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记毗陵驿马 (清)刘可毅 客有以善相马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一)记毗陵驿马

(清)刘可毅

客有以善相马者言予曰:“毗陵驿当道,羽檄急,则云阳、锡山南北三百里,吾驿枢其中,蹄声、铎声、箠声,午交衢,昼夜不绝。驿置马,故无弗良也。江阴金逸亭部卒善畜马,过武进,货之驿者一。帖耳曳尾,足涂泥,寖下矣。而曰:‘是尝陷于贼,沉于渊,摧于锋刃者,固百战余也。’而厩故所畜者,兰筋竖面,雄健出马上。而马又不任施羁靮,蹄啮乘者使踣。而时或风厉霜肃,林木瑟瑟下,则又仰首鸣鸣嘶,足奋掷地,绝辔腾跃,飙忽若鹰隼,追勿得。而他马则驯伏枥下。方是时,善相马者等定他马,此下之。而厩卒以马弗良,益益他马刍,他马益壮,益善走,而马亦益老。

“江阴金逸亭者,从李勇毅百战蕲、黄、潜、太、舒、桐间。折西规德安随州,北解南阳围,复东下统防休宁。军畜名马,多能绝尘驰,战辄陷陈,奔突矛弹,望景不可见。”若客言,马固甚凡也。

则又曰:“马既老,部卒以他事再至,见马早:‘是惫至此耶?昔陷于贼,沉于渊,摧于锋刃,而卒以自全。复卒以惫,毋宁其死于贼渊锋刃犹有令名焉,而顾郁郁久居此耶?’马似闻言悲,卒去,不食死。厩卒剖马革,则腹胁隐旋作龙鳞文,惊,报相马者。至,大言曰:‘予固言马之良也,而驽视以死。’埋马于驿之阴。”

予闻之悲,而记其语,客亦去。

【注】①兰筋:马目上的筋名。古人认为马目上兰筋竖者,可行千里。

(二)辕马说

(清)方苞

余行塞上,乘任载之车,见马之负辕者而感焉。

古之车,独辀加衡而服两马。今则一马夹辕而驾,领局于枙,背承乎韅,靳前而靽后。其登阤也,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其下阤也,股蹙蹄攒,而后能抗其辕之伏也。鞭策以劝其登,棰棘以起其陷,乘危而颠,折筋绝骨,无所避之,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焉。其渴饮于溪,脱驾而就槽枥,则常在众马之后。

噫,马之任孰有艰于此者乎!然其德与力,非试之辕下不可辨。其或所服之不称,则虽善御者不能调也。驽蹇者力不能胜,狡愤者易惧而变,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泞旋淖陷,常自于辕中,而众马皆为所掣。

呜呼,将车者,其慎哉。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毗陵驿当道孔:大

B.善相马者等定他马等定:定等次,评出优劣的级别。

C.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焉与:和,跟

D.常自于辕中顿:困顿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表现良马情态的一组是

①帖耳曳尾,足涂泥②蹄啮乘者使踣

③战辄陷陈,奔突矛弹④领局于枙,背承乎韅

⑤有行坦途惊蹶而偾其车者矣⑥其登也若跛,其下也若崩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阴金逸亭部卒将一匹身经百战的战马卖给毗陵驿站,相马者因为它温顺,缺少桀骜不训的气质,就认为它是一匹普通的马。

B.部卒因为其他的事再到毗陵驿站的时候,见马已经老了,感慨说如果因为疲顿的样子死去,还不如壮烈战死有个美好的名声。

C.方苞认为辕马应艰辛负重,历尽艰险而不推辞,但判定马是否可以作辕马,需要让它驾辕才可以知道,力不胜者会窘态百出。

D.方苞对驾驭辕马者用车辕夹在马侧,用皮带套住马背,勒住马腹、马臀,用鞭子驱赶马登坡、从坎陷中挣脱出来的行为不满。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而厩卒以马弗良,益益他马刍,他马益壮,益善走……(3分)

(2)予固言马之良也,而驽视以死。(3分)

