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冰 湖 陈彦斌 (1)“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陈彦斌

(1)“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漂浮的大网漂子,扔到船上。刚遛了几下,就喊起:“大鱼!爹,上了一条大的!”

(2)“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3)绷得紧紧的网犁着湖面吱吱地响。一串气泡过后,一个阴影从湖底浮上。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

(4)“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扔进舱里。

(5)“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

(6)“不!”儿子一直没回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

(7)“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8)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乌云越集越密,阴沉沉地徐徐往这面移过,他才觉出不妙,忙招呼儿子起网,可是已经不及了。他们刚把渔网起完拽到船上,划出还没有一里地远,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下沉,很快就覆盖住了整个天空,纷纷扬扬的大雪随着飘下,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

(9)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刚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

(10)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船被风刮得一个劲儿往后退,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都是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怕大浪把船掀翻了,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一直往东南方向漂去……

(11)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12)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蔓延过,眼睁睁地看着涌动着的浪,几乎在瞬间就凝固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船浆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拿起另一只桨朝冰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一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13)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儿子没砸几下,“扑通”一声倒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烫!可他已顾不上管儿子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朝冰砸下去。

(14)中午的时候,他终于看见有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此刻,棉衣棉裤已被汗浸透了,黏黏地贴在身上。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他几乎再也举不动那支松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喘息一会儿。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举起船桨。

(15)“咔嚓”一声,桨断了。胳膊粗的船桨斜着劈断了,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孤零零地躺在冰面上。

(16)“他妈的!”他凶狠地骂一句,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了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他直起腰朝湖岸那边看看,隐隐约约看得出那片深黑颜色的柳树林,而他家住的村子就在那片树林的后面。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咔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掉进水里。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17)“爹,你怎么啦?”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在水里游动的爹,一下抓住他的手,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上呀,爹!”

(18)“放开手,爹……爹送你……回去……上学!”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

(19)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到他的身上,儿子也哆嗦起。可他还是用力地向爹点点头。

(20)湖岸那边有船过了,爹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起,只有露在外面的左手更紧地抠住船帮,像是五根铁钉死死地抠进船板里。

(选自《金奖小小说》,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第(8)段中有关天空、湖面的环境描写,寥寥数语,却细腻生动,暗示了暴风雪即将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故事创设了背景。

B.小说的主人公为父子俩,小说描写了父子俩在湖上与暴风雪及湖冰搏斗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紧张,人物形象典型鲜活,个性鲜明。

C.小说中父亲的语言内涵极为丰富,如第(16)段中父亲骂人的语言“他妈的!”表现出了人物的心理,暗示了其身份及文化程度。

D.小说详略安排独具匠心,父子俩奋力划船回去、与风雪搏斗的过程写得很简略,父亲一人压碎冰面,奋力拖船的过程写得极为详细,这更能突显父亲的形象。

E.小说第(19)段中“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儿子也哆嗦起”,“哆嗦”这一细节描写暗示环境寒冷,表现了父亲筋疲力尽,濒临死亡。
2.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5分)
3.小说的最后一段对表现父亲形象有何作用?作者没有明确交待出父子俩是否获救,这样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6分)
4.弗罗姆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说:“母爱是无条件的爱,父爱是有条件的爱。”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父爱的认识?(7分)

