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学者认为,清明节成型于大唐盛世,是清...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学者认为,清明节成型于大唐盛世,是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三者______________而成的节日。查阅典籍可以发现,唐代的正史、野史、诗歌文论中_________清明的记载比比皆是,向我们展示了时人过清明的真实图景。

②唐诗和宋诗孰优孰劣,在后代引起了_________的争论。对唐宋诗的评价,往往因个人爱好的不同而_________,其实两个朝代的诗歌各有千秋,不应该用一种固化的标准评价不同风格的诗歌。

A.融合   关于  旷日持久   大相径庭

B.融合   对于   经年累月   南辕北辙

C.融汇   对于  旷日持久   南辕北辙

D.融汇   关于   经年累月   大相径庭

 

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词语意思,并联系具体语境分析。融合:若干种事物互相渗透,合为一体。融汇:融合汇集。蓬勃向上:繁荣旺盛;朝气蓬勃:多形容人。关于:突出相关性;对于:强调针对性。旷日持久:指耗费时日,拖延得太久。经年累月:指经历很长的时间。大相径庭:指事物区别明显,意见、看法截然不同。南辕北辙:指行动与目的相反。所以选A。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中国的古诗词在一战后就曾对美国的现代诗歌产生深远影响,说明中国文化很早就已(    )然在向世界传播,并影响着世界。中国的“风水”“针灸”“功夫”等早已(    )声海外,就连中国的春节文化也好似西方情人节一样家(    )户晓。文化走出去的更高要求应当是如何改变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误解,进而改善中国的国家形象。应当运用好社交媒体,因为这是当下世界最重要的(   )通平台之一,与此同时,                                
1.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qiāo       斐fēi         

Bqiăo       蜚fēi         

Cqiăo       蜚fĕi         

Dqiāo       斐fĕi         
2.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选项是(   

A.中国应该向世界更多宣传自己擅长的领域及成就的取得。

B.中国应该向世界宣传更多自己擅长的领域及取得的成就。

C.中国应该向世界更多宣传自己擅长的领域及取得的成就。

D.在中国应该向世界宣传更多自己擅长的领域及取得的成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周国平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借用别人撞的头破血流的经验作为自己的经验,世界上最愚蠢的人是非用自己撞得头破血流的经验才叫经验。——郎咸平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以“我们”作为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能改变原意。3分

书籍将人类自身无法逾越的障碍和局限揭示给我们,而且毫不保留地将人的痛苦、幸福、愉悦、悲伤、烦恼、绝望、矛盾等种种复杂的心理启示给我们。

我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题目。7  

①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打破了纪录片的gān(   )gà(   )和             ,②创造了难得的深夜的收视纪录和观众异乎寻常的热捧。③和片中令人垂涎的美食一样,④该纪录片至今仍以罕见的热度跳跃在网友们的舌尖上。⑤              的网友迫不急待地制作出了明显带有娱乐噱头性质的“城市版”和“校园版”,⑥这些持续             出的不同版本,⑦给茶余饭后的人们带来了轻松愉悦的谈资。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2分)

(2)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1分)

3依次填入上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

  A.困境 意犹未尽 复制      B.困境    饶有兴致    发酵

  C.窘境 饶有兴致 复制      D.窘境  意犹未尽  发酵

(4)上面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3分)

有语病句子的序号:(      修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5分)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地写,而是一辑一辑地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耳顺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遇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

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除了写诗,翻译也是余光中今年热衷的一项工作。如今,已经八十五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他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摘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3期,有删改)

①以前写诗,他喜欢把中国文字压缩、锤扁、拉长、磨利,把它们拆开又并拢,拆又叠去。如今他却争取写、改、誊一次完成。散文的话,每页纸最多改一两处地方。尽管外文系毕业的他用英语写论文都不成问题,但他说自己在写诗和骂人这两件需要抒发情绪的事情上,是非得用母语不可的。

②深入生活越多,就越需要清净和一张干净的桌子。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余光中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B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他自己新婚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

C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三十六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D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话中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

E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
2.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4分)
3.记录余光中日常工作、生活状态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题。为什么说余光中是“逍遥”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