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二(18分) 感悟唐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用陈子昂的这两句诗...

现代文阅读二(18分)

感悟唐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用陈子昂的这两句诗来概括唐诗的地位恐怕再恰当不过。唐诗,她是中华文化的高峰,在这座高峰上涌现出了多少才华横溢的诗人、千古流传的名句;唐诗,她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

但是,当历史走到今天,唐诗正在面临一场危机,她的地位开始动摇,她的存在开始被人漠视,她的深沉难以被人理解……这危机来自全球化的文化威胁,来自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但是这威胁真正的可怖之处在于它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自内而生——并不是西方人在消解唐诗的价值,而是炎黄子孙自己在疏离自己的文化。唐诗面临的挑战不是让陌生的西方人接受她,而是让所有的中国人理解她。

为什么我们还要读唐诗?也许翻开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可以找到最好的解答。唐诗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让我们不再因枯燥的语文测验而磨灭对于祖国文字的灵感,让我们真正地体验语文学习的精髓——而这些常常能让我们更积极而轻松地面对考试;同时作为一个站在文明冲突交界处的青少年,唐诗更让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自己作为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培养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试想有哪种文字可以用如此简约的方式体现语言和修辞的力量。美国诗人庞德曾经翻译过《长干行》,但是“青梅竹马”到了他的笔下、到了英文的表达中却完全失去了意味。唐诗的一字一句或是捻断数茎须的炼词之果,或是随兴而至的天才之作。

唐代才华横溢、魅力四射的诗人实在是不胜枚举,这里我需要特别地说一说李白与杜甫。李白是诗人中的天才,令后人感叹难以模仿、难以企及,而李元洛先生则让我们从另一角度去读李白,那就是他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富贵,这是远远超过诗才诗艺的更高的境界。再看杜甫吧,沉郁顿挫的诗句、忧国忧民的情思、悲悯苍生的胸襟,都已化为了那个时代最深沉的底蕴。在这沉郁、忧思、悲悯之中,杜甫从孤舟中陨落,落入了那条埋葬屈原的河流,同他的先人一样化为了永恒的精神。

感谢李元洛先生的书,让我重新认识唐诗。对我来说,这是一次中华文化的寻根之旅,一次民族瑰宝的重新挖掘。唐诗的力量是饱满的,唐诗的魅力是多元的,唐诗的价值是永恒的。他用了一种怅望的目光,站在现实的一头向千秋之前的唐朝远眺,这眺望中有的是对那个文化鼎盛时期的憧憬,是对当今现实社会的批判。但这种怅望的价值究竟何在?是不是我们要像唐人那样生活才能重回真正的民族文化的顶峰,才能真正让我们达到文化追求的极致?当然不是。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需要的。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今天的一根柳枝恐怕已不能表达那种离别的依依之情,交通的方便也让我们不再要像李白那样徒步游走,今天的我们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只是在这个时候,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我们需要一种精神,即对经典文化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1.第二段说“唐诗正在面临一场危机”,这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本文的题目是“感悟唐诗”,作者从唐诗中得到了哪些感悟?
3.本文多次提到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一书有什么作用?

 

1.①全球化的文化威胁;②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③炎黄子孙在疏离自己的文化。 2.唐诗目前正遭遇危机,根源则在内部;唐诗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唐诗传达着诗人们高贵而永恒的精神;唐诗有着饱满的力量、多元的魅力,是民族的瑰宝。 3.正是因为李先生的书,让我认识到了现在读唐诗的意义,并重新认识了唐诗的价值,它是本文写作的触发,并使得作者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为作者的认识提供论据,令人信服。 【解析】 1. 试题分析:局部概括题。先分层,后提要。首先要理清脉络,划分层次,然后提取要点,进行组合。、层与层之间,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取其“主”;答题方法:有摘句法、合并法、提炼法三种。本题原因本应分外因与内因两点,但3分的分值告诉我们应答三点,因为外因又分两点:全球化的文化威胁与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注意用序号答题。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整体概括题。一般采用三步阅读法。第一步,在粗看题目后通读原文一遍,先解决“文本各段分别写的是什么”“段与段之间是何种关系”“全文主旨是什么”这样三个问题;接下来,逐一细察每道题的考查方向、限制要求,在统观全文的基础上找准答案区间;第三步,则是分点、具体作答——“分点”,强调答题思路的周全,“具体”要求紧密联系原文,充分利用好文本中的关键词、核心句。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作用分析题。本题考查选材组材的方式,组材有主次、详略、小大之分,本文多次提到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一书,这是一个小题材,抓住看似平凡琐碎的微细节反复写,既有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之用,又可以作为线索串起全文和作为媒介触发写作动机的作用。 考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冯骥才

