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每处1分,共10分) (1)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

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每处1分,共10分)

(1)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

(2)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5)___________,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6)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8)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9)___________________,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10)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1)吞声踯躅不敢言 (2)长使英雄泪满襟 (3)出师一表真名世 (4)花自飘零水自流 (5)纵豆蔻词工 (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7)乾坤日夜浮 (8)聒碎乡心梦不成 (9)星垂平野阔 (10)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1.“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的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
2.请简析诗人的情感特征。(6分)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已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众,故而独自缓慢开放。

C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材料,完成小题。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     以:率领

B项王乃复引兵而           东:向东

C其两骑耳                 亡:失去

D不愧于心乎?           独:难道

2.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直接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   (3分)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②项王嗔目而叱之        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④复斩汉一都尉          ⑤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羽被农夫欺骗,误入沼泽地,看似偶然的情节说明项羽丧失人心,同时也看出他不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B由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三个细节描写中,显示出项羽的声威、力量,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不可一世的英雄瞬间的光辉与悲壮。

C在文中项羽反复强调说“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明这是上天要自己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深刻地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D文章扣住数字的变化写项羽的日暮穷途,敌我悬殊,项羽必定死于此。但项羽有船也不过江,表明他此时还存侥幸的心理,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必定可以扭转局面。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材料,完成小题。

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人,唐宰相九龄弟九皋之后。父咸,举进士、贤良两。浚四岁而孤,行直视端,无诳言,识者知为大器。入太学,中进士第。靖康初,为太常簿。张邦昌僭立,逃入太学中。闻高宗即位,驰赴南京,除枢密院编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驾幸东南,后军统制韩世忠所部逼逐谏臣坠水死,浚奏世忠观察使,上下始知有国法。迁侍御史。

时乘舆在扬州,浚言:“中原天下之根本,愿下诏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拂宰相意,除集英殿修撰、知兴元府。未行,擢礼部侍郎,高宗召谕曰:“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朕将有为,正如欲一飞冲天而无羽翼,卿勉留辅朕。”除御营使司参赞军事。浚度金人必来攻,而庙堂晏然,殊不为备,力言之宰相。黄潜善、汪伯彦皆笑其过计。

建炎三年春,金人南侵,车驾幸钱塘,留朱胜非于吴门捍御,以浚同节制军马,已而胜非召,浚独留。时溃兵数万所至剽掠浚招集甫定会苗傅、刘正彦作乱改元赦书至平江。浚命守臣汤东野秘不宣。未几,傅等以檄来,浚恸哭,召东野及提点刑狱赵哲谋起兵讨贼。

时傅等以承宣使张浚为秦凤路总管,浚将万人还,将卸兵而西。浚知上遇浚厚,而浚纯实可谋大事,急邀浚,握手语故,因告以将起兵问罪。时吕颐浩节制建业,刘光世领兵镇江,浚遣人蜡书,约颐浩、光世以兵来会,而命浚分兵吴江。上疏请复辟。傅等谋除浚礼部尚书,命将所部诣行在,浚以大兵未集,未欲诵言讨贼,乃托云张浚骤回,人情震詟,不可不少留以抚其军。

后因病而去,孝宗震悼,辍视朝,赠太保,后加赠太师,谥忠献。

(节选自《宋史·张浚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举进士、贤良两                  科:等第

B浚奏世忠观察使                  夺:罢免

C浚遣人蜡书                      赍:携带

D而命浚分兵吴江                  扼:打击
2.对于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溃兵数万所/至剽掠浚/招集甫定/会苗傅、刘正彦作乱/改元赦书至平江。

B时溃兵数万所/至剽掠浚/招集甫定/会苗傅、刘正彦作乱改元/赦书至平江。

C时溃兵数万/所至剽掠/浚招集甫定会/苗傅、刘正彦作乱/改元赦书至平江。

D时溃兵数万/所至剽掠/浚招集甫定/会苗傅、刘正彦作乱/改元赦书至平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浚富有才识。四岁就成为孤儿,行为端正,没有谎言,认识的人认为他将成大器。进入太学,考中进士,靖康初年便任为太常簿。

B张浚认为中原是天下的根本,希望修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因此皇上拂逆宰相的意思,授任集英殿修撰、知兴远府。

C金人侵犯南方,皇帝到钱塘,留下朱胜非在吴门抗御,让张浚一同节制军马。后来朱胜非被召回,张浚单独留下来。

D苗傅等人打算授任张浚为礼部尚书,命他率领所部到行宫,张浚认为大兵未集,不打算宣称讨贼,于是托称张浚骤回,人情震动,不可不滞留以招抚军队。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浚度金人必来攻,而庙堂晏然,殊不为备,力言之宰相。黄潜善、汪伯彦皆笑其过计。

(2)浚知上遇浚厚,而浚纯实可谋大事,急邀浚,握手语故,因告以将起兵问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和位育”伦理观所内在涵具的“时中”“权变”原则,无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人际关系,还是我们个人的立身处世,都不啻是一种极好的价值抉择。它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儒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随着时间的运行而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人的行为也必须适应这发展变化。合乎这一规律的,则谓之“时中”。《中庸》云:“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就是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无忌惮”,则是不管事物与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单凭自己主观之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顾忌,如此也必难免陷入“过”与“不及”之错误两端。故《易·艮彖》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孔、孟都非常强调“时”的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如果离开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和之道。如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孟子也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由于时代不同,故其“礼”也必须有所因革损益。这正如《易》所谓:“变通者,趋时也。”

“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时中”的思想。儒家认为,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在“执中”的前提下,做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只有“执中用权”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故淳于髡问孟子,当“嫂溺,援之以手”和“男女授受不亲”发生矛盾,将如何处理,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个例子生动地论证了“权”与“中”的关系,并强调了“权”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礼”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

可见,儒家“时中”“权变”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时中”“权变”来应对、解决日益繁多的突发事件,以协调、理顺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所以,对待儒家这一古老的传统伦理观,我们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诚然,儒家学说中的某些具体内容确已过时,但是作为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的“中和位育”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其本身所包含的“时中”“权变”等内容,决定了它并非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决定了它本身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随时调整更新,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若把“时中”的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若把既要有灵活性而又不违原则的“权变”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上,则有利于解放思想。至于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和利用先哲留下的这笔具有巨大潜力的精神财富,并不在于我们能指出其中的多少不足,而在于我们能否尽可能地汲取其中的营养。
1.下列各项中,对“中和位育”伦理观的内涵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和位育”中的“权变”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上,则有利于解放思想。

B.“中和位育”是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的。我们在对待这一古老的传统伦理观时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C.“中和位育”中的“时中”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

D.“中和位育”包含“时中”和“权变”两个伦理法则,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我们正确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及立身处世中,“时中”“权变”原则都不只是一种极好的价值抉择。

B.孔、孟都认为一切事物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在农业生产方面,他们非常强调“时”的观念;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礼”也必须因时而有所因革损益。

C.“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是在告诉我们:君子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做事时就一定不会使自己陷入“过”或“不及”的错误之中。

D.孟子回答淳于髡的那段话,体现了儒家“执中用权”的思想,不能片面、静止、孤立地看问题,强调灵活应变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要学会变通。
3.下列各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事物在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做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

B.儒家的“时中”“权变”两个原则是高度统一的,“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时中”思想,二者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紧密结合。

C.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这是不可取的。

D.因时代不同,只有对“礼”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执中用权”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