(3)其登阤也,气尽喘汗,而后能引其轮之却也。(3分)
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C 2.A 3.D 4.(1)而喂马的士卒因为它不是良马,更加增加其他马的草料,别的马更加强壮,更加善于奔跑。(第二个“益”、走、大意各1分。)(2)我本来说它是一匹良马,可是把它当劣马对待让它因此而死。(马之良、驽视、大意各1分)(3)它登山坡的时候,气尽力微,喘息不止,汗流浃背,之后才能把后退的轮子拉向前。(阤、引、大意各1分) 5.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解析】 1. 试题分析:与:遇到(这种困难),古文中,与,有三种解释,其一,动词,参加,其二,疑问词,通“欤”,其三,介词,和,跟。此处,根据“而众马之前导而旁驱者不与焉”,此句意思应是,“而那些作前导和在旁边的马,不会遇到这样的困难。”,可以判断“与”,应解释为“遇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题是选择“全都属于表现良马情态的”,需要逐项分析选项内容所指,⑤⑥是写不能胜任驾辕的马的窘态的。据此,用排除法,只能选答案A。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方苞对驾驭辕马者用车辕夹在马侧,用皮带套住马背,勒住马腹、马臀,用鞭子驱赶马登坡、从坎陷中挣脱出来的行为不满。”于文无据,原文中,方苞只是描述辕马辛苦坚忍的情态,表现它的能力和精神,没有对驾辕者进行批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益”译为“更加”,“走”译为“奔跑”;如(2)句中,关键词“马之良”译为“它是一匹良马”,“驽视”译为“把它当劣马对待”;如(3)句中,关键词“阤”译为“山坡”,“引”译为“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文意初断句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本句话的意思为:“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封德彝满面羞愧地离开。本题可据此得出答案。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记毗陵驿马 有一个擅长相马的客人对我说:“毗陵驿站正处在大道上,如果碰到紧急文书快马传递,从云阳到锡山南北相距三百里,我们驿站是路途中的一个重要站点,就会听到马蹄声,铃铎声,马鞭声,交错奔走于大道上,昼夜不停。驿站里面备置的马匹,所以没有不是良马的。江阴的金逸亭手下有一个善养马的部卒,经过武进的时候,曾经出售给驿站一匹马。马耳朵耷拉着,尾巴垂拖着,脚上都是泥巴,愈发显出劣弱的样子。部卒却说:‘这匹马曾经陷于敌阵,沉没深渊,被刀剑所伤,本就是百战后存活下来的。’而驿站马厩中以前蓄养的一些马,是千里马,雄健超出于一般马之上。这些马又不套马笼头和缰绳,常又踢又咬让骑马的人颠覆下来。有时候秋风劲起,寒霜凛冽,林中树叶瑟瑟飘零,这些马感知肃杀之气仰面嘶嘶鸣叫,脚有力地敲击地面,挣脱缰绳,飞腾飘忽的样子像天上的鹰隼,追赶也追不上。而别的马却温顺地卧在马槽边。在这种时候,擅长相马的人就会按等次评定其它马的等级,这匹马处于下等。而喂马的士卒因为它不是良马,更加增加其他马的草料,别的马更加强壮,更加善于奔跑,而这匹马也更加衰老。” “江阴的金逸亭,跟从李勇毅转战于蕲、黄、潜、太、舒、桐之间,身经百战。转向西边谋划德安、随州,北边解除南阳的围困,又向东统领防卫休宁。部队里蓄养的名马,多能一骑绝尘地奔驰,作战就能冲锋陷阵,奔袭冲锋在枪林弹雨之中,连想望见它的身影都不可能。”像客人所说的,这匹马真的显得很是普通了。 客人又说:“马老了之后,部卒因为别的事第二次来到驿站,很快就去看那匹马:竟然疲顿到这个地步?当初陷于敌阵,沉没深渊,被刀剑所伤,可最终能够自我保全,假如因为疲顿而死,哪比得上死在敌人深渊锋刃之中尚且还有一个美好的名声啊,可难道要忧郁地长久呆在这个地方吗?’那匹马听到这话好像很悲伤,部卒离开以后,不再饮食而死去。喂马的士兵剥开马皮,就看到它的腹肋地方隐隐有回旋的图样,显现出龙鳞的纹理,很吃惊,报告相马的人。相马的人来了以后,大声说:‘我本来说它是一匹良马,可是把它当劣马对待让它因此而死。’后来,把马埋在驿站的北边。” 我听完这个故事后非常悲痛,就记下他说的话,客人也离去了。 辕马说 我出行到塞外,乘坐一辆承载负重的马车,看到驾辕的马,对此有一些感触啊。 古代的车子,一根横杠要加上两根横木驾两匹马。如今是一匹马夹在两辕中间,颈部被拘限于轭下,背上掮着缰绳肚带,皮带勒住胸部,套住马的后部。它登山坡的时候,气尽力微,喘息不止,汗流浃背,之后才能把后退的轮子拉向前;它下坡的时候,后腿紧绷马蹄聚拢,之后才能抵住车辕贴地。用鞭打以催促其用力向上登坡,从坎陷中挣出来,因为遇到危难而跌倒,折断筋骨,没有可以回避的地方。而那些作前导和在旁边的马,不会遇到这样的困难。它渴了就到溪边饮水,卸下辕驾到马槽边吃草,常常落在众马的后面。 唉,马的任务哪有比这更艰难的呢?然而它的品性和能力,不在车辕之下去试试却不可能分清。如果马的能力和驾辕不相称,那么即使善于御马的人也难以掌控它啊。劣弱的力量不能胜任,狡诈易怒的马容易惊惧生出变故,有时行走在平坦的路上因受惊从而弄翻车子。它们登高的时候像跛足的样子,下坡的时候力不能支,像要崩塌一样,遇到泥泞则回旋不进,陷入泥沼则不能起,常常就困顿在车辕之中,别的马都受他牵制。 啊,驾驭马车的人要慎重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通过源于现代西方的时间观,五四新诗显示出与追随“现代性”的“世界性热情”之间更深刻的关联。正如帕斯在《变之潮流》一书中所指出的,在这种直线时间观中融合了几乎全部被视为“现代性”特征的要素:未来的卓越性、不断进步和物种日趋完善的信念、理性主义、传统和权势的丧失、人道主义,如此等等。所有这些,不同程度上都曾经是五四新诗热衷的主题。在经历了最初分散而乏味的“观念化”和摆脱粗鄙形式的尝试阶段之后,它们逐渐汇聚成形,终于在郭沫若的《女神》(1921)中以爆发的方式获得了完整的表达。

