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生死回眸 蔡楠 一片枯黄的落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生死回眸

蔡楠

一片枯黄的落叶从地上飘起,生长在那光秃秃的枝头,枝头回黄转绿,叶片变得青翠饱满,春雨袭过,嫩芽初绽。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假定时光倒流。

  一个生命被子弹洞穿,凋谢在刑场上。透过血痕,我们看到君的生命像那片坠落在地的枯叶重又飘起。渗进泥土里已经板结的血块开始变得鲜活,重新聚拢回到他的体内,枪口结疤,君坐起、站立、走向来时的路。

  杜君从两名警察手中挣脱,离开公判大会会场,回到了监所。头顶上窄小的窗口挤进了几丝光线。他咀嚼着每天只有两顿、每顿只有两个的窝头,难以下咽。他想起了迟志强那著名的歌词:“手里呀捧着窝窝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君就真的流出了眼泪。

  你现在流眼泪还有什么用?在审理君一案时,县纪委书记气愤而惋惜地说,你是多么的年轻呀!

是呀,君很年轻,在任命为县农行主管业务的副行长时,他才三十一岁。三十一岁,金子一样闪光的年华。他真想干一番事业。然而,这个世界对人的诱惑太大了。忍受清苦去奢谈事业必须有超凡的克制力和忍耐性。面对金钱、美女、汽车、洋房的拥抱,君眩晕了。一切的一切开始于那次单位盖办公楼。一个建筑队的包工头叩开君的家门,送上了一套精美的挂历。更加精美的是挂历里卷裹着的五万元人民币。主管办公楼基建的君在那个晚上失眠了,两个君打了一夜架,一个君要把钱交还包工头,另一个君死活不让。结果君采取了折衷的办法,用妻子的名义将钱存入了另一家银行。不久,工程落在了这个包工头手中。接下来的事情君不再失眠。一家企业来请,酒足饭饱之后,将君拉进了桑拿浴室,筋酥腿软之后又塞给了他两条香烟。回家一看,每根烟卷都是一张百元钞票。第二天,君大笔一挥,批了三百万元贷款。其后便是那个港商找上门来。港商要与杜行长做一笔钢材生意,将君带到了香港,五日游后,一把别墅的钥匙攥到了君手里。作为回报,君挪用了八百万储蓄存款。后来呢?就是刚盖好的办公楼坍塌了一半,三名职工被盖在了楼下。后来呢?就是贷款追不回,挪用的存款没了踪影。再后来呢?就是东窗事发,纪委查处,移交检察机关,君进了监所。

  在监所里,第一个来看君的是他中学时代的班主任,两鬓斑白的班主任什么也没说,只是颤抖着把一张发黄的纸交给了君。君打开那张纸,是他的入团申请书,右下角那片殷红仍清晰可辨。

  杜君回到了美丽的校园。君开始了中学生涯,勤奋好学的君写了入团申请书。当君得知第一批发展团员的名单没他的名字时,他重新写了申请书,并咬破中指,签了名,将它交给了团支书。君终于戴上了团徽。君在“五讲四美”活动中被评为“先进标兵”,他将拾到的一百元钱交还了失主……

  家在农村的父母来了。他们带来了一个大帆布兜。父母说,儿啊,尝尝你小时候最爱吃的煮玉米和烤白薯吧!面对年迈的父母,君以头抵地,跪倒尘埃。

  杜君走在家乡的田野上。君随着父母去生产队劳动。他看到一群小伙伴挖了白薯,掰了玉米,便尾随着他们。秋深似海,田野寥廓而神秘。一股浓烟袅袅升腾,伙伴们欢呼雀跃,他们在烤玉米、烧白薯。君咽了口唾沫,坚决地一转身,跑回大人们劳作的地里,把这事报告了生产队长……

  夏夜闷热而漫长,君缠绕在父亲的膝上,听父亲讲侠女十三妹的故事,母亲给他扇着蚊子,听着听着,君睡着了。睡梦里,君越来越小。君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君满地乱爬,嗷嗷待哺。君随着母亲的一声泣血的阵痛,降落到这个世界。

