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18分) 不识 (台湾)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题。18分

不识

(台湾)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听说小学时代,他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走,一面大声背书。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邢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主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竞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乌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一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王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竞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莲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共冒出来。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1.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分
2.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1)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2)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3.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4分)

 

1.(4分)引起下文对父亲的追忆;(2分)与后文写认识到没有谁可以彻底认识一个人相呼应。(2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4分)(1)通过写父亲用象声词形容家乡香椿腌制过程,生动表现出父亲对故土的怀念,让父亲的形象更加亲近有趣。(2分)(2)写父亲说话的时断时续,意犹未尽,更加突出父亲年老的形象;表现父亲对敬仰者的信任与追随的精神品质。(2分)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3.(4分) 学习勤奋上进,怀念故土,对人或事死心塌地,性格能够变通。(每点1分)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首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时,可结合着段首的一般性作用,从结构上组织答案。段首的一般性作用: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读后可知,第一段应从引出下文和照应结尾两个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从表现的特点或作者的情感,写作意图等角度分析作答。第一题,可抓住“呼噜”这个象声词,从表现的父亲形象角度作答;第二题,可抓住“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从父亲对周总理的敬佩与信任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可根据文中父亲的言行举止及我的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概括作答。例如,第二段“我大概不能懂得邢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可直接提炼出“苦读上进”作为父亲的形象特点;第三段中,父亲对家乡香椿的评价刻画出其怀念故土的形象;对周总理的信任与追随刻画出其对人对事专一的形象。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一则材料,拟一个恰切的广告语,用此来温馨地提醒广大踏出国门的游客。要求是字数相同、句式一致的两句话,总字数不超过20字(不计标点  l4分)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走出国门,到海外旅游,但是有的中国游客在西餐厅用餐没有遵守西餐的礼仪,大声喧哗,把中国敬酒的习俗搬出国门;有的游客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着装习惯;有的中国游客在不打折的商店里高声讲价,在不准拍摄的地方随意拍摄;有的游客随地吐痰,在禁烟区内吸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插队,不依规定给残疾人士让座……

 

查看答案

仿照前面的语句,补写两句话,使得前后句式一致、文意连贯。(4分)

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继续;最慢的步伐不是缓慢,而是徘徊;____,____;____, ____。

 

查看答案

下图是一幅漫画,请先简要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揭示漫画的寓意。4分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   (《论语·泰伯》)

②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

③细草微风岸,_______。         杜甫《旅夜书怀》)

④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⑤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⑥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绝句二首

(北宋)关懈

其一野艇归时蒲叶雨,缲车鸣处楝花风。江南旧日经行地,尽在于今醉梦中。

其二寺官官小未朝参,红日半竿春睡酣。为报邻鸡莫惊起,且容残梦到江南。

注:①缲车:抽茧出丝的工具。②朝参:这里指早朝参见皇帝。

(1)第一首诗中“缲车鸣处楝花风”一句,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4分)

(2)两首诗都写到“梦”,但又有所不同,试结合原诗内容分析各自表达的情感。(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