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9分) 环境税开征毫无疑问是板上钉钉的事了。随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9分)    

环境税开征毫无疑问是板上钉钉的事了。随着今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5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日期的临近,国内酝酿十多年的环境税,也提上议事日程。目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环保部等三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环境税开征方案。其实,在去年全国“两会”上,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就提交了《关于尽快将开征环境税纳入议事日程、出台环境税》的提案。这一提案当时得到2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的联名附议,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透露,征收企业环境税已被列入财政部、税务总局和环保部的重要议事日程,条件成熟时会推出。这表明环境税将成为继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之后的又一“环保新政”,体现了政府部门多管齐下,督促节能减排的监管力度。

假若通过调整环境税收政策,排污企业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强环保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污,这无疑是政策制定者所希望看到的效果。但如果有的企业将缴环境税当作买“排污权”,在排污数量和浓度上大大增加,这就背离了靠调整环境税收政策遏止环境污染的初衷。因此,我们还需要将排污量的多少体现在环境税的具体征收标准上,防止企业缴了税反而多排污。

靠大幅度提高环境税征收标准来提高环保效率的做法,起源于战后欧洲经济高速发展期。此后为世界一些国家所仿效。但事实上,现在欧洲已经主要用“污染者负担”替代了“污染者付费”模式。这是因为许多环境污染已无法准确地用钱来“计算”,尤其是“付费”排污容易让污染者逃避许多长远的责任。而“污染者负担”则不仅涵盖了对污染做出经济补偿的“付费”责任,也涵盖了包括停止污染、治理污染和对长期危害负责在内的一系列“连带责任”。这就让污染者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其一时的收益,污染者付了“排污费”也不能睡好觉或者几十年后再把自己“洗绿”。

不言而喻,我们在强调“污染者付费”的同时,也要强调“污染者负担”。最需要说清楚的是,“污染者付费”不是付费即可污染,污染者所承担的环境责任形式也不应只是一种经济补偿。不能让“污染者付费”掩盖了污染者的其他的更重要的责任,包括对污染地域群众健康和生态环境长远“追责”——有些污染造成的恶果要多年后才能显现,所以,环境污染始作俑者的责任,不能“一付了之”,而应永远“存盘备份”。

毋庸讳言,“先污染后治理”已使我们的生存环境为此付出很大代价,因此,在调整环境税收政策的同时,还要有多种招数,尤其是不能出现污染权与污染费的“权钱交易”。如环境税可单列一项“污染排放税”,税率直接按排污强度分级,严格遏制超量、超标排放,对拒不治污的企业,应加重处罚,直至关停。选自《人民政协报》,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环保部等三个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我国已经出台了诸如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环境税等“环保新政”。

    B调整环境税收政策的初衷是要遏止环境污染,排污企业决不可因为交了环境税就以为已经买到“排污权”,变本加厉地增加排污数量和浓度。

    C要防止企业缴了税反而多排污,就必须将排污量的多少体现在环境税的具体征收标准上,严格遏制超量、超标排放,加重处罚拒不治污者。

D在战后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期时,为提高环保效率大幅提高环境税征收标准的欧洲,现在已经主要用“污染者负担”替代“污染者付费”的模式。
2.结合全文,阐释第5段“环境污染始作俑者的责任,不能‘一付了之’,而应永远‘存盘备份’”这句话的含义。(2分)
3.从文中看,“污染者负担”与“污染者付费”有哪些不同?(4分)

1.A 2.结合全文,“环境污染始作俑者的责任,不能‘一付了之’,而应永远‘存盘备份’”这句话的含义是:不能让环境污染始作俑者交了环境税后就逃脱因污染而带来的对污染地域群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损害所负有的全部责任,而应该长远“追责”,备忘“负担”。 3.从文中看,“污染者负担”不仅涵盖了对污染做出经济补偿的“付费”责任,也涵盖了包括停止污染、治理污染和对长期危害负责在内的一系列“连带责任”,它让污染者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其一时的收益。“污染者付费”污染者所承担的环境责任形式也只是一种经济补偿,它往往掩盖了污染者的包括对污染地域群众健康和生态环境长远“追责”等其他的更重要的责任。 【解析】 1. 试题分析:A.环境税还在研究制定中,尚未出台。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关键在于关键词语的理解,本题中“污染者负担” 不能让环境污染始作俑者交了环境税后就逃脱因污染而带来的对污染地域群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损害所负有的全部责任,而应该长远“追责”,备忘“负担”。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理解重要概念、词语的含义,从文中看“污染者负担”则不仅涵盖了对污染做出经济补偿的“付费”责任,也涵盖了包括停止污染、治理污染和对长期危害负责在内的一系列“连带责任”。“污染者付费”污染者所承担的环境责任形式也只是一种经济补偿,它往往掩盖了污染者的包括对污染地域群众健康和生态环境长远“追责”等其他的更重要的责任。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1)文段的阐述的中心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分)

