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东粤士人郭某,暮自友人归,入山迷路,窜榛...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东粤士人郭某,暮自友人归,入山迷路,窜榛莽中。约更许,闻山头笑语,急趋之,见十余人藉地饮。望见郭,哄然曰:“坐中正欠一客,大佳,大佳!”郭既坐,见诸客半儒巾,便请指迷。一人笑曰:“君真酸腐!舍此明月不赏,何求道路?”即飞一觥来。郭饮之,芳香射鼻,一引尽。又一人持壶倾注。郭善饮,又复奔驰吻燥,一举十觞。众人大赞曰:“豪哉!真吾友也!”

郭放达喜谑,能学禽语,无不酷肖。离坐起溲,作燕子鸣。众疑曰:“半夜何得此耶?”又效杜鹃,众益疑。郭坐,但笑不言。方纷议问,郭回首为鹦鹉鸣曰:“郭秀才醉矣,送他归也!”众惊听,寂不复闻;少顷又作之。既而悟其为郭,始大笑。皆撮口从学,无一能者。一人曰:“或惜青娘子未至。”又一人曰:“中秋还集于此,先生不可不来。”郭敬诺。一人起曰:“客有绝技,我等亦献踏肩之戏,若何?”于是哗然并起。前一人挺身矗立;即有一人飞登肩上,亦矗立;累至四人,高不可登;继至者,攀肩踏臂如缘梯状。十余人顷刻都尽,望之可接霄汉。方惊顾间,挺然倒地,化为修道一线。郭骇立良久,道得归。

翼日腹大痛,溺绿色似铜青,着物能染,亦无潮气,三日乃已。往验故处,则肴骨狼藉,四围丛莽,并无道路。至中秋郭欲赴约,朋友谏止之。设斗胆再往一会青娘子,必更有异,惜乎其见之摇也!                                     《聊斋志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善饮,又复奔驰吻燥         故:本来,向来

B.芳香射鼻,一引         遂:于是,就

C.离坐起溲,作燕子鸣         窃:偷盗,盗窃

D.郭骇立良久,道得归         遵:遵循,按照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郭秀才放达喜谑的一组是       

①郭故善饮,又复奔驰吻燥,一举十觞            ②豪哉!真吾友也

③离坐起溲,窃作燕子鸣                        ④方纷议问,郭回首为鹦鹉鸣曰 

⑤方惊顾间,挺然倒地                          ⑥郭骇立良久,遵道得归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粤士人郭某,傍晚从朋友那里回来。路过一片山地的时候不小心途中迷路,走在一片榛树林与草生长很密的地方。

B在大家对奇怪的鸟叫声议论纷纷的时候,郭秀才回过头却听到鹦鹉的声音道:“郭秀才醉了,送他回去!”

C山中饮酒众人相约中秋的时候还要再次相聚,并要求郭一定要来。郭秀才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D《郭秀才》是《聊斋志异》中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优秀篇章。读后其景其情,令人难忘;其韵其味,耐人咀嚼。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惊听,寂不复闻;少顷又作之。(2分)

(2)往验故处,则肴骨狼藉,四围丛莽,并无道路。(3分)

(3)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2分)

 

1.C 2.A 3.B 4.(1)大家惊讶不已地去聆听,(却又)静得没有一点声音了;过了一会儿,声音又响了起来。(2)往后查验以前去过的地方,可是已经菜肴骨头一片狼藉,四边都是密草,并没有道路。(3)纵使江东父老乡亲可怜我而使我称王 ,我有又什么脸面见他们。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C项,窃:偷偷地。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直接体现郭秀才放达喜谑。注意题干中“直接”二字,②是其他人的称赞,⑤⑥体现其惊骇。所以选A。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B项,“郭回首为鹦鹉鸣”不是说郭秀才回头听到了鹦鹉的叫声,而是说他在模仿鹦鹉的叫声说话。所以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复、少顷、故、怜、王、之。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东粤士人郭某,傍晚从朋友那里回来。路过一片山地的时候不小心途中迷路,走在一片榛树林与草生长很密的地方。大约午夜的时候,听到山头欢声笑语,马上过去。过去后看见十来个人在就地饮酒。他们看见郭秀才,哄然说道:“席中正好缺一客人,好,好!”郭秀才就坐下来,看见每个客人都戴着儒巾,便请教山中出口。一个人笑道:“你真是太酸腐了!放着这里的明月不来欣赏,为什么却偏偏想回家?”随即飞传过来一觥酒。郭秀才喝了,芳香无比,就一饮而尽。又有一个人拿着酒壶斟酒。郭秀才向来善于喝酒,又因为迷路奔跑口干舌燥,一口气喝了十杯。众人大加赞赏说道:“真是豪杰,真是我的好友!” 郭秀才豪放豁达不拘礼法擅长开玩笑,并能学鸟类的声音,无不极其相似。他离开上厕所,偷偷学燕子的叫声。大家疑惑地问道:“半夜怎么会有这种声音呢?”又效仿杜鹃,大家更加迷惑不解。郭秀才坐了下来,只笑不答。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郭秀才回过头来效仿鹦鹉的声音道:“郭秀才醉了,送他回去!”大家惊讶不已地去聆听,(却又)静得没有一点声音了;过了一会儿,声音又响了起来。既而知道是郭秀才,开始大笑。大家都学习飞禽叫声,可没有一个人可以(学得像)。一个人说:“只可惜青娘子没有到。”又有一人说:“中秋的时候大家还要再次相聚,郭先生不可以不来。”郭秀才答应了。一人起来说道:“客人有绝技;我等人就献于踏肩之戏,怎么样?”于是哗然站起,前面一个人挺身直立站着,就有一人飞登肩上而立;加到第四个人,就已高不可登;继而到的人攀肩踏臂,就像梯子一样:十个人顷刻间都上去了,看上去可以接霄汉。正当惊愕间,挺然倒地,化为一条长长的路。郭秀才骇立良久后,遵循这条道路回去了。 到了第二天,腹部痛得不得了,尿绿似铜青,碰到东西就能染上颜色,却没有尿气,三日后才消失。往后查验以前去过的地方,可已经菜肴骨头狼藉,四边都是密草,并没有道路。到中秋时,郭秀才想去赴约,朋友劝他不要去。如果斗胆再去会见青娘子一面,必然更有奇特的地方,可惜他的念头已经动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题(每小题3小题,共12分)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续齐谐记》所载的东汉汝南人桓景,经方士费长房指点登山辟邪躲过一劫的故事。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信。《齐谐》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去了。而桓景,在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都寻觅不到影子,仅仅在《宋书·符瑞志》中提到东晋成帝时有个太守叫桓景。

