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将生命融入科学 为祖国无私奉献 吴阶平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

将生命融入科学 为祖国无私奉献

吴阶平

王淦老①是伟大的科学家、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也是我们九三学社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他在核物理、粒子物理与受控核聚变等方面成果累累,功勋赫赫。1926年“三·一八”惨案那一天晚上,他的清华大学的老师叶企孙对他讲:"如果我们的国家有大唐帝国时代那般强盛,这个世界上谁敢欺侮我们?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这番语重心长的话成为他走科学救国道路的推动力。

    三十年代中期,他在德国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四十年代初,他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美国科学家根据这个方案在世界上第一次确切地证明了中微子的存在。王淦老在这个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里程碑上的贡献,得到了国际公认。五十年代末期,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使理论上关于任何粒子都存在其反粒子的预言得到进一步的证明,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一大步,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1961年,年过半百的王淦老从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归国。他以“我愿以身许国”的赤胆忠心,接受了参与领导研制战略核武器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苦战在戈壁荒原,与外界隔绝17年。那时王淦老和同仁们的工作场所就是一个碉堡、十几顶帐篷。他不顾年事已高,患有高血压,在风沙弥漫中争分夺秒,尽可能多地积累实测数据,没有一天不是泥人、沙人。从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到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无不凝聚着王淦老的心血,无不和他的科研工作紧密相连。

    六十年代中,王淦老和苏联巴索夫院士同时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成为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预研工作走在了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

    在耄耋之年,王淦老仍以惊人的毅力,清晰的头脑,敏锐的目光,注视着世界科技前沿的发展,关心着祖国的科技决策。他就我国科技发展情况和问题提出过一系列重要建议,均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并先后被采纳实施。1986年3月,针对美国提出的“战略防御”和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王淦老与其他三位科学家一起提出了“以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发展的进程”这一对我国高技术的发展有深远意义的建议,在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和积极支持下,国务院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著名的“863”计划,为我国高技术发展开拓了新的局面。

    面对我国经济大发展,能短缺的情况,王淦老又率先提出和平利用核能、建议加快核电站建设,并为此奔走宣讲,以增强人们对核能的开发与利用的认识。

    王淦老不仅是杰出的核物理学家,同时还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他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人才。关心爱护中、青年科研人员,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他的不少学生已成为国际上著名的专家、学者。王淦老对生命充满热爱,他曾感慨地写道:“依我看,时间就是生命,我们上了年纪的人对此深有感觉。中年同志更要珍惜时间,要个拼命工作,把科研搞上去。”他过生日,学生们前祝贺,他说:“对我说,最好的祝贺就是你们快拿出成果!”

    王淦老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历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参议委员会主任、名誉主席,是大家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老前辈。

(选自1999年2月22日《人民政协报》)

【注】①王淦老是对王淦昌的尊称。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四十年代初,他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王淦昌在这个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里程碑上的贡献,得到了国际公认。

B.1961年,年过半百的王淦老从苏联巴索夫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归国。他以“我愿以身许国”的赤胆忠心,接受了参与领导研制战略核武器的任务。

C.六十年代中,王淦老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成为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也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预研工作走在了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

D.耄耋之年的王淦昌仍以惊人的毅力,清晰的头脑,敏锐的目光,注视着世界科技前沿的发展,关心着祖国的科技决策。正是由于他的参与,促成了“863”计划的制定。

E.王淦老不仅是杰出的核物理学家,同时还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他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人才,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2)王淦昌在核物理、粒子物理与受控核聚变等方面成果累累,功勋赫赫。文章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第三自然段详尽描写了王淦昌的工作状况,这对写王淦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在三十年代,王淦昌获得博士学位后决定回国,当时有人劝他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你是科学家,中国没有你从事科学研究的条件。”王淦昌回答说:“我是学科学的,但我首先是中国人。现在,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我要回到祖国去为她服务。”请结合文章,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王淦昌这一行为的看法。(8分)

 

 

 

