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6分)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6分)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颔联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颈联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3分)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根据答题准确性和表达情况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诗中花正好,藤梢新,是典型的春景;“白发好禁春”是诗人要享受这春意,没有“春去”,更无“夏来”,故C项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体察,当然这是建立在对诗歌内容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只看诗歌本身,或许略显朦胧,但题干中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因此我们知道诗人因为韦曲春景之美而心生归隐之意。而诗歌后面的注释表明了作诗背景“求仕于长安而未果”,求仕不得,难免心灰意冷,于是说上几句归隐之语自然之极,这种情感很复杂,说是要归隐,未必真归隐,发发牢骚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过对自然美景的不舍倒是真实可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展开想象,描绘杜甫《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景象。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短文,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武)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选自宋·王谠《唐语林》)

3 吾不意为娄公所涵!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选择题6小题,每小题2分)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葬之;以故其后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A.而葬之   卒:最终  B.有穴   窈:深远幽暗

C.则其至又少矣    加:更加  D.火尚足以    明:照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   

A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      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

B孰能讥之乎     声呜呜然

C古人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渺沧海一粟

D至於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羽化登仙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2)(   

例句:以故其后之曰“褒禅”

A.下江陵,顺流而     B.侣鱼虾而麋鹿

C.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D.诵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4.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2

此余之所得也  何为其然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客有吹洞箫者  而今安在哉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有碑仆道

A.①③/②⑤//⑥⑦/ B.①③/②⑤/④⑧/⑥⑦

C.①③/②⑤⑥/// D.①③⑥/②⑤///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2)(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②③⑤
6.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2)(  

A.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在内容上环环相扣,又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B.作者详写了游后洞的的经历,一个“悔”字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C.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同时也谈及到做任何事都要有“志”的道理。

D.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者”治学的道理,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语言精要得当
7.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3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9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2)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4)盈虚者如彼 ,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_____,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

(6)连峰去天不盈尺 ,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7)江间波浪兼天涌 ,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8)____________________,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9)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查看答案

世界上的路有千万条,有千万种不同的走法。自然界:山路,水路,阳关大路,羊肠小路,候鸟迁徙,驼行沙漠……人类社会:爬山涉水,远行的路,回乡的路,求学的路,情感的路,人生的路……

请以“在路上”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要求:⑴角度自选。⑵立意自定。⑶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