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锦衣军查抄宁国府...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锦衣军查抄宁国府,焦大借口是西府的跑出宁国府。正在搓手等待旨意的贾政听见外面看完军人乱嚷,出外一看,原来是焦大,他号天蹈地,说道贾珍、贾蓉也已经被捉拿,宁府已经乱成一团。(第105回) 

B凤姐先前仗着自己的才干,原想办贾母丧事她会大有一番作为。不想现在的贾府早已今非昔比,仆人骤减,难以点派差使,又将庄上的弄出几个,还是不够差遣。(第110回)

C凤姐生病期间,贾琏忙着家族的事对她不管不问,连王夫人送葬归来几天了也没亲自来慰问,凤姐悲苦不堪,只有平儿时时安慰。(第113回)

D贾政亲自护送贾母、林黛玉、秦可卿、赵姨娘等人的灵柩回金陵安葬,让贾琏看家并督促宝玉、贾环、贾兰认真念书,当年都去参加科考。(第116回)

E探春带夫婿一起回到贾府,见王夫人形容枯槁,家里诸多变故,大哭起来,幸亏丈夫能言,见解也高,才慢慢劝住。(第119回)

 

DE 【解析】 试题分析:D文中并没有提到赵姨娘;贾环有服,当年不能参加科考; E探春丈夫是第二天才来的;是探春能言,见解也高,劝住大家。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由于八十一是个不吉利的岁数,贾府为了给贾母消灾祈福,发动会写字的姑娘奶奶们抄写《心经》,惜春对这个差事十分情愿。而宝玉也买了蝈蝈来孝敬贾母并说到环儿的用功和聪慧,贾母十分高兴。想到死去的贾珠,大家不免又伤感了一回。(第86回)

B凤姐正惦记铁槛寺的事情,听说外头贴了匿名揭帖,忙问贴的是什么。平儿不留神错说是馒头庵的事情。凤姐吓怔了,一句话没说出来,急火上攻,眼前发晕,咳了一阵,哇的一声吐出一口血来。(第93回)

C夏金桂喝了有毒的汤死去,宝蟾诬赖是香菱下的毒。夏家人赶来大闹不止,后来在金桂房里找到砒霜,宝蟾才说真相。原来是金桂深恨香菱坏了她勾引薛科的好事,要毒死香菱,不料误喝毒汤,自食其果。(第103回)

D贾母听说凤姐不大好,便命鸳鸯等派人拿了给凤姐的东西,带着邢夫人、宝玉、宝钗亲自过来看望,凤姐满心惭愧。原以为贾母等恼她,不疼她了,死活由她了,今见贾母仍旧疼她,心里很高兴,但想起贾琏仍被拘押,心里又担心了起来。(第107回)

E当年蒋玉涵把自己的猩红汗巾送给宝玉做见面礼,宝玉把袭人送给自己的松花绿的汗巾给他换上,回家时袭人恼他,宝玉趁袭人睡着时把猩红汗巾系在袭人腰间表示赔不是,袭人醒后背着宝玉把它扔在一个空箱子里,没想自己嫁给了它的主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6分)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颔联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颈联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展开想象,描绘杜甫《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景象。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短文,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武)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选自宋·王谠《唐语林》)

3 吾不意为娄公所涵!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选择题6小题,每小题2分)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葬之;以故其后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A.而葬之   卒:最终  B.有穴   窈:深远幽暗

C.则其至又少矣    加:更加  D.火尚足以    明:照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   

A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      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

B孰能讥之乎     声呜呜然

C古人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渺沧海一粟

D至於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羽化登仙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2)(   

例句:以故其后之曰“褒禅”

A.下江陵,顺流而     B.侣鱼虾而麋鹿

C.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D.诵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4.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2

此余之所得也  何为其然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客有吹洞箫者  而今安在哉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有碑仆道

A.①③/②⑤//⑥⑦/ B.①③/②⑤/④⑧/⑥⑦

C.①③/②⑤⑥/// D.①③⑥/②⑤///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2)(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②③⑤
6.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2)(  

A.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在内容上环环相扣,又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B.作者详写了游后洞的的经历,一个“悔”字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C.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同时也谈及到做任何事都要有“志”的道理。

D.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者”治学的道理,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语言精要得当
7.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3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