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浮子酒香 张卫华 穿过后河上了公路,往县...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浮子酒香                  张卫华

穿过后河上了公路,往县城方向的不远处,有个三岔口。这是两条省道的交汇,连着安徽,通着江南,自是车水马龙。五大爷的浮子酒摊,就安静地立在三岔口的一隅,干净的白褂、白瓷碗、白抹布,在车流交错中,一尘不染。

天刚亮,五大爷就推出架子车,平稳地摆了三五个红瓦盆、水桶、木板凳,外八字的步子,咕咕噜噜地往后河里去。东方天边云彩抹着红,薄雾像一缕一缕的丝绸,正如五大爷褂子的雪白,淡淡的酒香随着他走,一条小黄狗,跟到后河的入口处,停下摇着尾巴,远远地目送。

我在县城读书,逢周末步行回家,到五大爷的浮子酒摊处,刚好一半的路。每次到那,五大爷都是忙碌的,温和的笑写在脸上。三两棵高大的杨树,遮出一片树荫,有客人用瓷勺子慢吞吞地舀着吃,有时没客人,五大爷就静静地刷着碗,洗着抹布。

“五大爷。”我腼腆地叫。他乐呵呵的,“星期了!”指给我板凳坐,一边拿了碗,一边取了铁勺子。五大爷的铁勺是用薄铁片做的,小碗口般大,平平的,浅浅的凹下去一点点。铁勺在酒盆里平着薄薄的切,三下两下地放进碗里,从水桶里取了凉开水冲,稳稳地递给我。

白色的细瓷碗里,成片的浮子散开着,像是傍晚的云彩,泛着幽幽的黄。我喝一口,浮子一下就化了,甘甜的津水冲涨着口腔,轻轻一咽,满身子都沉浸着清凉的酒香了。

五大爷戴着礼帽,眯着眼看我,眼角挂满微笑。“再一碗!”他伸手去接我的碗。“不要了。”我躲闪着,五大爷呵呵的,也没强求,接着洗碗,问我学习的事情。“好好学,你大、你娘多辛苦。”“嗯。”我重重地点头,跟他道了别,朝后河的方向走。

村里人赶集上店的,走那歇歇脚,他就薄薄地冲上一碗。五大爷的浮子酒摊从不收村里人的钱,也有硬给的,五大爷都会送还,一边笑着说,“不值钱”。一二去,村人也习以为常了,走到那停下,口渴的喝上一碗,不渴的,也会坐树荫下,陪他说说话。正午的太阳毒,树下边却有风,杨树叶哗哗地响,好听,凉快。

我不知五大爷的眯眼是笑久了才成那样,还是因为眯眼让他的笑看着舒服。清瘦,一脸红润,低声,平和,有点斯文。他一年四季都戴帽子,草帽、礼帽、“火车头”帽,夏秋的白褂,冬春的棉袄,干净得没一点灰渍。有次我偶然见五大爷脱了帽子,鹤发童颜,让我想到年画里的神仙。

我村的浮子酒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据说湖地里曾发现过一个古墓,里面有一瓦罐浮子酒,清澈透底,散着醉人的香。村里人喜欢用浮子酒做成“发面头”,随意的扔在面缸里,嫁出去的姑娘远远地带走,代代传承。我老婆每次回老家,都会帮娘蒸出大锅的发面馍,大兜小兜的提着,回一顿一顿大口吃,鼻子上冒着细汗。

五大爷做酒极讲究。先是用簸箕把江米簸干净,把石粒、变色的米捡得干干净净,洗了上锅蒸,一层层洒了研细的酒曲,成盆的装好压实,中间挖出一洞,续了熟水,上棉被捂上一天,沁人的香气就弥漫了半个村子。做浮子酒是非常娇气的,盆盆罐罐不能沾上一点油星,浮子上洒不得半滴生水。五大爷干净,做出的浮子酒地道,味正,村里人也有做的,多半会起毛,有绿点,白白糟蹋了粮食。

五大爷的酒摊出了几十年,谁也数不清他做了多少盆浮子酒。五大娘去世后,五大爷也推不动车子,便停下生意。一个人住在老屋里,土墙草顶,随便的几块木板,交叉着钉成了院门,总那么斜斜地半掩着。如今他的一个远房侄子在做浮子酒,我喊五哥,做出走村串户的卖,也有办酒席的,找上门成盆的买去。

我家在村里辈分较长,喊大爷大娘的也就那么几个人。正月初一回村里过年,吃了浮子酒、鸡蛋汤,我和弟弟们要去给长辈拜年。五大爷腰不弯,耳不聋,总是精神抖擞,笑眯眯地让着烟,小声地重复:“不拜年,不拜年。”关切地问工作咋样,孩子如何,照例的一定要把我们送出院门口。