(1)E项3分,D项2分,C项1分,AB项不得分。 (2)在核物理、粒子物理与受控核聚变等方面成果累累,功勋赫赫。①他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美国科学家根据这个方案在世界上第一次确切地证明了中微子的存在。②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都和他的科研工作紧密相连。③他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3)①写出了王淦昌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的恶劣。②但在这样的条件下,王淦昌先生致力于研制战略核武器,特别是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突出了王淦昌先生不畏艰苦、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③也写出了王淦昌先生对祖国的忠诚。 (4)①支持王淦昌的观点。②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可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可能祖国暂时落后,不能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会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很好地开展科研工作,但并不是完全不能开展,后王淦昌的成就也证明了这一点。③祖国正在遭受苦难,作为祖国的儿女,必须为她服务。爱国是科学家的良心。④当前,在物质大潮的冲击下,人才外流严重。除了从制度上进行改革,为科学家提供良好的工作科研环境外,非常有必要重新学习老一代科学家的爱国精神,重擎信仰大旗。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与原文不符,“首次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是五十年代;B项,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名字错;C项,王淦昌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探究题是一道论述题,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必须有理有据。但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就体现在探究题上,我们不要为思维创新而创新。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25分

(1)香伯住在一幢很旧的老屋里。屋子坐落于一条很瘦的老街上。这间祖传的屋子,砖瓦破落,屋内屋外的墙壁,全都被“岁月的火把”熏得灰黑灰黑的,尽管“其貌不扬”,可是,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慕名而;老屋虽老可一点也不寂寞哪!

(2)到老屋的人,只有一个目的:买饼。

(3)香伯做的香饼,单是饼皮,便足以令人拍案叫绝:他们一层叠一层,脆而不碎,烤成很淡很淡的褐色,最上的那一层,还调皮的粘着几颗好似在跳舞的芝麻。充作饼馅的麦芽糖,软软甜甜且不说,最不可思议的是它不腻、不滞、不黏牙。

(4)香伯的一生,好像是为了做香饼而活的。 他姓什么,没人探问;他名唤什么人,没人关心;只是人人都喜欢他卖的香饼,所以,“顺理成因”地唤他作“香伯”。

(5)八岁那年,我随同父亲举家南迁,到新加坡落叶生根。香伯,就像是现实生活里的许许多多小人物一般,慢慢地从我生活的画面淡出,淡出了。长大以后,姻缘那一条美丽的线却把我和故乡人紧紧地系在一起。婆家在怡保,自此以后回返怡保省亲,便成了常年事务。

(6)有一回,一名姻亲送了一包香饼到婆家给我,说:“你尝尝,特地定的。那老头,生意真好,脾气可大呢,一面做饼,一面骂人!”

(7)我拿起了一个香饼,无意识地看。半圆形的香饼,呈淡淡的褐色,薄薄脆脆的饼皮,层层相叠;咬一大口,那薄若寒蝉的饼皮,依然一层一层若即若离地叠在一块;饼内的麦芽糖,不腻不滞不黏牙……

(8)我那份意愿,死亡了的记忆,立刻“霍”的一声复活了。

(9)“做饼的人可是香伯?” 对方一点头,我立刻便央她带我去看。

(10)香伯早已不在菜市摆卖香饼了,他成日成夜的窝在老屋里烤饼。烤好的饼放在铁皮饼干桶内,每桶10斤。凡是上门买饼的,必须拨电预定,香伯屋里放了一块大大的黑板,黑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订购者的姓名和订购的数量,凡是不曾预先订购而冒冒然地摸上门去的,香伯一概不应酬。除此以外也将饼批发给附近的杂货店,不过呢,他有个凡人皆知的怪脾气:向他领货的人必须将领回的香饼,在同一天内卖完,借此以确保香饼的新鲜度。

(11)有时,他心血潮还会“微服出游”,查看别人有没有把他的饼卖完,倘若卖不完,下回去领货时,他便会让你领教领教他那好像石头一般又冷又硬的臭脾气。有人劝他把这种家庭式的香饼制作业“机械化、企业化”,他一口回绝。理由是:“机械死板板、硬邦邦,做出的饼干一个个好像穿上制服的木乃伊,连味道都带着机器那一股冰冷生硬的味儿!”