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结婚的第二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上班。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事过三天,小两口出门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的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车板上蹲着两个小子,全是十七八岁,手拿木棍、板斧和麻绳。这爷仨面色都凶,看似来捉冤家。

老头子把车直蹬到那新婚小两口的门前,猛一刹车,车上两小子蹦下来,奔到门前一看,扭头对那老头子说:“爹,人不在家,门还锁着呢!”门板上确是挂着一把大洋锁。

老头子登时火冒三丈,眼珠子瞪得全是眼白,脑袋脖子上的青筋直蹦,跳下车大骂起来:“这不孝的禽兽,不管爹娘,跑到这儿造他妈宫殿来了。小二、小三,给我把门砸开!”

应声,那两个小子抡起板斧,把门锁砸散。门儿大开,一屋子新房的物品全亮在眼前。老头子一看更怒,手指空屋子,又跳又叫,声大吓人:“好啊,没心没肺的东西!从小疼你抱你喂你宠你,把你这白眼狼养活成人。如今你娘一身病,请大夫吃药没钱,你一个子儿不给,弄个小妖精藏到这儿享福来。你娘快死啦!你享福?我就叫你享福享福享福!小二、小三!站着干嘛!把屋里东西全给我弄回家去!要敢偏向你们大哥,我就砸折你俩的腿!” 

那两个小子七手八脚,把屋里的箱子包袱、被褥衣服抱出来,往车上堆。   

邻居们跑出来围观,听这老头子一通骂,才知道那新婚小两口的来历。这种连快死的老娘都不管的白眼狼,自然没人出来管。再说那老头子怒火正旺,人像过年放的火炮,一个劲儿往上蹿,谁拦他,他准和谁玩命!

东西搬得差不多了,那两个小子说:“爹,大家伙抬不动,怎么办?”

老头子一声惊雷落地说:“砸!”跟手一通乱响,最后玻璃杯子打屋里也扔了出来,这才罢手。老头子依旧怒气难消,吼一句:“明儿见面再说!”便扬长而去。

门儿大敞开没人管,晾了一整天。邻居们远远站着,没人上前,可谁也没离开。等着那小两口回来有戏看。

下晌,新婚的小两口打西边有说有笑地回来。到家门口一看,懵了。过去问邻居,一直站在那里的邻居反而纷纷散开。有位大爷出来说话,显然他对这不尽孝心的年轻人不满,朝新郎说道:“早上,你爹和你兄弟们来了,是他们干的。你回你爹妈那儿去看看吧!”

新郎一听,更懵。忽然禁不住大声叫道:“我哪还有爹呀!我三岁时爹就死了,我娘大前年也死了。只一个姐姐嫁到关外去,哪来的兄弟?”

“嘛!”大爷一惊。可早上的事真真切切,一时脑筋没转过来,还是说:“那明明是你爹呀!”

