区”,实现新突破、新拓展。

公共文明建设并非仅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内部的问题,是整个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人类终将掌握自己的命运,“地球村”的公共文明建设终将或正在迎来“进行时”。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开展富有广度和力度的文明礼仪活动,未必能提升国人的公共文明素养。

B.公共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其建设应跨越国界民族实行统一发展。

C.公共文明建设,是由浅层次与深层次诸多结构要素相互影响发展的过程。

D.物质财富充分积累,国人意识转变,有利于实现公共文明建设的新拓展。
2.应该如何转变思维方式,以促进公共文明建设的突破?请简要说明。(3分)
3.为什么说“‘百年树人’的箴言似乎更切合解释这一建设特点”?请简要分析其理由。(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

[注]①《武成》:《尚书》篇名,所叙大概是周武王伐纣时的事。

(1)应该如何对待学习内容,孔子和孟子有何相同的主张?请简要概括。(2分)

(2)如何行动让学习有所收获,孔子和孟子有何不同的主张?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周瑜死后,诸葛亮亲自到柴桑口吊丧,并在灵堂上以悲切的痛哭感动了东吴诸将,不但安全脱身,而且将不被孙权重用的庞统带回荆州。(《三国演义》)

B.探春给宝玉等人送去花笺,提议组织一个诗社,得到宝玉等人的赞同。经商议,李纨担任社长,并以“咏白海棠”为题开展了第一次活动。(《红楼梦》)

C.吴荪甫不满意范博文肤浅的议论,便郑重告诉林佩瑶,范博文气魄不大,不适合林佩珊。但林佩瑶对他的意见不置可否,心里另有打算。(《子夜》)

D.觉慧为《黎明周报》写了一篇驳斥《警察厅禁止女子剪发的布告》的文章,借机发泄满腹的牢骚,《黎明周报》也因此很快被警察厅查封。(《家》)

E.克罗旭告诉葛朗台,人们都在传言葛朗台从巴黎招来了一个女婿,葛朗台没有否认。克罗旭看到巴黎葛朗台自尽的报道后,全明白了。(《欧也妮·葛朗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