此时,一场春雨刚刚润绽院内那片柳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篇描写了落地枯黄的树叶回到枝头嫩芽初绽的不同寻常的景物,这种虚拟的景物与杜君被枪决的真实相结合,更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的思索。

B.作者引用迟志强著名的歌词,目的是突出杜君在狱中生活的物质条件的艰苦,与其当官时的汽车、美女、洋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C.“然而,这个世界对人的诱惑太大了。”这句话含蓄的揭示了正是因为外界的诱惑,杜君才会从一个正直有为的年轻干部,而裂变成为一个贪婪的罪犯的。

D.作者采用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主人公杜君的形象。特别是一些细节描写,生动细腻的表现了杜君内心深处的情感或矛盾斗争。

E.这篇小说叙述形式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细密,尤其注意事件之间的过渡缝合。虽然看起来毫不复杂,但却彰显出一种十分难得又十分可贵的奇思妙想。

(2)小说以“生死回眸”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开篇和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4)有人说,蔡楠的这篇《生死回眸》既让我们欣赏到了别具一格的叙述形式,又令我们很沉痛地体会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境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的理解。(8分)

 

(1)A3分, E2分,C1分。( ) (2)①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本文叙述的是主人公由生到死一生短暂的经历。②暗示小说的结构方式。小说是采用“回眸”般的倒叙式结构方式,由死到生地展现主人公的人生轨迹的。③引起读者兴趣,启发读者思考。假如真的生命重新让我们来过,我们该又是怎么样的形式回首?(每点2分) (3)①开篇假定时光倒流,描写了树叶由枯黄到嫩绿的过程,既照应文题(1分),又巧妙地引出对主人公一生的回放(1分),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②结尾用春雨中苍翠鲜嫩的生命,暗示杜君生命的开始(1分),又用鲜活的生命反衬主人公已经结束的短暂的生命,突出主旨(1分)。③首尾呼应,构思巧妙,结构严谨(1分)。 (4)①本文用倒叙的方式,先写主人公因为腐败而被枪毙,接着写他受贿的全过程,再写他青年、少年时的奋斗过程,最后写他呱呱坠地的情状。仿佛时光倒流,带领我们从后往前领略了作品主人公的成长和堕落的过程。(2分)②从主人公的人生悲剧带给我们深刻的思索:他前后变化的鲜明对比,反映出人性欲望的膨胀使人变得贪婪,是物欲和贪婪最终扼杀了他的人性,毁灭了他的一生。(2分)③主人公的悲剧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是我们这个欲望无限膨胀的社会的悲剧。④本文启迪我们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尤其在我们在被物质刺激麻醉迷失的时候更要回眸那个曾经真实的自我。(每点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B 错在目的是为了引出杜君的眼泪和悔恨,从而引出对他犯罪过程的回忆。“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也不准确。 D错在没有肖像描写。 C概括不全面,外界的诱惑只是他堕落的原因之一。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理解题目的作用,就要考虑到结构上有无线索作用,内容上考虑对人物形象、情节、主题所起的作用。就结构而言,因为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方式,所以对于读者来说就起到了激发兴趣的作用;从内容上来看,因为全文叙写的生死的过程,所以内容就起到概括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时就应考虑到环境与人物、情节、小说主题的关系。具体答题时,开篇应想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这些类似的术语,结尾应想到照应开篇、深化主旨这些类似的术语。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解答时要抓住题目要求中“别具一格的叙述形式”来思考,实质指的是倒叙方式,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就应想对比这一手法,另外因为故事是一个悲剧,叙述了主人公被物欲和贪婪而奴役而毁灭的过程,所以就会启迪读者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解释时要分条作答。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默写。(6分)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

(3)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

绝句

王雱

霏微细雨不成泥,料峭轻寒透夹衣。

处处园林皆有主,欲寻何地看春归?