《女神》发表后立即引起同代诗人的大声赞美不是偶然的。其中闻一多的称誉尤有代表性。在闻一多看来,之所以只有郭沫若的诗“才配”称为“新诗”,是因为“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甚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精神──二十世纪底时代精神”;换句话说,《女神》同时满足了新诗反叛传统和加入“现代性”世界潮流的双重要求。他把《女神》体现的“二十世纪底精神”概括为“动”的精神、“反抗”的精神、“科学”的精神、“世界大同”的精神。《女神》将这些纳入黑暗-光明的二元对立模式,并最终突出“涅槃”再生的主题同样是意味深长的。

把《女神》称为中国新诗“真正的开山之作”是有道理的。它所体现的元历史投射和宏大抒情特征一直被称为经典,而当作“新诗传统”的源头之一。但它同时也标示了五四新诗追求“现代性”的边界。朱湘敏锐地感到了在这种热情中所蕴涵的“紧张”,并指出“构成这紧张之特质,有三个重要份子:单色的想象、单调的结构、对一切‘大’的崇拜”。而“紧张”与其说存在于作品内部,不如说存在于个人和即将到来的“历史新纪元”之间。苦闷、期待、恐惧和亢奋的混合要求某种“一次性的解决”,没有比宣泄式的大叫大嚷更能满足这种要求了。

回头去看,正是在《女神》式的“现代性”热情中埋藏着新诗后来遭受的毁灭性命运的种子。“新纪元”的诱惑是难以抗拒的。越是强烈地感受到这种诱惑的人就越是不能自禁的踊跃向前,并自觉地将其化为内心的道德和美学律令。既然“新纪元”意识已经成为黑暗尽头的尊神,它被偶像化,并找到现实的对应并与之重合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和西方现代主义运动不同,五四新诗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场独立的艺术运动,而是一场远为广泛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启蒙运动的组成部分。这场运动有明确的指归,就是要救亡图存,使日益衰败的古老国家重新崛起于现代的断层。它决定了新诗本质上的功能主义倾向,并把启蒙理性暗中降低为工具理性。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现代性”不但已经徒具其表,而且已经完全走到了自己的反面;除了自焚以求再生,它还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