要去拜年的人家一年年在减少。今年春节,吃了浮子酒,爹说,村里你不用去转了。

五大爷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九岁。

(选自2014年08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三岔口连着安徽,通着江南,位于两条省道的交汇处,客流量较大,考虑到旅客的需要,五大爷才在三岔口开了浮子酒摊。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景物色彩明快,生活恬淡自然,一方面给故事情节的展开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也为塑造人物形象作铺垫。

C.小说写五大爷为“我”舀酒的情节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体现出五大爷的细心,他知道学生是不敢多喝酒的,所以就把酒冲淡了。

D.小说写“杨树叶哗哗地响,好听,凉快”,是暗示五大爷的浮子酒摊给路人带了惬意,温暖了人心,让人舒畅。

E.小说写村里也有人做浮子酒,只是没有成功这是为了反衬五大爷酿酒技术的高超也揭露一些人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地想发财。

(2)小说以“浮子酒香”为题,有什么巧妙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主人公五大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五大爷的浮子酒摊从不收村里人的钱,即使有人硬给,他都会送还。有读者认为五大爷的这种做法不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1)B.D(选B给3分,选D给2分,选C给1分,选A.E不给分。) (2)①点明小说的行文线索。②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③一语双关。明指浮子酒的香味,暗指五大爷的人格高尚。(每个要点2分) (3)①爱干净:五大爷干净的白褂、白瓷碗、白抹布总是一尘不染;没客人的时候,静静地刷碗,洗抹布;夏秋的白褂,冬春的棉袄,干净得没一点灰渍。②淡泊名利:五大爷的酒摊从不收村里人的钱,有人硬给的话,他还会送还。③关心他人:每逢周末,当“我”在他的酒摊上喝酒喝水时,五大爷总询问“我”的学习情况,叮嘱“我”好好学习,还体贴“我”父母的辛苦;当“我”给他拜年时,他总会关心“我”的工作和孩子。④工作认真:五大爷做酒极讲究,从选料到制作,又干净,又细致,因此,做出的酒地道,味正。⑤勤快温和:五大爷总是忙碌着,没客人时,他也不闲着,就静静地刷碗、洗抹布;五大爷总是把温和写在脸上;他总是平和,低声,斯文。(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以上给6分。) (4)(示例)这种做法好。①跟文题照应:五大爷卖酒从不收村里人的钱,体现了他人格高尚,照应了文题之“香”;②揭示了深刻的主题:五大爷轻视钱财,淡泊名利,讽刺了当今社会中一些唯利是图之徒;③符合人物性格特征:五大爷为人温和,斯文,低调,不以赚钱为主。这种做法不好。①错误的价值引导:一个人靠自己的血汗吃饭,无可非议,卖酒收钱天经地义;②不合生活现实:五大爷年事已高,卖酒赚钱,自食其力,养活自己,更加符合生活实际。③不合情节发展需要:文中并没有和五大爷这种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的情节,所以,五大爷的这种做法显得有点突兀。(两种观点,每种四分。观点明确给1分,答对一点给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C项中“细心”“不敢多喝酒”有误。A项强加因果关系。文章并没有告诉读者五大爷选择在三岔口摆酒摊的原因。E项于文无据:“揭露一些人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地想发财”在文中并无依据。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标题对揭示小说主题、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或作为故事线索)等方面的作用入手分析。文本中,一开头便提到“酒香”,接着又引入五大爷的浮子酒摊,以后时时提到浮子酒摊的酒香,可见此标题是小说的行文线索,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此外,文本意在歌颂五大爷的人品,而“浮子酒香”这一标题,“浮子”是五大爷卖酒的摊名,酒香暗示五大爷的人品。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小说对五大爷所作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以及大量细节描写进行分析。比如,从五大爷干净的白褂、白瓷碗、白抹布总是一尘不染;没客人的时候,静静地刷碗,洗抹布;夏秋的白褂,冬春的棉袄,干净得没一点灰渍等事情可看出他爱干净;从五大爷的酒摊从不收村里人的钱,有人硬给的话,他还会送还等事情可看出他淡泊名利;从当“我”在他的酒摊上喝酒喝水时,五大爷总询问“我”的学习情况,叮嘱“我”好好学习,还体贴“我”父母的辛苦;当“我”给他拜年时,他总会关心“我”的工作和孩子等事情可看出他关心他人;从五大爷做酒极讲究,从选料到制作,又干净,又细致,因此,做出的酒地道,味正等事情可看出他工作认真;从五大爷总是忙碌着,没客人时,他也不闲着,就静静地刷碗、洗抹布;五大爷总是把温和写在脸上;他总是平和,低声,斯文等事情可看出他勤快温和。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题。回答本题时,可根据自己的看法选择答案,但一般以选择认为文本所写做法为好的答案较好。若认为这种做法好,可从此做法跟文题的照应关系、是否揭示了主题、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分析。若认为这种做法不好,可从作品的价值引导不好、不合生活现实、不合情节发展需要等角度入手分析。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解释自己判断出已发现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