(12)有人见他孑然一身,劝他寻个伴。他倒是听了,一寻便是两个,不过呢,寻的不是老婆,而是徒弟。他收了两个年幼失学的小少年做徒弟,三个人“生死与共”地窝在老屋里做饼。可叹的是:小徒弟学得了三分功夫便以为自己是无可匹敌的“香饼大王”了。居然另起炉灶,自设分号。那些识货的人,不肯随意“屈就”,依然回返老屋找香伯。然而,许多没有尝过香伯“原装货”的,却傻傻的把“鱼目”当“珍珠”。两个小徒弟违背道义的做法大大地伤了香伯的心,原本孤僻沉默的他,变得更加古怪寡言了。他誓言此生不再收徒,所以,在暮年的岁月里,一个人留在老屋里,苦苦拼搏。

(13)姻亲带我到老屋去,远远的,便闻到了烤饼的香味。屋里,打着赤膊的香伯,正把搅好的麦芽糖放入擀好的饼皮里,他的神情,是这样的专注、是这样的虔诚,好似他做的是惊世骇俗的艺术品、是举世无双的雕刻品。

(14)夕阳通过了色漆剥落的木窗斜斜的照了进,浸在金色余晖里的香伯,像是一枚熟透了的柿子。尽管这枚表皮起皱、黑斑丛生的柿子已不再新鲜,可是,那种于内心的敬业乐业,寻求完美的精神,却是这枚行将腐化的柿子在这所光线暗淡的老屋里,焕发着一种炫人的亮光…… (外国散文精品文库《人世的形态》)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第6 自然段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香伯因生意好而脾气大的形象特征。

B“他的神情是那样专注,那样虔诚,好像他做的是惊世骇俗的艺术品”照应了前文“香伯的一生,好像是为了做香饼而活的”。

C本文选材上最大的特点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通过刻画人物的言行、心理,以小见大,彰显个性。

D买香伯德饼必须打电话预订,否则一概不应酬,这是香伯德经营策略,体现了香伯德精明。

E本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作者以流畅的叙述、形象的描写,表达了对香伯敬业乐业精神的由衷赞美。

(2)请分析第1自然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分)

(3)本文刻画了香伯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劝香伯把他家庭式的香饼机械化、企业化,香伯该不该这样做?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               形影相吊。《陈情表》

(2)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_______                  ,审容膝之易安。《归去兮辞》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卜算子    谢逸

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

隐几岸乌巾,细葛含风软。不见柴桑避俗翁,心共孤云远。

注:谢逸(1066?—1113,字无逸,号溪堂,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屡举进士不第,后绝意仕进,以诗文自娱。政和三年卒,年未五十。

(1)请结合词赏析“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两句。(6分)

(2)词的下阙塑造了怎样一个艺术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①,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会光武避吏②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时,汉兵亦已大合。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

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③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④奉朝请。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李通列传》)

[注]①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 ②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③消:病名,即糖尿病。 ④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从弟轶,亦好事     素:一向

B.乃守于狱             系:联系

C.以材官都试骑士日     期:约定时日

D.以病上书乞身           乞身:请求辞官回家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B.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C.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D.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通心怀鸿鹄之志。他虽然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后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

B.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后称帝的刘秀)。在下江、新市起兵后,李通与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

C.李通功高位显。他为光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

D.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求辞官退养。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5分)

②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两汉“《书》教”首在治政

翟文铖

《尚书》保存了中华民族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历被视为帝王将相的政治教科书,因此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深远。同是一部《尚书》,不同历史时期接受的重点和阐释的方式相距甚远,因此钱宗武等著名学者近年倡导断代《尚书》学研究,但目前就成果而言,除清代外,其他朝代的断代《尚书》学仍是学界公认的薄弱环节。两汉《尚书》学在整个“《书》教”研究中具有特殊地位,因为它不仅处于《尚书》学传统的前时期,对当时的政治哲学、社会沿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整个汉文化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士远毕十年之功,撰写一部近百万言的学术专著——《两汉〈尚书〉学研究》。