1.BE 2.①上午,父子俩起网收鱼;②下午,暴风雪即将临,父子回划渔船;③第二天,天快亮时,湖面封冻,父子砸冰前行;④中午,父亲砸冰压冰拖行渔船;⑤看到获救的希望。(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3.表现出父亲的坚毅顽强,(2分)突出伟大的父爱。(1分)小说结尾,作者没有明确交待故事的最后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1分)激发读者的思考,(1分)使作品更加耐人寻味。(1分)(意思相近即可) 4.①父爱与母爱一样是无条件的(或爱子女是父亲的义务)。(2分)小说中的父子遇到暴风雪,湖面封冻,父亲不惧严寒,下到冰封的湖中,用自己的身体压碎湖冰拖船前行,用自己的生命和意志,将儿子送上岸去,父亲将生的希望全部给予了儿子。(2分)②教导子女是父亲的责任,(2分)小说中的父亲要儿子打完这次鱼,回去上学;到最后还不忘“爹送你回去上学”,至死都没有忘记父亲的教导责任。(1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本题,可根据对小说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B项,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E项,“儿子也哆嗦起”并不暗示环境寒冷,是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担心,害怕父亲死亡。故选BE。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类概括故事情节的题,一般可采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模式,要用主谓句,以主人公为叙述角度进行叙述。例如,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组织答案。本题可按照时间顺序,将父子俩收网一直到获救的希望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尾段主要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来表现人物形象,例如,“更紧地抠住船帮”“死死地”这些关键词将父亲的坚毅顽强,对儿子伟大的父爱表现的淋漓尽致。作者没有明确交待出父子俩是否获救,这种安排,自然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从写作意图角度,也能使作品更耐人寻味。故可从读者的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有关父爱的探究题,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例如,父爱也是无条件的。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小说中父亲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让儿子获得生这一情节来阐述。然后再联系现实生活实际,阐述自己对父爱的一些看法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限选6个小题。)(6分)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             ,鸡犬相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3)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李密《陈情表》)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欧阳修《醉翁亭记》)

(5)             ,所思在远道。            (《涉江采芙蓉》)

(6)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

(7)纷纷暮雪下辕门,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黎简

村饮家家醵酒钱,竹枝篱外野棠边。

谷丝久倍寻常价,父老休谈少壮年。

细雨人归芳草晚,东风牛藉落花眠。

秧苗已长桑芽短,忙甚春分寒食天。

【注】①黎简:清代乾嘉年间岭南著名诗人,亲历广东连续三年大旱,后又连降大雨,禾稻毁坏严重,物价飞涨。②醵):凑钱喝酒。

(1)诗歌第三联选取了哪些典型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用斜线(/)为下面短文断句。(限画9处)(4分)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学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题。

蔡孝子传

[宋] 范浚

蔡定,字元应,越之会稽人。家世微贫,父革,依郡狱吏佣书以生,力使定学,身劳苦之,以故定处黌校,稍稍有称。

郡狱吏一日坐舞文法被系,革以诖误,例在劾中。革年七十余矣,法当免系,鞫胥任泽削其籍年而入之罪,罪与狱吏等。具,府奏上之,方待命于朝,故俱久囚,而革不得独决。定窃痛念父当耆年,以非辜圄狴,誓将身赎。数诣府号诉,请代坐狱,弗许;请効命于戎行,弗许;请隶伍符为兵人,弗许。定知父终不可赎也,仰呼曰:“天乎!将使定坐视父缠徽纆乎?父耄耋,不应连系;佣书罪,不应与狱吏等。理明矣,而无所云诉。父老而刑,定之生其何益乎?定图死矣,有司哀怜,幸而释父,则虽委身重泉,于登天为不殊。”于是预自志铭其墓,又为状若诣府者,结置袂间,皆叙陈致死之由,冀其父必免也。以建炎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自没河死。府帅闻之,惊曰:“真孝子也。”立命出革,厚为定具棺敛事,而抚其家。

兰溪范浚曰:呜呼大孝!吾不得而见也,孝若定者,亦今世之所鲜闻也。世之人视亲,若视其妻子之心切焉者,无也。彼惟庸爱在妻子,而斯须之爱在亲。亲有劳苦,不宵一勤其手足代之,其肯杀身以出父于囚牢中乎?今之为人子者,有觞酒豆肉,持羞其亲,则已色然自得,谓为难能之孝,况定之捐躯活父,其为孝又可究乎?予得定所为志铭与状,感其言情哀至,至为泣下。念定孝若是,是宜见旌于时,而事不上闻,定将无以自见,故为定作传。冀他日万一获私於良史,氏云。

[注]黌校:学校。木工所用的绳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劳苦                          资:资助,给予

B.具,府奏上之                      案:案件

C.有司哀怜,幸而释父                庶:希望

D.厚为定具棺敛事,而抚其家          周:接济,周济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罪与狱吏等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B.定知父终不可赎也,仰呼曰         客喜笑,洗盏更酌

C.冀其父必免也                     举世非而不加沮

D.况定之捐躯活父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理明矣,而无所云诉。父老而刑,定之生其何益乎?(3分)

(2)念定孝若是,是宜见旌于时,而事不上闻,定将无以自见,故为定作传。(5分)
4.第Ⅰ卷文言文中,蔡定为了使其父亲免罪,做了哪些事情? 请简要概括。(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题。

雅斯贝斯在《智慧之路》中认为,中国文化的转折点在春秋时期,标志是老子和孔子的出现。这一观点早已为文化界普遍认可。现在的疑问是,引发这次文化突破的主体是谁?为何春秋时代成为中国文化突破的关键时期?