(3)屈原在《离骚》中,用“                    ”表达不怕粉身碎骨、坚守自己志向的决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注释: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使君,指作者自己。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2.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尚节亭记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流出汁液),为瘿肿(生出赘瘤),为樛屈(枝干弯曲),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大易:指《易经》。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卉木也,佩以玉      特:只    

B.而之曰“尚节之亭”    名:命名,起名

C.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相信  

D.故国,大节也          让:辞让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对为人之“节”看法的一组是(3分

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①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花草树木有了节,就能枝繁叶茂;春夏秋冬有了节,阴阳寒暑就有了转移的时机。

B.作者援引泰伯、子思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曾子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C.文章先总说古人托物以取义言志,引出黄中立植竹为亭,名之为“尚节之亭”的事。再以竹喻节,以节释竹,由竹及人,赞美黄中立。最后以自然之节与人道之节类比,进一步说明持节之道。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是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
4.翻译原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2)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秦汉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封禅地点的。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作封,辟场祀地叫作禅。泰山成为封禅的圣地,不仅仅因为它的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能知。学者认为,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有道理的。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讨论,直到最后讨论没有结果。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也有滨海的方士。这种讨论虽然没有结果,但起码可以证明: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可以是成功的。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古代帝王无数,而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

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孔子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大交融,孔子的思想体系由精神光芒的闪耀向可以操作的礼制转化。

在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帝王先接受了封禅理论,然后才接受了儒家,最后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秦始皇封禅泰山,汉高祖祭祀孔子,汉武帝设五经博士,这个思想传播的过程,其方向是一致的。以封禅泰山为代表的儒家礼制思想,因为与天地祭祀有关,与帝王的合法性证明有关,所以最先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青睐,而这正是儒家获得独尊地位的开始。

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礼典,封禅终于成为事实,而泰山几乎永久地独占了这个荣耀。可以说,自从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后,泰山的五岳独尊地位才真正确立下来。泰山地位的提升,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泰山于是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与符号。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来代言,那就是孔子;如果用一座山来代表,那就是泰山。

(《泰山的祭祀与封禅》)
1.下列与“封禅”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封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是筑坛祭天、辟场祀地,向世人宣告帝王执政得到了天地认可的盛大仪式。

B.封禅泰山,与泰山的自然高度有关,更与它的文化高度有关,它代表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

C.传说中的泰山封禅礼仪不详,一些学者认为,从秦始皇起才有了泰山封禅的实践,而汉武帝封禅基本照搬了他的仪式。

D.秦始皇和汉武帝泰山封禅,昭示一个事实,即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
2.下列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支持封禅泰山理论,虽然他并没有明确可以操作的封禅礼制,但要封禅只能到泰山的传统,让不可一世的帝王只能低头妥协。

B.封禅代表了儒家礼制思想,暗合帝王心思,在帝王心目中地位神圣,因此历代帝王登基后首先就要进行封禅。

C.儒家思想能够获得独尊地位并最终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与封禅泰山的思想首先受到封建帝王的青睐是分不开的。

D.儒家因泰山封禅理论而成为了一种国家意识形态,而泰山五岳独尊的地位则因秦皇汉武对封禅理论的实践才真正确立了下来。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创立了泰山封禅的理论,他认为只有鲁国国君和周天子才能到泰山祭拜,从而确立了帝王祭拜泰山的传统。

B.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泰山封禅之前,都曾请来诸多儒生,试图商讨出封禅大典可操作的礼制,但讨论均无果而终。

C.作为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的封禅终于在秦汉时期成为事实,是当时儒家思想已转化为可操作的礼制的具体表现。

D.中国文化如果用一个人、一座山来代表,那么构筑了儒家思想体系的孔子就是那个代言人,几乎永久地独占封禅荣耀的泰山,就是那个代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60分

2014年5月13日,新疆呼图壁县牧民阿达克把羊群带到高坡草场放牧。突然一阵七八级的大风刮来,在山崖边上的领头羊不慎坠入百米下的沙石滩,部分羊也跟着“下”了山崖,44只羊当场死亡,15只羊受重伤。

新疆当地这种绵羊性情温顺,有较强的合群性。一个羊群,牧羊人只要训练出一只领头羊即可。领头羊只要做了什么,羊群一定会跟着做。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