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一个理论是无可辩驳的:人总有一天会死。但有一个理论是可以推翻的:人生只有一次。想要熟练地掌握一门技能大约需要七年,假设你能活到88岁,那么在11岁之后,你将有11次机会在某个领域拔得头筹。

 

从头再来 很多时候,失败的原因往往不是能力低下,力量薄弱,而是信心不足。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让人战胜恐惧,成功地抵达彼岸。——题记 曾以为时光是一盘永远转不停的老唱片,于是便恣意地使用;曾以为青春是一张刷不完的信用卡,于是便纵情地挥霍。匆匆地,还没有来得及回首往事,我就踏进了高三的门槛。 我孤独地行走在夜晚的校园里,沿着一条幽僻的小路。夜晚的校园是静寂的,风轻摇着树干,拂过草地和荆棘层。树欲静而风不止,风依旧轻轻地吹着。月考失利之后,我的心田渐渐荒芜,一天天地变得麻木。每想起月考数学卷上那刺眼的38分,耳边都会响起了男生“三八”的起哄声,好像只剩下了机械的思想和苍白的渴望…… 我渴望别人对我微笑,我渴望老师可以给我温柔的鼓励,我渴望心中飞扬的依然是斑斓的梦想,我渴望不再背负那么多又沉又重的包袱在地上慢慢爬行,我渴望…… 遥远的天际渐渐泛起温润的红光,一阵风吹过,洒下一地的凄凉。黑夜,寂寞在唱歌…… 隐隐中,我似乎听到心在呼唤着什么,它在呼唤阳光,呼唤遗失许久了的甜蜜过往。我该怎么做呢?我微薄的力量能改变些什么呢?一个声音在心中呐喊,一种情感在心中冲撞——“用心改变自己才有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一缕青光撕裂抑郁的黑夜,月光轻柔、皎洁。窗外婆娑的树影似乎在告诉我,只有苦难才能塑造坚强。 只有坚强的行走,只有豁达的面对,才能让失败变为前进的动力,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忽然觉得学习如风。你也许感慨于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们抓不住它的影子,但在风吹着号角越过一座又一座沉默的荆棘林时,相信很多睿智的眼睛已经看到它在向世人昭示着一个真理。 无形无色的风是可以穿越荆棘的。38分不仅是对我怯弱的羞辱,也是对我选择逃避的嘲讽。没有汗水的浇灌又怎能期待甜美的果实?现实没有折断我的翅膀,只是我一直害怕风雨躲在避风港。曾经的我宁愿做一个独自舔舐伤口的小兽也不愿接受阳光的怜惜,没有经过拼搏怎能知道等待自己的是欢笑还是泪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我相信会有等待我的美丽风景。 唯有学习风,我们才能藐视一切学习中遇到的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和轻松洒满整个学习之旅。 老师说,有一个理论是无可辩驳的:人总有一天会死。但有一个理论是可以推翻的:人生只有一次。想要熟练地掌握一门技能大约需要七年,假设你能活到88岁,那么在11岁之后,你将有11次机会在某个领域拔得头筹。 风渐渐温柔,我的心也越来越明朗。是的,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从打开心扉开始,从心灵减负开始,从放飞希望开始,从努力搏击开始,重新把自我拾起。 【评分标准】参照201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建议均分47分。试拟作文阅卷评分细则。紧扣题目45分,一至三类卷都须紧扣题目;基本符合题目要求,39-42分,为四类卷;与题目若即若离,28-38之间,为五类卷;若毫无关联,一律不超过27分,为六类卷。紧扣题目包括三个方面:1)中心紧扣题目,2)分论点(小观点、各层次)紧扣题目,3)所选材料紧扣题目。)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本题材料由三句话组成,前两句是不同观点的组合,由“但”连接,意思侧重在“但”后面的内容,也就是第二句话。第三句话其实是用例子论证第二句的观点,这样自然可以得出该材料的核心立意:人生有若干次创造业绩(辉煌)的机会;从头再来,拼搏努力也能创造辉煌。放宽要求,如果考生将立意定为“人生可以有许多次机会”“人生处处有精彩”“失败不可怕,可以从头再来”“只要不放弃,终会成功”等也可。 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微时代里的微表达

顾文豪

法国大革命时期,歌德在《诗与真》里写:“在我们的小圈子里,我们既不关心报纸,也无意传播消息,我们的工作就是认识人。”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据说身在一个几乎人人都是微博控的“微时代”,耽溺于一呼即应的互动体验,瞬间转发的信息散布,光怪陆离的微博文体,我们还会念及歌德这段话吗?

古人序、跋、铭、记、奏、表之类,如今更添新丁,名曰微博体。但论字数,古人写作本就尚简,主张文贵精洁,寥寥数语穷其隐微,尽其毫忽;论格调,微博上那些转发量颇高的文字,似乎也不外是送一碗鸡汤给你喝,指点人应对世情的所谓箴言,这些去翻翻《呻吟语》、《菜根谭》、《增广昔时贤文》,定然要慨叹古人从语词到深意的既富且美,我辈实在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见解与表达;论学养,算了,学养这事就不提了吧。

这类微博段子集,似乎从未认真思考如何通过写作探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这样的微时代中,胜出的永远只能是充斥着娱乐性并且成功投射民众欲望的所谓“话题”与“事件”。没有噱头的问题是根本没机会进入读者视界的。