作为“五经”之一的《尚书》,经典化的过程就是其思想文化播撒社会的过程,也是“《书》教”传统逐步确立的过程。“《书》教”传统涉及社会文化的诸多层面,如何界定把握显然不是个简单问题。该书作者认为,“《书》教”主要蕴含着知识、观念和文献三大体系,三者的交互发展奠定了“《书》教”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具体地说,文献指由《尚书》衍生出的各类诠释文本;知识指《尚书》及《尚书》学诸多文献中的名物制度;观念指其中蕴含的各类重要文化观念,如《洪范“五行”观念对于汉代人宇宙观和认识论之建构的影响,《禹贡》九州观念对汉代郡国行政区域之划分的影响,《吕刑》观念对汉代律例制定的影响,等等。这三个系统的划分不仅明确了“《书》教”包含的具体内容,而且从宏观角度厘清了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可谓高屋建瓴。

《尚书》及“《书》教”文献广博,包罗万象,涉及政治、法律、地理、历法、军事、经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马著认为,《尚书》提出了“天之断命”“续命于天”“剿绝其命”“恭行天之罚”“改殷之命”的说法,已经体现出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这表明商人、周人已经开始认定国家得失系天命所赐,初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天命观。汉代“《书》教”承袭了这一观念,一些学者依此思维方式对朝代更迭的规律性等作出进一步阐释,把它推衍为政治权力合法性的依据,因此当时无论对于帝国的巩固,还是对于意识观念的整合,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尚书·洪范》已经提及五行观念,汉代《尚书》学者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观念的文化生成功能,对此加以衍生和诠释,当时流行的“五德终始”说、“三统”说 (即“三正”说)无不深受“洪范五行”说的浸染,而这些理念对于当时凝聚意志、规范人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也许有人认为,本书的研究对象尚处两汉,时代久远,应该是象牙塔里的工作,与现实全无牵涉。这自然是一种误解,如果学术无补于现实,则本身就会丧失价值依托。《两汉〈尚书〉学研究》的研究对象虽然远在两汉,但学术观点却呼应着当代文化建设的宏伟策略。鉴古知今,洞悉汉代《尚书》学精义及其发展理路,传承它所体现的本固邦宁、协和万邦的和谐精神,领悟它灵活沉实的治政智慧,自然可以为当代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从而把继承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使命落到实处,真正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光明日报》2014年12月8日
1.下列对《尚书》和“《书》教”的表述,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尚书》历被统治者当作治国安邦的政治教材,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因而也为中华民族保存了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B“《书》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点和方式差别很大,因此当代学者倡导推行断代《尚书》学研究,只是目前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学界的充分肯定。

C《尚书》是“五经”之一,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在向社会传播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尚书》的文化地位日益凸现。

D“《书》教”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与《尚书》的尊为经典相生相伴的,目前学术界仍难以选择合适的角度正确界定把握“《书》教”传统。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两汉《尚书》学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哲学、社会沿革,而且客观促进了汉文化特色的形成,因此在整个“《书》教”研究中意义重大。

B汉代一些学者依照《洪范》“五行”观念,建构汉代人的宇宙观和认识论,阐释朝代更迭的规律性,推衍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C《尚书》蕴含的各类重要文化观念对汉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已经产生了具体而明显的影响,比如划分行政区域、制定律例等。

D当代学者和决策者可以借助《两汉〈尚书〉学研究》这一平台,掌握汉代《尚书》学精髓,领悟其灵活沉实的政治智慧,促进当代的政治社会文化建设。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马士远认为,知识、观念和文献共同构成了“《书》教”的三大体系,三者的交互发展奠定了“《书》教”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

B《两汉〈尚书〉学研究》高屋建瓴,卓有成效,不仅从学术上明确了“《书》教”的内容和形式,并且在现实中观照了当今的文化建设策略。

C“五德终始”说、三统”说都是汉从《洪范》五行观念演变得的,为古代凝聚意志、规范人心、整合意识、巩固帝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与其它《尚书》学研究成果相比,《两汉〈尚书〉学研究》更能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