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三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12分) (一)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

阅读下面三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12分)

(一)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二)尝读六国世家,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於其间矣。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於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苏辙《六国论》)

(三)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①既(吞并,兼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私下)怪天下之诸侯

③盖未尝不(过失)其当时之士              ④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弃)秦

⑤天下诸侯已自(困窘,疲惫不堪)矣        ⑥未可专以(有罪的)秦也

(看待)秦无异也                        ⑧兵连祸结,(竟然)无虚岁

A.①④⑤⑦    B①②⑤⑧       C②③⑥⑦    D③④⑥⑧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②斯用兵效也

B.①于是任法不任人                 ②项王瞋目叱之

C.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①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所以游目骋怀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2分)

A.苏轼对比分析六国“不即亡”而秦速亡的原因,突出强调士的作用,认为要善于安置人才,这样,能者不为乱,庸者无力为乱,社会才能安稳。

B.苏辙认为“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佐韩、魏以摈秦,“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由于未占据有利地势,又未得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句3分)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於内,以阴助其急。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B 2.C 3.B 4. (1)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 (2)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最终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解析】 1. 试题分析:③咎:责备。④摈:排斥。⑥罪:怪罪。⑦视:与…相比。 本题的答题思路是: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最后,比较互证法。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C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B条件应该是“四国厚韩亲魏以摈秦”。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一)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二世,然而当时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所有老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其职分。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即使想反叛,也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就是六国所以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因为采用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并吞天下以后,就以为宾客已无用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说人民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说官吏不必有才,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便够了。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戮了豪杰,将人民中的优秀而有特殊才干的人遣散还乡。这样一来,从前就食于四公子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是带着瘦长的脖子,黄黄的面孔,忍饥挨饿,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呢?秦代的变乱,虽然是秦二世的时候所造成的,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这四种人的可怕,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业,秦代的灭亡还不至于像这样的快。 (二)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三)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只是怪罪秦国。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它们像秦国那样拥有有利的地理形势,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未必不会再增加一个像秦国那样的国家。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最终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10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君快战,必三胜之,为君溃围,斩将,旗,令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1.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田父曰“左”  绐,倦怠          B项王自不得脱    度,估计,揣摩

C以故汉追    及,动词,赶上    D.为诸君溃围,斩将,   刈,割,砍
2.从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然今卒困于此。

A.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B.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技经肯綮之未尝。                 D.骏马名骓,常骑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庖丁文惠君解牛      

A至丹以荆卿计,始速祸焉    B大王为此计者 

C如今人方刀俎,我为鱼肉    D不足外人道也 

 

查看答案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思厥先祖父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D.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梁君臣之首                  B一夫 

C割,以趋于亡            D骊山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砉然向然          B.及凯旋而纳之

C.善刀而藏之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