8.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5分)

9.诗中哪一处点明了全诗的题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李大亮,京兆泾阳人。有文武才略,性忠谨,外若不能言,而内刚烈。隋末,署庞玉行军兵曹。李密寇东都,玉战败,大亮被禽。贼将张弼异之,就执百余人皆死,独释大亮,引与语。遂定交。

高祖入关,走亮自归,授土门令。方岁饥,境多盗贼。大亮招亡散,抚贫瘠,卖所乘马,稍稍资业之,劝垦田,岁大熟。间出击盗,所至辄平。贞观初,出凉州都督。时突厥亡,帝进欲怀四夷,诸部降者,人赐袍一领、帛五匹,首领拜将军、中郎将,列五品者赢百员。又置降胡河南。诏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使以绥大度设、拓设、泥熟特勒及七姓种落之未附者,峙粮碛口赈其饥。大亮上言:“臣闻欲绥远者必自近。中国,天下本根,四夷犹枝叶也。残本根,厚枝叶,而曰求安,未之有也。臣以为诸藩请附者,宜羁縻受之,使居塞外,畏威怀德,永为籓臣。河西积困夷狄,州县萧条,加因隋乱,残耗已甚。臣愚愿停招慰,省劳役,使边人得就农畮,此中国利也。”帝纳其计。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会讨吐谷浑,为河东道行军总管,与李靖俱出北道,与虏遇蜀浑山,大战,破之,俘其名王,获杂畜数万。拜右卫大将军。

晋王为皇太子,帝诏大亮兼右卫率,又兼工部尚书,身三职,宿卫两宫。每番直,常假寐。帝劳曰:“公在,我得酣卧。”尝以张弼脱其死,及贵,念有以报之。时弼为将作丞,匿不见,大亮求之不能得。一日,识诸涂,持弼泣,悉推家财与之,弼拒不受。乃言于帝曰:“臣及事陛下,张弼力也,愿悉臣官爵授之。”帝为迁弼中郎将、代州都督。世皆贤大亮能报,而多弼不自伐也。十八年,卒,年五十九。将敛,家无珠玉为含。惟贮米五斛、布三十端。帝哭为恸,谥曰懿,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四》)

注:古代丧葬之礼俗:以米及具填死者口中,谓之“含饭”。天子、贵族可含珠玉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愚愿停招慰,劳役      省:xǐng,探视,问候

B.臣闻欲远者必自近        绥:安抚

C.垦田,岁大熟            劝:鼓励

D.而多弼不自           伐:夸耀
2.以下各句中,全都表现李大亮“文武才略”的一组是(       )(3分)

为剑南道巡省大使 臣闻欲绥远者必自近 间出击盗,所至辄平

每番直,常假寐 与虏遇蜀浑山,大战,破之家无珠玉为含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亮知恩图报。显贵时,总想着如何报答曾免他一死的张弼,甚至想把自已的官职爵位全让给张弼,受到皇上的称赞。

B.大亮忠心奉主。每次轮到他值班,只是坐着打盹,太宗慰劳他时说:“有你在,我能睡个安稳觉。”

C.大亮有文武才略。他曾上书皇上停下安抚未归附的部族的工作,使边地的百姓能从事农业生产,皇上接受了他的建议。

D.大亮为官清廉。去世后,为他穿衣入棺时,家里拿不出珠玉给他含在嘴里,只能在棺中放普通之物了。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将张弼异之,就执百余人皆死,独释大亮,引与语。(5分)

(2)中国,天下本根,四夷犹枝叶也。残本根,厚枝叶,而曰求安,未之有也。 (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因为晋室东渡后,文人士子们迷惘、懑闷至极,寻求解脱。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时期的事。

D.白居易《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2.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B.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可以看得出竹的这些特点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B.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已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按要求作文。

花为什么谢了呢?

我热恋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窝上,

因此,花谢了。

琴弦为什么断了呢?

我强弹一个它不能胜的音节,

因此,琴弦断了。

要求:请全面理解诗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范围之内,不得抄袭或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