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演讲《电影作为哲学实验》极为深刻地指出,“‘大众’属于一个活跃的政治范畴,而‘艺术’属于一个贵族范畴。……‘艺术’所做的无非是保留一个精英贵族的范畴,而‘大众’则典型属于民主范畴。在‘大众艺术’中,你拥有的是一个在民主要素和历史的贵族要素之间的悖论关系。”

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属于一个贵族范畴,而微博的受人欢迎本质上即是基于其民主性,但民主的靠近不代表艺术的同时来临。试问这样的写作,怎么可能进入问题的核心?怎么可能作缜密细致的析解,而非如狂风过境,其来也忽,其去也速?专业话语的失效,粉丝效应的大行其道,使得讨论不再向深刻的一端赶赴,而是奔趋于最大公约数的浅平。有作者甚至认为这种浅平,是接地气。我以为接地气是假,求听众是真,看似是作者引领读者,实则是读者裹挟作者。

昔年鲁迅评陶元庆之画,用了一个比方,“心里的尺”,他说:“他并非‘之乎者也’,因为用的是新的形和新的色;而又不失‘Yes’‘No’,因为他究竟是中国人。我想,必须用存在于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心里的尺来量,这才懂得他的艺术。”

那么,所谓微时代,所谓微表达,大抵也不过是这个时代层出不穷的又一个微词汇而已。在这个莫名的“微时代”里,其实并不需要什么“心里的尺”。

——(摘自《文汇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2.简述文章写阿兰·巴迪欧的话的作用。(6分)
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①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叫“破老汉”,几颗零零碎碎的牙,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

②越是穷地方,农活也越重,总不得闲。清明节的时候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厉害。我一个人躺在土炕上。那天,队长端来了一碗白馍。后来才知道,是叫“子推”,是为纪念春秋时期一个叫介子推的人的。破老汉说,那是个刚强的人,宁可被人烧死在山里,也不出去做官。那天,队长把一碗“子推”放在炕沿上,让我吃。他也坐在炕沿上,“吧达吧达”地抽烟。队长看着我吃,不言语。临走时,他吹吹烟锅儿,说:“唉!‘心儿’家不容易,离家远。”“心儿”就是孩子的意思。队里再开会时,队长提议让我喂牛。社员们都赞成。

③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在同一个饲养场上。破老汉爱唱,也唱得好。“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但是,一唱起来,人就快活了。

④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

⑤有一回,我和破老汉吆起牛回村,离村老远,就听见饲养场上一声声牛叫了,儿一声,娘一声,似乎一天不见,母子间有说不完的贴心话。母牛的目光充满了温柔、慈爱,神态那么满足,平静。我最喜欢的是一头红犍牛,高高的肩峰,腰长腿壮,单套也能拉得动大步犁。红犍牛的犄角长得好,又粗又长,向前弯去;几次碰上邻村的牛群,它都把对方的首领顶得败阵而逃。我总是多给它拌些料,犒劳它……和牛在一起,也可谓其乐无穷了,不然怎么办呢?方圆十几里内看不见一个人,全是山。

⑥看牛顶架,那实在也是一项有益的娱乐。那年春天,我的红犍牛处在新秀的位置上,开始对老黑牛有所怠慢了。它们拉开了架势,对峙着,用蹄子刨土,瞪红了眼睛,慢慢地接近,接近……猛地扭打到一起。红犍牛占据了有利地形,逼得老黑牛步步退却,只剩招架之功。红犍牛毫不松懈,瞧准机会把头一低,一晃一冲,顶到了对方的脖子。老黑牛转身败走,红犍牛追上去再给老首领的屁股上加一道失败的标记。为了这事,破老汉阴沉着脸给我看。他抽着烟,望着老黑牛屁股上的伤痕,说:“它老了呀!它救过人的命……”

⑦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破老汉让他捎给我的。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我对他说这是陕西省通用的。在北京不能用,破老汉不信,说:‘咦!你们北京就那么高级?我卖了十斤好小米换来的,咋啦不能用?!’我只好带给你。破老汉说你治病时会用得上。”

⑧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破老汉”的形象特点。(4分)
2.简述文章第四段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6分)
3.本文借写牛表现了“我”的哪些情感? 4分
4.为什么作者说“清平湾”是“我的”清平湾?请加以探究。(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如琢如磨。(《诗经·卫风》)

⑵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⑸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而不知其所止。(苏轼《前赤壁赋》)

⑺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⑻历览前贤国与家,              。(李商隐《咏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注】,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注】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这是嘲讽嵇喜是“凡鸟”。

⑴“桃源一向绝风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一向”、“绝风尘”分别与哪两联相照应?3分

⑵颈联中吕逸人的居所有什么特点?颈联描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⑶吕逸人最令作者尊敬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吕逸人的尊敬的,请结合诗句说明。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予闻世谓诗人少而多穷                达:通达

B.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十余年        凡:共

C.世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徒:仅仅

D.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为十卷  次:编次,编纂
2.以下各组句子中,都分别能说明梅圣俞“穷而后工”的“穷”和“工”的一组是(3分)

①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

②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③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④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

⑤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⑥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修提出了“穷而后工”的观点,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之手,而且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

B.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将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寄托在他们的作品之中,所以能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

C.欧阳修认为,梅圣俞一直不得志,使得他在诗歌创作上“穷而后工”,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但他到老也不得志,是非常可惜的。

D.题目中的“诗集”是选取梅圣俞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欧阳修酷爱梅圣俞的诗作,所以就替这本诗集作序并把它保存起来。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4分)

(2)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3分)

(3)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