小两口赶紧去局子报案。但案子往下足足查了十年,也没找到他们那个“爹”。

天津卫的盗案千奇百怪,这一桩却数第一。偷盗的居然做了人家的“爹”;被盗的损失财物不说,反当了“儿子”,而且还叫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若是忍不住跟人说了,招不来同情,反叫人取笑,更倒霉。多损,多辣,多绝——多邪!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第5期)
1.本文以“绝盗”为题目,根据全文简要分析“绝”在何处。(4分)
2.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请任选一处加以赏析。(4分)
3.这篇小说多处设置伏笔,请列举其中两处,并分析其作用。(6分)
4.有人说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掉,你觉得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庄子《逍遥游》)

(3)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4)瓦缝参差,                 。(杜牧《阿房宫赋》)

(5)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

(6)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7)大弦嘈嘈如急雨,                 。(白居易《琵琶行》)

(8)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然后词回答问题。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 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1)词中“恼他香阁浓睡”的“恼”是因何而恼。(3分)

(2)这首词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3)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联系全词加以赏析。(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零陵三亭记

柳宗元

邑之有观游所,或以为非政,是大不然。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低湿污涂,群畜食焉,墙藩以蔽之,为县者积数十人,莫知发视。河东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潭部举之,假湘源令。会零陵政乱赋扰,民诉于州牧,求推能济弊者。薛存义来莅兹邑,遁逃者复还,愁痛者笑歌;逋租匿役者,期月辨理;宿蠹藏奸者,披露首服。民既卒税,相与欢归道途,迎贺里闾。门不施胥吏之席,耳不闻鼛鼓之音。鸡豚糗醑①,得及宗族。州牧尚焉,旁邑仿焉。

然而未尝以剧自扰,山水鸟鱼之乐,澹然自若也。乃发墙藩,驱群畜,决疏低洼,搜剔山麓,万石如林,积坳为池。爰有嘉木美卉,垂水映峰,珑玲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鱼乐广闲,鸟慕静深,别孕巢穴,沉浮啸萃,不蓄而富。伐木坠江,流于邑门,陶土以埴②,亦在署侧。人无劳力,工得以利。乃作三亭,陟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更衣膳饔,列置备具。宾以燕好,旅以馆舍,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 

在昔裨谌谋野而获,宓子弹琴而理③。乱虑滞志,无所容入。则夫观游者,果为政之具欤?薛之志其果出于是欤?及其弊也则以玩替政以荒去理。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有福,可遂乎?予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薛拜手曰:“吾志也。”遂刻之。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

【注释】①糗醑:糗qiǔ,干粮,炒熟的米或面等醑xǔ,美酒。②埴:zhí,黏土。③裨谌、宓子:裨谌,郑国大夫,善于与诸侯交往,常乘车到郊野游赏,往往获得成效宓子,鲁国人,为单父县令,喜欢抚琴娱乐,却将单父治理得很好。
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然后理达而成事   然后:这样之后

B.湘源令         假:借助

C.胄牧         尚:推崇

D.然而未尝以自扰  剧:(政务)繁忙
2.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不施胥吏之席

B使之清宁平夷

C.高明游息之道

D.咸有薛之志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邑之有观游所,或以为非政,是大不然。(3分)

(2)会零陵政乱赋扰,民诉于州牧,求推能济弊者。(4分)

(3)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有福,可遂乎?(3分)
4.概括薛存义能够担任零陵县令的原因。(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对这段文字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这是大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堂实验课。教授拿出一个容器,注入一半清水,容器中的水呈现出常态。然后,他把容器放入冰柜,0℃以下后常态水结成了冰。最后,他又把成冰的容器放到点燃的酒精炉上,温度上升,冰慢慢融化沸腾,变成了水蒸气。实验结束了。教授问:“水去了哪里?”教室里鸦雀无声。   

“水升华到了辽阔的天空!”教授意味深长地说,“水的状态是由温度决定的,人生莫不如此!常态的人生就像容器里的清水,倒入小溪,流入江河湖海,可以拥有大地;炽热的人生就像水蒸气,不仅拥有大地,还会拥有蓝天;人生的温度如果在0℃以下,他的世界就只有巴掌那么大。”

A.要努力保持常态的人生,像清水一样不被污染。

B.人生就是要脚踏实地,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C.水的状态是由温度决定的。

D.人生应当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才能创造更大的成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