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材料,完成小题。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材料,完成小题。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     以:率领

B项王乃复引兵而           东:向东

C其两骑耳                 亡:失去

D不愧于心乎?           独:难道

2.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直接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   (3分)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②项王嗔目而叱之        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④复斩汉一都尉          ⑤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羽被农夫欺骗,误入沼泽地,看似偶然的情节说明项羽丧失人心,同时也看出他不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B由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三个细节描写中,显示出项羽的声威、力量,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不可一世的英雄瞬间的光辉与悲壮。

C在文中项羽反复强调说“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明这是上天要自己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深刻地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D文章扣住数字的变化写项羽的日暮穷途,敌我悬殊,项羽必定死于此。但项羽有船也不过江,表明他此时还存侥幸的心理,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必定可以扭转局面。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1.B 2.C 3.D 4. (1)但是今天终于被围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关键词:“困”、“亡”) (2)江东虽然小,但土地方圆千里,百姓有几十万人,也足够称王了。(关键词:“地方”、“王”)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放弃;舍弃。东,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③⑤是间接表现,用③⑤排除。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D错在“表明他此时还存侥幸的心理,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必定可以扭转局面。”项羽在最后已经不抱任何希望,更不存侥幸的心理,只图打个痛快仗,以确证“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材料,完成小题。

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人,唐宰相九龄弟九皋之后。父咸,举进士、贤良两。浚四岁而孤,行直视端,无诳言,识者知为大器。入太学,中进士第。靖康初,为太常簿。张邦昌僭立,逃入太学中。闻高宗即位,驰赴南京,除枢密院编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驾幸东南,后军统制韩世忠所部逼逐谏臣坠水死,浚奏世忠观察使,上下始知有国法。迁侍御史。

时乘舆在扬州,浚言:“中原天下之根本,愿下诏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拂宰相意,除集英殿修撰、知兴元府。未行,擢礼部侍郎,高宗召谕曰:“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朕将有为,正如欲一飞冲天而无羽翼,卿勉留辅朕。”除御营使司参赞军事。浚度金人必来攻,而庙堂晏然,殊不为备,力言之宰相。黄潜善、汪伯彦皆笑其过计。

建炎三年春,金人南侵,车驾幸钱塘,留朱胜非于吴门捍御,以浚同节制军马,已而胜非召,浚独留。时溃兵数万所至剽掠浚招集甫定会苗傅、刘正彦作乱改元赦书至平江。浚命守臣汤东野秘不宣。未几,傅等以檄来,浚恸哭,召东野及提点刑狱赵哲谋起兵讨贼。

时傅等以承宣使张浚为秦凤路总管,浚将万人还,将卸兵而西。浚知上遇浚厚,而浚纯实可谋大事,急邀浚,握手语故,因告以将起兵问罪。时吕颐浩节制建业,刘光世领兵镇江,浚遣人蜡书,约颐浩、光世以兵来会,而命浚分兵吴江。上疏请复辟。傅等谋除浚礼部尚书,命将所部诣行在,浚以大兵未集,未欲诵言讨贼,乃托云张浚骤回,人情震詟,不可不少留以抚其军。

后因病而去,孝宗震悼,辍视朝,赠太保,后加赠太师,谥忠献。

(节选自《宋史·张浚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举进士、贤良两                  科:等第

B浚奏世忠观察使                  夺:罢免

C浚遣人蜡书                      赍:携带

D而命浚分兵吴江                  扼:打击
2.对于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溃兵数万所/至剽掠浚/招集甫定/会苗傅、刘正彦作乱/改元赦书至平江。

B时溃兵数万所/至剽掠浚/招集甫定/会苗傅、刘正彦作乱改元/赦书至平江。

C时溃兵数万/所至剽掠/浚招集甫定会/苗傅、刘正彦作乱/改元赦书至平江。

D时溃兵数万/所至剽掠/浚招集甫定/会苗傅、刘正彦作乱/改元赦书至平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浚富有才识。四岁就成为孤儿,行为端正,没有谎言,认识的人认为他将成大器。进入太学,考中进士,靖康初年便任为太常簿。

B张浚认为中原是天下的根本,希望修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因此皇上拂逆宰相的意思,授任集英殿修撰、知兴远府。

C金人侵犯南方,皇帝到钱塘,留下朱胜非在吴门抗御,让张浚一同节制军马。后来朱胜非被召回,张浚单独留下来。

D苗傅等人打算授任张浚为礼部尚书,命他率领所部到行宫,张浚认为大兵未集,不打算宣称讨贼,于是托称张浚骤回,人情震动,不可不滞留以招抚军队。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浚度金人必来攻,而庙堂晏然,殊不为备,力言之宰相。黄潜善、汪伯彦皆笑其过计。

