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之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人类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历史地看,生态共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夸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迭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竞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
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韫,当恩来处不易;半丝丰缕,恒念物力雏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进入新世纪,又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多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进入高发频发阶段。比如,奎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奎问题不客忽视,有的地区重金属、土壤污染比较严重,全国频繁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污染天气,等等。
这些突出环境问题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和损害,社会反映强烈,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这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
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正像有A所说的,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7月11日)
1.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而人类只有经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然后发展到工业文明,才能最终到达生态文明。
B.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但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工业文明的发展并不矛盾,所以没有必要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
C.建设生态文明,应立足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不能无视自然规律;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
D.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的建设是一致的;对自然界,人类既要索取更要投入,既要利用也要建设。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虽然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是人类是自然的一份子,所以人类的行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B.我们常说的“人类征服自然”,这是夸大了人类的力量,而忽略了原本强大的自然的力量;如果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其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C.通过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可以得知,人类在与自然的较量中,虽然能取得短暂的胜利,但从长期来看,自然界会对人类实施报复。
D.中国古人所留下的经典诗句和治家格言都是质朴和充满着智慧的,它们流传下来,体现着古人的生态智慧,即便在今天仍给人以警示和启迪。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们党一向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但是我们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高发频发阶段。
B.全国频繁出现的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污染天气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和损害,社会反映强烈,民众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C.老百姓“求生存”到“求生态”的转变,说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而生存问题已经不再被关注。
D.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虽然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但是为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为了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我们必须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在微软公司,比尔‘盖茨经常告诫他的员工: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你比别人快,才能在竞争中赢得机会。
(2)公园里,白杨高大,银杏十分矮小,一位父亲指着这两排树对孩子说:“这些树都是小树苗时候同时栽下的,它们享受同样的阳光,同样的水土,同样的条件,到后来,白杨为什么长得高大,而银杏却生得矮小呢?”孩子一时没有回答出来。父亲接着说:“孩子,要知道,珍贵的东西总是慢慢成长的。”
