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的题。(9分,每题3分)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的题。(9分,每题3分)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盘盘,囷囷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

B.多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

C.一宫之间,气候不齐        骊山北构西折

D.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    独夫心,日益骄固
2.下列各句中,从文言文特殊句式看,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戍卒叫,函谷举

A.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

B.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这些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宫女之多和她们生活的奢靡,也进而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C.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然而对于阿房宫的被烧毁,可怜焦土”一语,作者也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然而对于阿房宫的被烧毁,可怜焦土”一语,作者也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D.结尾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能禁。杜牧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意味深长。

 

1.B 2.C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A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那里。B都是介词“比”。C项,表转折/表承接。D项,动词“到”/结构助词“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例句和C项都是被动句。A是介词结构后置。B项是判断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表述错,不是比喻,“多于南亩之农夫”是一典型的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在这里介出比较的对象,表比较,译为现代汉语,“多于……”相当于“比……多”。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后面的题。(20分)

身后的眼睛

 

(1)那是一头野猪。

(2)天高月爽,四周清亮空明,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3)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

(4)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惟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5)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了。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它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6)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

(7)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上去,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野猪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8)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的猎枪。

(9)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10)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

(11)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12)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目光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上,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

(13)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14)野猪和孩子对视着。

(15)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

(16)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

(17)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18)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

(19)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20)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地,跑了。

(21)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22)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23)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嚎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24)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25)孩子继续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26)孩子似懂非懂。他只好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的啊?

(27)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1.“身后的眼睛”指什么?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2.文中多处运用了环境描写,试结合文章说说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6分)
3.结合文章分析“我”的性格特点。(6分)
4.孩子的父母本可以一枪打死野猪,可他们没有,为什么?请结合本文的立意和社会现

实谈谈你的看法。(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9分)

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微博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大量传统媒体、政府机构、公私企业、公众人物入驻微博。随着微博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微博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用户甚至可以不到1分钟就做出反馈,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了传统媒体。

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在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2011年1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某教授设立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仅开通10余天,粉丝数量达到16万多人,有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截至3月8日,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6个,目前他们已被解救。

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节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 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 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由此,微博延展了社交的网络,重塑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甚至聚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透视中国的“微博热”,碎片化的信息形式、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日益深化的媒介融合,决定了微博的影响力及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入驻微博 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摘自《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1.下列有关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微博的兴起可让普通公众从新闻信息的受众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B.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易抢得报道先机。

C.微博可以一种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D.微博具有强大的直接发掘议题的能力并引领着公共舆论的走向。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独特的优势使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

B.“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说明,微博已形成了新的舆论机制且对社会有所改变。

C.微博成为了公众新的生活方式,它促进了社会的交往,对社会关系的总和进行了重塑。

D.微博信息形式、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影响力和发展趋势,它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综观全文,“微力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分)

 

查看答案

某班级针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拟出几条警戒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宣传语,下列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红灯停绿灯行,请遵守交规:上班走下班过,应敬畏生命。

B处罚违章不留情,看似无情最深情。

C斑马线上,讲礼让显素质;红绿灯下,守规则才安全。

D不准闯红灯、穿越人行道、车行道和铁路道口。

 

查看答案

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开篇即景抒情,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空间巨大;“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时空广阔,英雄豪杰无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B“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既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

C“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描写了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是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周瑜相配,美人英雄相得益彰。

D“羽扇纶巾”一句描写了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文士风度, 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今安在哉

A.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灭六国者,六国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