(2)浚知上遇浚厚,而浚纯实可谋大事,急邀浚,握手语故,因告以将起兵问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和位育”伦理观所内在涵具的“时中”“权变”原则,无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人际关系,还是我们个人的立身处世,都不啻是一种极好的价值抉择。它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儒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随着时间的运行而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人的行为也必须适应这发展变化。合乎这一规律的,则谓之“时中”。《中庸》云:“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就是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无忌惮”,则是不管事物与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单凭自己主观之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顾忌,如此也必难免陷入“过”与“不及”之错误两端。故《易·艮彖》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孔、孟都非常强调“时”的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如果离开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和之道。如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孟子也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由于时代不同,故其“礼”也必须有所因革损益。这正如《易》所谓:“变通者,趋时也。”

“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时中”的思想。儒家认为,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在“执中”的前提下,做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只有“执中用权”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故淳于髡问孟子,当“嫂溺,援之以手”和“男女授受不亲”发生矛盾,将如何处理,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个例子生动地论证了“权”与“中”的关系,并强调了“权”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礼”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

可见,儒家“时中”“权变”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时中”“权变”来应对、解决日益繁多的突发事件,以协调、理顺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所以,对待儒家这一古老的传统伦理观,我们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诚然,儒家学说中的某些具体内容确已过时,但是作为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的“中和位育”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其本身所包含的“时中”“权变”等内容,决定了它并非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决定了它本身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随时调整更新,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若把“时中”的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若把既要有灵活性而又不违原则的“权变”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上,则有利于解放思想。至于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和利用先哲留下的这笔具有巨大潜力的精神财富,并不在于我们能指出其中的多少不足,而在于我们能否尽可能地汲取其中的营养。
1.下列各项中,对“中和位育”伦理观的内涵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和位育”中的“权变”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上,则有利于解放思想。

B.“中和位育”是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的。我们在对待这一古老的传统伦理观时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C.“中和位育”中的“时中”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

D.“中和位育”包含“时中”和“权变”两个伦理法则,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我们正确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及立身处世中,“时中”“权变”原则都不只是一种极好的价值抉择。

B.孔、孟都认为一切事物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在农业生产方面,他们非常强调“时”的观念;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礼”也必须因时而有所因革损益。

C.“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是在告诉我们:君子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做事时就一定不会使自己陷入“过”或“不及”的错误之中。

D.孟子回答淳于髡的那段话,体现了儒家“执中用权”的思想,不能片面、静止、孤立地看问题,强调灵活应变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要学会变通。
3.下列各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事物在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做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

B.儒家的“时中”“权变”两个原则是高度统一的,“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时中”思想,二者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紧密结合。

C.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这是不可取的。

D.因时代不同,只有对“礼”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执中用权”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

查看答案

采用下列句子中“当XXX说……,我懂得了……”的句式,造两个类似的句子。 6

书是我的精神食粮,它重塑了我的灵魂。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懂得了作为人的价值;                                                                                。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

 

查看答案

下面是“青年创新大赛”的一个获奖项目。请根据本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其项目名称。不超过10字)(4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越注重个人形象,如何找到适合的发型已经成为很多人关心的话题。都说不同脸型的人适合不同的发型,但李阳、李洁琼发现,人们其实很难分辨清自己的脸型。于是他们从网上、图书等资料中收集了100张中国人的典型头像,并将头像分为头部和脸部两部分,然后将人脸按照网络状划分,确定坐标点,根据函数分别建立模型进行运算。这样,由分析样本统计出的形状模型,就可以代表一种脸型。最后,依据传统审美观念和理发师的建议针对不同脸型进行发型设计。为此,他们还走访了30家专业理发店,完成了对100位发型师的问卷调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拾叶者言

李国文

  ⑴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比较罕见了。

  ⑵这种树,又名公孙树,那意思是说它的生长期很慢,也很长,通常是爷爷种下的树,要到孙子那一辈,才能结果。结的果子,叫做白果,因其外壳薄白而名,果肉色绿而糯,微苦,颇有不同一般的滋味。旧时,在上海,冬天,夜晚,常可听到有小贩叫卖“糖炒热白果”者,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的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⑶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今,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关注到银杏树叶了。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火花,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情。在所有的树木中,独有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形似贝,薄似纸,轻似羽,轻盈飘逸,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

  ⑷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近些年,又在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黄栌红了起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要好看些。站在山下,放眼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

  ⑸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⑹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 

⑺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先读叶片,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它马上就突然出。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地逗留的情景。

  ⑻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的。它在你的书页中,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其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

  ⑼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

  ⑽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数高约几十米,数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树,同行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⑾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⑿前不久,到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时值初冬,南方的季节要晚些,但那银杏树叶,也到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又随风而去,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

  ⒀这世界,这人类,也不就这样一季一季地生生不息吗?这无限之中,具体到每一个人,又是极有限的。因此,叶片不大,却总是应该记下它的一段时光。人也一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蓝碧蓝的天空。去了,也就由它去了,但你留下了它呢,也就留住了。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悦的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记的。

⒁这样,你拾起一片一片叶子的同时,也就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了。

1.文章第3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

2.请分别说说第9段中两个“一回事”的含义。(4分)

3.文章写了泰安岱庙的银杏,又写了韶关南华寺的银杏,这样写是否重复?请说明理由。(6分)

4.作者从“拾叶”中产生了哪些人生感悟?请简要回答。(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