殷商、西周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央王朝拥有绝对的文化主导权,中国文化的若干基因那时渐次生成,如对祖先的崇拜,对天帝的敬畏,对社会等级秩序的追求等等。春秋时代的主题是诸侯争霸,国力强盛与否成了生死存亡的关键。如此严酷的形式之下,各国的执政卿大夫都拼命汲取前代的政治经验和统治智慧,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尚书》《诗经》《周易》等典籍受到重视,迅速变成了执政卿大夫阶层的思想武器。“王官之学”于贵族阶层普泛化,文化下移,形成了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在春秋时代的执政卿大夫看来,要想维持国家稳定,就要维护等级差别;维护秩序的方式是“礼”,以“礼”行“政”,才能保持和谐的局面;而要维护“礼”,就要落实于“德”,没有“德”的维护“礼”就难以生根,难以延续。春秋时代,《诗》被纳入到“礼”的范畴之内。从“不学《诗》,无以言”(《论语》)中就可以看出,无论是《尚书》还是《诗》,都是当时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既是政治文化的思想资源,也是藉此发展政治文化的跳板。“礼”是春秋时期最为核心的文化概念。

春秋时期还是中国文化走向世俗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春秋时期中央王权更为衰落,面对天下大乱的局面,某些统治者表现出对“天”的怨恨和质疑。很多人开始认识到所谓的“天命”或“上帝”的支撑有点靠不住,宗教文化开始动摇,现实世界受到更大关注。而春秋执政卿大夫更自觉地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现实统治智慧上,因此政治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儒家的那些基本文化观念都已经形成,只是在春秋末年孔子出现以后,通过《论语》以及《春秋》把这些观念加以明确化、固定化和理论化;特别是引入了“仁”学观念,为“礼”文化找到人性基础。可以说孔子是中国“礼”文化的集大成者。

春秋时代诸侯分裂造成了政治的混乱,却为思想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执政卿大夫们具有不同的个人气质,身处不同的国度、不同的职位,面临着不同的生存处境,思想倾向就会有所差异。大部分执政卿大夫的思想都近于儒家,齐国杰出政治家管仲却以强烈思想个性开辟了“法家”的一个源头。管仲作为国相看到了“礼”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但是通过道德和舆论来支撑过于乏力,因此他把“法”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此时还崛起了另一个思想家老子。老子的思想也是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参照,主张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讲究“无为而治”,开启了自觉的生命意识。

(摘自2014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引发这次文化突破的主体”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国的君主                      B.诸侯国的贵族阶层

C.执政的卿大夫                      D.老子和孔子
2.下列“春秋时代成为中国文化突破的关键时期”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下移,“王官之学”在贵族阶层的普泛化,“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局面的形成。

B.宗教文化开始动摇,现实世界受到更大关注,执政者自觉地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现实统治智慧上。

C.春秋时代诸侯分裂虽造成了政治的混乱,为思想的多元化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D.执政者以“礼”行“政”,以“德”护“礼”,“礼”成为了春秋时期最核心的文化概念。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祖先的崇拜,对天帝的敬畏,对社会等级秩序的追求等产生于春秋之前中国文化的若干基因在春秋时代都受到了挑战。

B.《尚书》《诗经》等典籍,是春秋时期执政卿大夫阶层的思想武器,也是以“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

C.儒家形成于孔子之前,孔子通过《论语》《春秋》将“礼”的概念明确化、固定化和理论化,并且引入“仁”的概念,从而成为儒家的集大成者。

D.春秋时期出现了对后世都有重要影响的三种治国理念:孔子提出的“以德治国”,管子提出的“以法治国”,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