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祀活动,在人类早期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群居穴处,辗转山林。山林间生长着各种植物,隐栖着许多飞禽走兽,物产丰饶,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山上云雾弥漫,而人们又观察到云气能致雨,以为山岳为神龙居所,有降雨的能力。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们以为是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原始先民领略了莽莽群山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因而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崇”字从“山”从“宗”,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言的。

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祀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与刘邦同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茱萸,饮菊花酒,宴集游乐。这些登高活动,比桓景的所谓“登高避祸”要早二百多年。最早明确记述九月九日登高习俗的是三国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锺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故认为是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当时的重阳节俗:“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北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进而解释说:“其时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这些记载都说明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非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农历九月,夏季作物已经成熟,晚秋作物也丰收在望。黍秫收割后,各家各户满怀丰收的喜悦,品尝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饭,娱神又娱人。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成群结队到都外铺草为席,设宴饮酒,欢乐相庆,答谢山川大地赋予的恩惠,并祈求神灵继续保佑,使人们丰衣足食,得以长寿。

古人说:“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人类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并最终演变为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面有关“重阳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重阳登高源自原始先民的山岳山神崇拜,他们在领略群山千变万化的过程中,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并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B.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因而“重阳节”被认为是一个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C.重阳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汉朝时南越王赵佗、汉闽越王无诸等也曾在这一天率群臣登山饮宴游乐。

D.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不是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这从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和《玉烛宝典》等著作的有关记述和解说中可以得到证明。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说《齐谐》是一部连作者自己都未将其视作史实的志怪书,言外之意是《续齐谐记》中关于桓景登山辟邪一事的记载也不宜作为可信的史实来对待。

B.山林物产丰饶,能为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的原始先民提供最直接的生存资料,这是他们崇拜山岳山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C.高耸入云的山峰如同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

D.史料记载的重九登高活动可以追溯到比所谓桓景登高避祸早二百多年的汉初,但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重阳登高习俗的明确记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而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却均无桓景其人的记载,可见费长房指点桓景登高避祸的说法并不能轻易相信。

B.秦统一至汉朝历代帝王对山川祭祀的重视和各地开山建刹的助推,使重阳登高由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

C.重阳节的习俗兼有“娱神”“娱人”两种功能,前者在于感谢自然的恩泽,祈求神灵的保佑;后者则在于亲朋相会宴饮,共享丰收喜悦。

D.“重九须登高”,如今,重阳登高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这与古人登高祈福的风俗颇有不同,说明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也会随之变化。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现在看来,我国高铁技术是在需求驱动下以自主创新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了对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掌握,很可能实现对欧美技术的超越。

B利用当过派出所协管员,能通过熟识的民警登录公安内部网查询户籍信息,一名男子利用查出来的真实户籍资料伪造套牌户口,并通过伪造准予迁入证明等方式大肆贩卖北京户口。

C该记者没有按照报社领导的要求,如实报道地方政府治理污染不力、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问题,受到了停职处分。

D为了消除富豪们的误解,盖茨和巴菲特将会尽快发来亲笔信,说明此次活动只为结交朋友、寻找伙伴,不会给中国富豪们带来劝捐的压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要写出好诗,就不得不在这两方面注意:一方面要做诗人人格的涵养,一方面要做诗的艺术训练,写出自然优美的音节,协和适当的词句。

B八月初五是唐玄宗的生日,被定名为“千秋节”(又称“千秋金鉴节”),到这一天全国都铸造镜子,当作礼物送人以庆祝长寿。

C谁都知道“蜀锦”是指四川成都织造的花锦,可是“蜀锦”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在历史发展中,每个时代花样有什么特征?还少有人认真注意过。

D有个经济史料《范子计然》,曾道及当时山东盛产的锦绣价值,“齐细绣文,上等匹值二万,中值一万,下值五千。”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保定油条哥刘洪安大学毕业后开起了早点摊,他坚持用一级黄豆油炸油条,被誉为一级油条哥”,人们信任他的油条,一锤子买卖使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B眼下许多人幻想一夜成功、名扬四海,人浮于事已成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事实上,大凡成功都是从小事中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

C从第一篇作品开始,萧红就以革命斗士的姿态出现在东北文坛。以后,萧红一发不可收拾,在1933年就发表了三十余篇作品。

D有些养花的人喜欢把花卉搬进室内,殊不知这样做会有害健康。室内的花卉释放出二氧化碳,会使人感到气闷,降低睡眠质量

 

查看答案

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坍缩      唉声叹气      睢suī园       賫jī

B.尺牍      没精打彩      泠lín然       綮戟qǐ

C.蝉娟      锱铢必较      天台tái      央浼měi

D.皓婉      茕茕孑立      熟稔rèn        险衅xìn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