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下面的文字提示和限定,在语段的横线处扩写相关内容,不少于60字。(6分) 关...

根据下面的文字提示和限定,在语段的横线处扩写相关内容,不少于60字。(6分)

关切人的生命价值,并给人们以精神支柱,是儒、道、佛三家的共同特征:儒家          

        道家           佛家           在历史上,三家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弥补着彼此的不足。

 

儒家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并在现实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1分)给无数英雄豪杰带来精神鼓舞和巨大满足。(1分)道家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主张因顺自然,(1分)从而为不重功名利禄者或默默无闻者提供精神支持;(1分)佛家则关心人的生老病死,关心愿望和现实之间永远无法消除的反差所带来的痛苦,(1分)给有深切痛苦感的人以心理的温暖的慰藉。(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扩写语句的能力。首先要对语段整体感知,从话题、结构等角度入手,然后结合着具体语境组织答案。扩写内容应根据横线前后文字内容的提示和形式的限制组织答案。语段第一句是语段的中心句,冒号提示并限制扩写内容应是对中心句的解说,与其形成总分关系。语段最后一句是语段的收束句。在话题上,要结合着儒家、道家、佛家各自的观点与体现的精神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①那天正是五月十五,乡下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全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桡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宽,两岸都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鞭炮从高岩上抛下,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砰砰砰砰的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引起人对于历史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

②两千年前那个楚国逐臣屈原,若本身不被放逐,疯疯癫癫来到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来的读书人,或许就没有福分读《九歌》那类文章,中国文学史也就不会如现在的样子了。在这一段长长岁月中,世界上多少民族都已堕落了,衰老了,灭亡了。即如号称东江大国的一片土地,也已经有过多少次被来自沙漠中的蛮族,骑了膘壮的马匹,手持强弓硬弩,长枪大戟,到处践踏蹂躏!然而这地方的一切,虽在历史中也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争夺,以及一到改朝换代时,派人民担负种种不幸命运,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遇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种种限制与支配,然而细细一想,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进展毫无关系。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方式看来,竟好像今古相同,不分彼此。

③日头落尽云影无光时,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暮色里。两岸看船人呼喝声越来越少。河面被一片紫雾笼罩,除了从锣鼓声中尚能辨别那些龙船方向,此外已别无所见。然而岩壁缺口处却人声嘈杂,且闻有小孩子哭声,有妇女尖锐叫唤声,综合给人一种悠然不尽的感觉。……

④过了许久,那种锣鼓声尚在河面飘着,表示一班人还不愿意离开小船,回转家中。待到把晚饭吃过,爬出舱外一看,呀,好一轮圆月!月光下石壁同河面,一切都镀了银,己完全变换了一种调子。岩壁缺口处水码头边,正有人用废竹缆或油柴燃着人燎,火光下只见许多穿白衣人的影子移动。那些人正把酒食搬移上船,预备分派给龙船上人。原来这些青年人划了一整天船,看船的己散尽了,划船的还不尽兴,三只船还得在月光下玩个上半夜。

⑤提起这件事,使人重新感到人类文字语言的贫俭,那一派声音,那一种情调,真不是用文字语言可以形容的事情。

⑥这些人每到大端阳时节,都得下河玩一整天的龙船,平常日子却各个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每日看过往船只摇橹扬帆来去,看落日同水鸟。虽然也有人事上的小小得失,到恩怨纠纷成一团时,就陆续发生庆贺或仇杀。然而从整个说来,这些人生活却仿佛同自然己相互融合,很从容的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惟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而且在这种过程中,人是如何渺小的东西,这些人比起世界上任何哲人,也似乎还更知道的多一点。

⑦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妥协,对历史毫无担负,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另外尚有一批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方法来支配自然,违反自然的习惯,同样也那么尽寒暑交替,看日月升降。然而后者却在改变历史,创造历史。一份新的日月,行将消灭旧的一切。我们要用一种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惶恐,且放弃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这些人在娱乐上的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但有谁来改造这些人的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选自沈从文《箱子岩》,有删节)
1.文章开头写赛龙舟场面后,引起人对于历史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作者感慨的是什么?(4分)
2.联系第六段文字,谈谈你对这些人比起世界上任何哲人,也似乎还更知道的多一点一句的理解。(5分)
3.从全文来看,沈从文对乡民们的生存状态持什么态度?(6分)
4.我们已经学习了沈从文的《边城》,也阅读了上面这篇文章,或许你还阅读过沈从文的其他作品,你觉得沈从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请你分点谈谈你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4题。

野马是什么意思?