(2)联系实际,谈谈对“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的理解。(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5

司马懿见中军大旗上写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车上端坐着孔明。

此战发生的地点为何处?此时的孔明实为何物?情急之下的司马懿和魏兵做何反应?请简述。

 

查看答案

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有关《三国演义》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吕布杀进小沛,刘备弃家,投奔许都。曹操领兵亲征徐州。陈珪、陈登父子为曹操内应,设计残害吕布,徐州失守。

B.周瑜应孙权之召来到柴桑,在周瑜面前,东吴的文官武将各持已见,争论不休。孔明见到周瑜后,巧妙地背诵了一遍曹操命曹植作的《铜雀台赋》,智激周瑜。周瑜在孙权面前,详细地分析了曹军的劣势,从而坚定了孙权的决心,于是孙权便拜周瑜为大都督,率军抗曹。

C.黄忠和魏延争夺头功,诸葛亮命二人分别攻打泠苞、邓贤军寨。魏延贪功,想独打两寨,结果被打的狼狈而逃,幸得黄忠及时相救。

D.关羽破襄阳后围樊城,曹操令于禁带兵前往救援,庞德自请为先锋。过后曹操又疑心庞德会降蜀,要收回先锋令,庞德断发以表决心。后来,他与关公大战百余回不分胜负。于禁怕庞德功成,乘乱射中关公手臂后,鸣金收兵。

E.曹真与司马懿打赌料敌,曹真麻痹大意,被蜀军劫了营寨,气成疾病,在营中治疗。诸葛亮得知此事,写信嘲笑曹真,把曹真气死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①首联中“”字用得好,请分析。(2分)

②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写了诗人什么样心境?(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5分)

熙宁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曰: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余。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责实,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夫时有可否,物有废兴,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及其既厌,虽圣人不能复。故风俗之变,法制随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强而复之,则难为力。

庆历固尝立学矣,至于今日,惟有空名仅存。今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食游士。百里之内,置官立师,狱讼听于是,军旅谋于是,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则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邪?若乃无大更革,而望有益于时,则与庆历之际何异?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陛下视祖宗之世,贡举之法,与今为孰精?言语文章,与今为孰优?所得人才,与今为孰多?天下之事,与今为孰办?较此四者之长短,其议决矣。

今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词,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经生不帖墨而考大义,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臣又切有私忧过计者。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而今之学者,耻不言性命,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超然无着而不可挹此岂真能然哉!盖中人之性,安于放而乐于诞耳。陛下亦安用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当发民力以宫室          治:修建

B又简不教者屏之远方        率:遵循

C区区之法何              预:预备

D安于放而乐于            诞:怪诞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反对改革学校和科举的态度的一组是(3分)

①得人之道,在于知人        ②百里之内,置官立师

③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    ④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

⑤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      ⑥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这封奏议中,苏轼认为,获得人才的途径,在于注重实际地了解人,如果朝廷能够了解人,有注重实际的政策,即使沿用现在的办法,也能获得人才。

B苏轼认为庆历立学,到现在也仅存空名,可当时却耗费民力、民财,结果只是制造纷乱,使天下人陷于愁苦之中。

C苏轼认为国家的治乱盛衰,根本不由实行了一百多年的科举的办法来决定,只要因循旧制,使先王的旧制度不在我们这代废去就够了。

D苏轼认为现在关于“变科举,兴学校”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对于长远重大的事情没有什么改变作用。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赵尝五战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3分)

②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