——唐晓渡《五四新诗的现代性问题》(节编)
1.下列对“五四新诗现代性”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四新诗的现代性观念来源于西方的直线的时间观,诗的主题是追求未来、进步、完善、理性、人道主义,反叛传统和权势。

B.五四新诗表现现代性的形式开始是用分散和乏味的观念,直到《女神》才摆脱形式的粗鄙,开始用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表达情感。

C.五四新诗中《女神》被视为开山之作,它彰显了与世界拥抱的二十世纪时代精神,并将这些精神纳入黑暗-光明的对立模式中。

D.五四新诗的现代性和反抗性紧密相连,涅槃主题就是指反叛传统才能迎接新生,这种反叛不仅是诗歌形式的也是思想意识上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帕斯对直线时间观的分析揭示了现代性观念的一个特点,将客观时间进程和“卓越”“进步”“完善”这些价值判断结合起来,赋予客观时间以价值意义。

B.《女神》黑暗-光明的对立模式中的“黑暗”代表沉寂、封建、愚昧、狭隘的传统,光明代表跃动、科学、民主、进步的新世界,两者截然对立。

C.《女神》的元历史投射和宏大抒情特征是“新诗传统”源头之一,它所体现的“苦闷”“期待”“恐惧”“亢奋”标示了五四新诗追求“现代性”的边界。

D.《女神》“单色的想象、单调的结构、对一切‘大’的崇拜”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的急切期盼,这种期盼中缺少对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情感是单一的。
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神》对现代性的追求重视宏大,将新世纪之神偶像化,已经违背了现代性中“动”的精神和“反叛”的精神。

B.《女神》强烈的“一次性解决”意识会使诗人迟早将确立新纪元的重任交给现实中的对应物,实现其内心的道德和美学律令。

C.五四新诗开始就不是一场独立的艺术运动,更像一场启蒙运动,就是要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新诗本质是功能化的。

D.五四新诗从追求现代性开始,到走向现代性的反面,是因为特定的历史时期决定了诗人们都必须把启蒙理性降低为工具理性。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探春有倡办诗社之意,于是宝玉和众姐妹聚在秋爽斋商量起社。大家起了别号,推李纨为社长,当日探春做东在秋爽斋先开一社。时值贾芸送来两盆白海棠,大家便以此为题作诗。李纨评论以宝钗为第一,黛玉为第二

B.《社戏》中开头写“我”倒过去二十年看的两场戏的情景,为后面写儿时看社戏的情景作陪衬。双喜等十几个少年本来白天去看过戏,但是为了陪我,又趁着夜色摇了“八叔”的大船去看,回来还吃了六一公公地里的豆。

C.陶渊明的诗歌主要是两类,田园诗的代表是《归园田居》,咏怀诗的代表有《杂诗十二首》,发扬了田园诗风格的有后世的王维、孟浩然,继承咏怀诗传统的是阮籍,他有《咏怀八十二首》,鲍照的《拟行路难》也属此类。

D.小说讲究情感的节制,《礼拜二午睡时刻》中的母亲努力压制失去儿子的悲痛,表现得稳重、沉静,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节制在另外一些小说中表现为作者叙述时客观、冷静的语调,《桥边的老人》就是如此。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于日本关于钓鱼岛问题的纷争,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事实不容争辩。

B.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进展较快,编织一张城乡居民社保网络的重任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已经覆盖全省百分之九十的地区。

C.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令人心里耿耿于怀,读者从他们身上无疑感受到封建家长制对自由爱情戕杀的残忍。

D.一只花瓶——弧形的腰身、素淡的色彩,古雅而精致,端坐在藤萝形的木架上,瓶中几枝刚采摘的菊花,更添韵致。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呀!

A.昂然高步然而耀妩媚     B.温顺安静而且闪肃穆

C.昂首阔步并且印柔媚     D.坚忍不拔可是跳庄重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账薄    佝偻    簸箕    流水浅浅

B.踯躅    孱头    拊掌    头昏脑涨

C.谣诼    纹身    阜盛    东榆已逝

D.戮力    租赁    惫懒    好景不常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