——兼谈科学对古籍的阐释

今年是农历甲午马年。但在阅读《全宋词》时,却发现三首关于“野马”的宋词值得斟酌。辛弃疾《水龙吟》:“回头落日,苍茫万里,尘埃野马。”吴文英《凤池吟》:“万丈巍台,碧罘罳外,衮衮野马游尘。”吴泳《八声甘州》:“富贵非吾事,野马浮埃。”

将“野马”与“尘埃”“游尘”“浮埃”搭配使用,这起源于《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四库全书·子部》对此句解释说:“野马:形状如奔马的游气。”将“野马”解释为“气”体,却无法理解这三首宋词的意思。

清朝经学家孙星衍对《一切经音义》中“野马”校正:“或问:‘游气何以谓之野马?’答云:‘马,特塺字假音耳。野塺,言野尘也。’”闻一多名著《古典新义·庄子内篇校释》:“野马字盖即沙漠之漠……野马亦尘埃耳。《庄子》盖以野外者为野马,室中者为尘埃,故两称而不嫌。”这里认为“马”通假“漠”,“野马”是野外的尘埃。

沈括《梦溪笔谈》明确反对这一观点。其卷三《“野马”为田野间浮气》中说:“‘野马’乃田野间浮气耳。远望如群马,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如此物也。”这启发我们可以查阅佛经中有无更多线索。

《大智度论》曰:“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如炎者。炎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见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之为水。”《放光般若经》曰:“菩萨行禅……观想如野马。”这里,把“野马”当作一种虚幻的自然现象,是日光下风吹灰尘产生的一种错觉。

这样,关于“野马”就有三种解释:水气、尘埃和现象。到底哪个更正确一点呢?

大型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天文)》第一章《天象和观测》中“为什么恒星会眨眼”说:“当我们透过空气看远方的景物,发现景物也变得模模糊糊、抖动不停。中国古人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好玩的名字叫‘野马’。”可见,这里明确认为“野马”是一种自然现象。

透过空气看到抖动的景物,好像野马奔腾。因为空气在冷热不均的时候就会出现密度的变化,它们使大气的折射性质发生变化,就像一个个小透镜,于是导致了这种抖动现象。这牵涉两个重要科学术语:

一是天文学的“视宁度”。天文学家用“视宁度”来表征大气抖动造成星星“眨眼”的程度,空气抖动会影响到望远镜观测天体的清晰度,因此专业天文台要建在空气相对“安静”,也就是“视宁度”好的地方。

二是光学的“折射率”。 折射率表现为空气弯曲光的能力。直接地说,温度改变空气的密度。当温度不同的空气团相遇时,它们之间的边界层会瓦解成漩涡或者涡流,其对光线的作用就像是薄透镜。在火焰的上方或者是被太阳烤热的公路上,你也能看到类似的情形。而热气流会使视宁度更为糟糕。

可见,随着科学的发展,对古籍中术语的注解应当做一些必要的修正。“野马”以前曾被解释为“水气”和“尘埃”,以科学的角度看是缺乏科学知识的误解和错觉。依据现代科学知识,“野马”有更为精确的解释:它是一种在视宁度不好的情况下,由于空气折射率产生的一种视觉“虚幻”现象。有趣的是,若用“野马”这个解释去理解上述宋代诗词,甚至《庄子》、佛经,是能够得到符合古籍原意阐释的,这也说明了我国传统古籍文化在历经千年后,是能够经受住科学发展考验的。

(选自2014年3月2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本文从               两个角度,对野马进行了考证和辨析。(每空答4个字)
2.下列有关古籍中野马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将野马尘埃”“浮埃等搭配着使用,当源自《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清朝经学家孙星衍和现代文学家闻一多都认为野马为通假字野马即野外尘埃的意思。

C.在《梦溪笔谈》中,沈括将野马解释为田野间浮气耳。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而形成一观点,有佛经给他的启发。

D.《大智度论》等佛经将野马当作一种虚幻的自然现象,是人对日光下风吹灰尘产生的错觉,被某些人误认为是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万个为什么》完全采用科学术语解释野马,并明确为一种自然现象;反观古人对野马的解释有其局限性。

B野马会影响观察,故专业天文台应建在空气相对安静处,不会有空气抖动,也不会影响望远镜观测天体的清晰度。

C.在被太阳烤热的公路上会看到野马,成因是温度改变了空气的密度,光在这里产生了折射,而此时的宁视度不好。

D野马以前被误认为水汽、尘埃和幻象,随着科学的进步,可以对古籍中类似野马的术语的注解,做出必要的修正。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                  ,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             。(屈原《湘夫人》)

(2)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多于九土之城郭。 (杜牧《阿房宫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踏莎行

宋·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释】①回塘:曲折的水塘。  ②别浦:不当行路要冲之处的水口。 

(1)这是词吟咏的对象是              。(2分)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查看答案

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韩愈氏急/起而持之/汰繁抑浮/一归于朴群/天下学者/惟韩之从/自汉迄唐/旷数百年/而文章始复于古

B.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C.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含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

D.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