(3)一位有着丰富驾驶经验的老司机说:“车祸,不是速度快惹的祸,就是速度慢惹的祸。开得太快,是自已撞上了别人;速度太慢,就是被别人撞上了。”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请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其与横线前的句子句式基本一致,语意连贯。(6分)
原来人性含有两面:其一是男性的,其一是女性的。其一如苍鹰,如飞瀑,如怒马: (1) 。所谓雄伟和秀美,所谓外向和内向,所谓戏剧型的和图画型的,所谓戴奥尼苏斯艺术和阿波罗艺术,所谓“金刚怒目,菩萨低眉”, (2) ;所谓“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3) ,一句话,姚姬传所谓的阳刚和阴柔,都无非是这两种气质的注脚。
何谓新常态?《经济日报》评论员文章是这样表述的: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根据下面两幅图,能看出中国经济具有什么新常态?用两句话分别加以概括。(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人,一部粤剧史诗
王大骐
不同的人物代表粤剧逝去的不同年代。有人说,薛觉先的一生就是一部粤剧史诗。
薛觉先1904年出生于顺德龙江镇,其父薛思甫曾在安徽充当幕僚,1907年辞职后去香港设立蒙馆授徒,并举家从顺德搬到了香港。
薛思甫有不少学生是粤剧艺人,经常请他全家去看戏,幼年的薛觉先一看就“触电”了。而后姐姐嫁给一小有名气的粤剧武生新少华,薛觉先逐渐从新少华那儿打下专业表演的基础。
14岁那一年,因父亲去世,家境拮据,他被迫退学,日夜为生计而奔波,疏于粤剧学习。幸得新少华极力周旋,薛觉先18岁时得到了给著名武生朱次伯跑龙套的机会,一鸣惊人,得到朱次伯赏识,并同台演出。
薛觉先日演丑角,夜演小生,19岁那一年,他的唱腔和动作几乎可和朱次伯媲美,声名鹊起。从学徒到成名,不过一年光景。一山不容两虎,朱次伯是薛觉先的“伯乐”,粤剧在那时,等级观念森严,这虽然束缚了艺术的全面发挥,但也保护了艺人的生存和工作权利的民主意识。
朱次伯的光环和师尊对他能起到“有效压制”。薛觉先屈尊师严,虽感压抑却无奈。薛觉先21岁那年,朱次伯离奇遇刺身亡。戏团见势不妙,忙雇两个保镖意欲保护“戏团独苗”薛觉先,却反被两名保镖所敲诈,敲诈未果后这两名保镖起杀心,薛觉先忙躲往上海。
在那个动乱的时代,艺人的声誉盛起往往伴随着生命威胁,这是一个讽刺,更是粤剧骨子里“反叛”精神的由来。正如当初领红船弟子配合太平军反抗清廷暴政的“二花面”(武生的一种)李文茂,也是在一次演出时因反抗未开锣先收戏捐,打了税吏一顿,接着干脆就地纠集戏班中的反清志士成立了义军。
上海是中国当时的时尚之都。薛觉先去了上海之后,也立即变得时髦起来,组建了“非非影片公司”。自任经理、导演兼男主角,与名门之女唐雪卿出演了一部无声电影《浪蝶》。而后唐雪卿成了他的结发妻子。他们互相影响,将粤剧和电影融会贯通。后来薛觉先在粤剧中加入了大量的灯光音响效果,就是源于电影艺术。
在上海近两年的时问,薛觉先经常出没上海各大剧院观摩各地方剧种拜师学艺,并有幸结识了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梅兰芳的指点下,京剧的北方武打等优点也被他引进了粤剧。
两年后,薛觉先抱着革新粤剧的决心回到了广州,将原先所在剧团“大罗天”更名为“觉先声”,这也暗示着他意欲开创一个自己的粤剧时代。他大改粤剧原先的行道行规,进行了粤 剧史上第一次大裁员,精简了粤剧臃肿的运作模式,从灯光,布景、化妆、服饰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那个粤剧商业混战的时代,他成功了,人们被他这种新奇所吸引,票房就是最好的证明,他掀起了粤剧的改革潮。
鼎盛时期,薛觉先再遭横祸。在他3l岁那一年,一个广东籍黑社会头目唐思声要求身在上海的薛觉先为其筹建的国术社义演,薛觉先断然回绝,后在演出时遭唐思声指使的黑衣汉子 扔石灰包,薛觉先双眼险些失明。
而这时粤剧团已经出现男女合班,敢为天下先的薛觉先从受伤的黯淡境遇中再次振作了起来,招进女伶,并率领粤剧团征战澳门、香港等地。
不久,太平洋战争打响,香港沦陷。薛觉先滞留香港,被迫为敌伪演出了一个多月。而后,薛觉先找机会冒生命危险逃离香港,到了湛江后,登报声明:曾受日寇压迫,现脱离虎口。
日寇看见后大怒,伺机枪杀他,后幸有人通风报信,薛觉先携妻子唐雪卿进入华界,躲住草屋多日,等待原班人马都到齐之后,又率团转徙广西、湖南、云南等地沿途义演,支援抗日解放事业。
在电影《霸王别姬》里,戏痴四爷曾评价“程蝶衣”阴阳合一雌雄同体,而在现实中,薛觉先同样有这个能耐,因而获得了“万能老倌”的美称。在《西施》这出粤剧中,薛觉先先饰范蠡,后饰西施。如今这门“反串”的粤剧绝艺,已无人能演。
解放后,薛觉先回到了香港休养,多年辗转颠沛奔波让其身心疲惫,元气大伤,难以继续登台演出,生活也举步维艰。1954年,他毅然偕妻儿迁回广州,参加广州粤剧工作团。
经过一段时期安宁稳定的休养,薛觉先渐渐恢复元气,曾多次登台演出,并创作多部新剧。他曾私下感叹希望能活到100岁,把自己的一切都献出来。
1956年,薛觉先因脑溢血去世,享年52岁。就这样,粤剧的鼎盛时代似乎还未开始就悄然结束。
1.如何理解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2.薛觉先能够成为粤剧大师,原因是什么?(5分)
3.用“薛觉先的一生就是一部粤剧史诗”来评价薛觉先是否恰当?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赶情
刘公
群是朱家湾唯一的光棍汉。他最大的嗜好就是喝酒,见酒必喝,一喝必醉。别看他孤零零的一人,可他并不孤单。湾子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忘不了请他去作客,当然他不会两只肩膀抬只嘴,去白吃白喝,他每次都要行礼钱,也就是赶情,朱家湾人对行礼的说法。
群住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的草房,和其他家的红砖瓦房形成鲜明的对比。群家里虽然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群赶情很够味,哪怕家里米缸清了底,饿得两眼发黑,衣服捉襟见肘,脚趾头戳在鞋外面,可掏钱,那是从不吝啬的。
群赶情总是向上看齐。以前赶情有十元五元的,他总是掏十元。后来赶情涨到五十元二十元,他总是掏五十元。再后来,赶情涨到一百元五十元,他总是掏一百元。以前赶个小情,他偶尔打着手,还能向四邻八舍借到钱。后来再后来,大伙儿都不借他钱了,因为他光棍一条,身体痛快怏的,喝酒常是醉成一滩烂泥,一旦他两腿一蹬,谁替他还债?
