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周 涛 我们不但是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周 涛

我们不但是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且过去生活在,并且还要永远生活在这里,在整体之中。

——列夫·托尔斯泰

①如果在你的生活周围没有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你该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它能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的表征。

②早在汉代,就有“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样的名句(刘桢《赠从弟》),将树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紧密联系起来。再早些,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冷静地俯视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扎根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熙熙攘攘,声嘶力竭。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样靠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松树是靠人养活栽种的吗?它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④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⑤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更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高大、粗壮、漂亮,这才是奇迹呢。真正有生命力的大树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要说什么“天人合一”,人类不过从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

⑥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燥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帝王一样挺立着,襟怀博大,常人和梯子在它的脚下显得多么渺小、卑微。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

⑦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它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至,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⑧但是树和人一样,同样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伴随,除了被砍伐之外,还有各种艰难。在天山南麓温暖干燥的农村,白杨是路边、渠旁、屋后、田畔常栽的树,它绿叶飒飒直耸高天。可是有一年冬天,南疆奇冷,这些适应了温暖干燥气候的白杨经历了打击。有些已经非常粗壮、高大的白杨被生生从中间冻出一条裂缝,裂缝一指宽,从树这边透过裂缝可以一眼看到那边的农田。

⑨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凡响,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也就只有这些。

⑩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上,找到左宗棠的韵,一派大人物的风范。我当时就颇感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选文略有删改)

1.段中为什么说“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请概括说明。(4分)

2.第③段“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是什么?(4分)

3.第⑥段中加点词“本意”一词在文中指什么?(2分)

4.赏析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6分)

5.第⑩段划线句写到树和栽树人的关系,请根据上下文和你的生活体验来谈谈对此关系的理解。(6分)

1.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2分)树默默地、冷静地俯视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令人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2分) 2.承上启下;(1分)树从不向人索取什么,却以他的存在向人们贡献的全部。树是有灵智的,和自然的相处比人更深入、更和谐。树能长寿,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得日月之灵华,又养育万物。(3分) 3.伟大、高贵、智慧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靠的是自身的阅历、顽强的生命力和光辉的生命形态。(2分) 4.通过反问、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松树的大度,并将松树与前文的许多家畜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树的赞美之情,也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当今社会人类对自然无尽索取的批判。(反问、拟人、对比、赞美、批判各1分,语言表达流畅1分,共6分) 5.这些巨大的柳树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上,可以找到左宗棠的神韵,一派大人物的风范(2分);在中国,知识分子往往在自然景物诸如梅、兰、杨柳、松树等等上寄寓自己独特的情感、志趣,所以,树的神态往往与栽树人的的品格志趣相近。(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局部概括的题目,答题的区位在该句的上下文,从中找到关键的词语连词成句即可,上文写到十三陵的树木仍在,而帝王已经死了,这是字面的意思,然后再结合文章中心做适当的拓展。关键词句有“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帝王们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冷静地俯视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章的结构题,文章的结构有开头、中间、结尾,开头的作用主要是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明确中心、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总结全文、照应标题、照应开头、升华或深化主旨等。答题时区分开这些,联系文意作答即可。不要只答术语,不答文章内容。此题是中间的段落,应该是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答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既然是承上启下,就应明白上承什么,引起下文的什么,引起下文是一段,还是一部分,上文写十三陵的树,接下写树的教益和启示,上文不是答题区位,区位应是下文,并且也不是一段,不是一段就要注意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关键的句子“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更长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词语的句中含义的题目,答案一般在文段中。关键句是“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艺术手法赏析的题目,散文的艺术手法主要有表达方式(议论、描写、抒情、记叙、说明)、表现手法(对比、衬托、铺垫、虚实、动静、抑扬等)、修辞三类,其中表达方式主要是全文或某一个较大的局部,表现手法一般是局部的段落,修辞主要是单独的句子,答题时答出手法后,一定要再答出效果,此题的手法应该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修辞主要是比喻和反问,比喻的效果是生动形象,反问的效果是强调感情,结合原文具体分析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

(2)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                 。(《论语》)

(3)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论语》)

(4)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王实甫《长亭送别》)

(5)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司马迁《报任安书》)

(6)丰草绿缛而争茂,                  。(欧阳修《秋声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归至武阳渡作   刘克庄

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注释] ①此诗写的是诗人抵家时的一个情景。②楝:音liàn,落叶乔木。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析诗的前两句“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

(一)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二)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三)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臧获婢妾,能引决  犹:尚且    B.及见贾生    吊:安慰

C.何不其泥而扬其波      :搅浑   D.生死,轻去就  同:把…看成一样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怪屈原彼之材,游诸侯     久之,能足音辨人

    B.至激义理者不然             少卿视仆妻子何如哉

C.生孩六月,慈父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

D.幽于粪土之中不辞者         何不餔其糟歠其

3.选出对两段文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渔父》一文中的“渔父”形象,被赋予一种文化内涵。作为道家思想的传承者,他是纵情山水、超世旷达的隐逸思想和人格的象征。

B.《渔父》一文中通过对比突出表现了屈原的高洁美好的品质,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通过渔父的语言传递出这样的思想。

C.《渔父》一文出自《楚辞》。《楚辞》是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楚地作家的作品合集,成书于东汉时期。

D.余秋雨曾说过,中国文人在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但不可否认,屈原的“纵身一跳”相较于司马迁的“隐忍苟活”更能表现文人节气。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共6分)

(1)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2)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查看答案

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要求符合上下文特定的语意。(4分)

白春礼院士把青年的英文大写“YOUTH”进行了巧妙的解释:Y像小树,意味着青少年正处于发育发展期,需要不断茁壮成长;O______________;U______________;T像一个戴帽子直立行走的人,很多青年都获得了学士帽、硕士帽、博士帽,但学位的获得只是一个开端,我们不能被荣誉压弯了腰,还要直立行走;H像一个单杠,希望青年在工作之余,保持良好的体魄,更好的为国家民族做贡献。

O______________                                              ;(2分)

U______________                                               。(2分)

 

查看答案

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4分)

乌克兰克里米亚公投在即,美、英、法、德、日、意大利及加拿大七国集团12日宣布不会承认公投结果,并威胁对俄罗斯采取进一步行动。

据美国白宫当日发布的联合声明,七国强调,克里米亚的“主权公投”直接违反乌克兰宪法和国际法,呼吁俄罗斯停止一切改变克里米亚地位的企图。

七国称,克里米亚公投不具法律效力,而且由于准备仓促和俄罗斯军队“恐吓”,公投进程会漏洞百出,没有任何道义力量,因此“我们不会承认公投结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