群很苦恼。他不想让别人瞧不起自己。
活人就要活得像个样,活人总不能让尿淹死,他想到了山上的松树。夜阑人静时,他提着锯悄悄地出了门,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卧云寨上,将白天踩好点的松树伐倒,连夜扛到几十里外的枣阳店去卖。人是累点,但累得值得。他又有本钱和大伙儿一块喝酒了,又可以醉成一滩烂泥了。醉了好啊,醉了,想什么来什么,那才叫赛过活神仙呢。醒酒后的群说。
干啥行当有啥行当的规矩,偷树也讲究个日月星辰。月亮太明,怕人认出来,丢人现眼;月亮没影,行走不方便,弄不好米没啄着,还要折断一条腿;月亮朦朦胧胧,又能辨路又能辨树,最为合适。山里长大的群大部分时候偷树来得比较顺手,可有一次疏漏,招来了大祸。一天晌午.喝完湾子北头林二家的孙子的满月酒,湾子南头的陈后又请他第二天喝他爸爸的六十岁的祝寿酒.本来头天晌午酒就喝多了,半夜里醒来迷迷登登的,尿颤一激灵,他猛然想到第二天还要赶情,便晃晃荡荡地上了山。没想到树锯到一大半的时候,酒劲又上来了,他不知不觉歪在树旁扯起了呼噜。可谁知一阵溜沟风像泼妇似的忽然袭来,伐到一大半的松树哗啦倒了下来,不偏不倚恰好砸到群的腿上,差点把群送上了西天。治疗了半年,康复后的群走路便一颠一颠的,腿不带劲了,他不得不从此放弃偷树的念头。
没有钱赶情,他只好困在屋里听别人划拳吆喝。不是别人不请他,而是他空手两吊子不好意思去。
他心里憋闷,又向别人讲不出口。他无可奈何地窝在屋檐下丢盹。
哞——,一声老牛的长叫把他从混沌中唤了起来。他脏兮兮的手一拍膝盖,言道:酒钱来啦!
当晚-他到榨屋湾牵了一头草牛,连夜赶到石佛寺卖了。有了钱,他又像从前一样坐在酒席上,人模人样地大口喝酒。钱完了,再到另一个湾子牵牛卖,只要有人请,有酒喝就没白活。
常言说:山路走多了,早晚要碰到山猫子(老虎)。一点不假,时间不长,群就被人赃俱全地当场抓获,皮肉受苦不说,还在高墙内蹲了一年多,名声也臭了。
一年后,胡子拉茬的群跛回朱家湾,人们并没有因为他坐过牢而嫌弃他。谁家有个红白喜事,照样一如既往地请他喝酒。他分文没有,叉不能拿脸皮蹭饭,谁请他,他总是想办法躲避,但老是躲避也不是办法。
群沮丧透顶,瘦弱的身体只有靠拄着棍子才能支撑起来。
又一家的儿子结婚,婚宴喜庆热闹,新郎敬完酒陡然想起群,怪了,群昨天说了,今天一定来,咋失信了呢?新邓便去喊叫,敲了半天门没听见响动,儿子便卸了门板。哎呀妈耶,群已在屋梁上吊死了,两只耳朵也被老鼠咬掉了。
大伙儿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家只有一个空米缸、一口掉了边的锈铁锅、一只裂了缝的老粗碗。
大伙儿对他的死很惋惜,
——选自《金山》2005年01期
1.小说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2.文中的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5分)
3.你认为造成群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