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23分) 手谈 (刘军) 日本人复城屯兵后,梁先生便不教书...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23分)

手谈

(刘军)

日本人复城屯兵后,先生便不教书。

久后的一日,梁文启带着个日本人登门。梁文启是宪补,进出日军宪兵队司令部如履平川,与胞兄先生却形同路人。

先生既不起身迎客,也没有拒客之意。他冲来人点点头,端坐那里,认真地把棋子摆得刷拉拉脆响。

日本人自选座位坐下,似自语般咕噜了几句。梁文启便说,大哥,对你的不合作,川琦太君大大地不满意。其实,梁文启心知不必翻译,胞兄的日语底子并不比他差,翻译出来是表示强调。先生淡淡扫了一眼梁文启,仍用心摆弄棋子,说,你转告太君,我难以胜任,何况身体欠佳。

梁文启大为不悦,正要如实回禀,却见日本人身体前倾,双目发直,惊异无比地瞪着先生手中的棋子,连称“腰西”后,问,你的,我的,手谈的干活?

先生不料对方竟有些汉语根底,又对下围棋产生兴趣,便说,手谈? 可以。这我倒可以奉陪。拿出棋盘,将盛着黑棋子的方盒推到对方面前。你先手吧。日本人口称你的先你的先,却唇浮笑意将一枚黑棋子啪地点在左下方星小目上。先生也在另一星小目上应了一手,俩人你一手我一手落子如飞。

下到一百三十几手,当先生犹豫片刻将一枚白棋子点在棋盘外自己一侧时,一直神情紧张的日本人变得异常轻松起来,面呈笑意看着先生。先生面色无改,说,这棋你赢了。

日本人很高兴,站起,将几枚棋子捏在手里翻来覆去抚摩了好一会儿,说,明天,手谈的干活?

先生说,好,手谈的干活,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转天,日本人只身如约而至。手谈三盘,先生二胜一负,正好找回昨天那盘。日本人神情板滞。临走,说,明天。先生应,明天。行前,日本人又爱不释手地把玩了一会儿棋子。

由此,一连五天,连弈十二盘,胜负平分。

最后一次,是个阴雨天。日本人严肃得判若两人,落座后,打着手势说,你的,我的,最后的手谈。

尚未落子,日本人又指点着手中的棋子说,我的赢你,棋子归我。语气是肯定式,而眼神却是询问式。

先生有种受了侮辱的感觉。这棋是祖上留下的爱物,到他这儿已传了三代。这不啻是梁家的传家之宝。看上眼的便要据为己有,这与强盗何异?转念一想,邻国的土地都可强取,区区棋子又算得了什么?他毕竟没有明夺,也算颇有涵养了吧?先生扫了一眼仍在固执地等待回答的眼神,想了想,说,可以。不过我赢了你,什么归我呢?

大约这是不在日本人大脑储存仓库之内的问题,日本人略一怔,僵住了。先生打量了一番对方,眉头紧蹙片刻,以平静的口吻压抑着狂跳的心脏,说了一个令双方都胆寒不已的词儿:军刀!

先生清楚地看出,日本人身姿挺直,两眼大瞪,伸手握住刀把刷地抽出刀来。一瞬间,先生有点后悔。这何必呢?就算赢了他棋还指望赢他军刀?但很快平静如常。先生自知羸弱不堪,手无缚鸡之力,但绝不缺钙质。以传家之宝抵日本武士之魂,也算基本持平。日本人倘耍野蛮,他将以手迎刃。

日本人在细细验过军刀之后,重又把刀插进刀鞘,回了句令先生在三分钟之内无论如何反应不及的短话:好的。

仍由日本人先手。

接下来是场杀得昏天黑地长达五个小时之久的恶战。

先生早已腹中空空,屡屡觉颅重似锤,魂已飞逝,只躯壳在苦苦支撑。几着不慎,累及全局,优势在对方这是显而易见的。

先生狠掐大腿。不及终盘,何以言输?也许围棋的奥妙就在于此。

先生重整旗鼓,细细察看盘面错综复杂的局势。弈至一百五十四手,当先生将一枚洁净如玉的白棋子轻轻摁下时,日本人中盘一条大龙顿成僵虫。

先生始觉魂兮归来,呼口长气,体虚力乏地斜倚在靠背上。

日本人两眼标本似的一动不动,保持前倾的固定姿势良久良久。

两人都不出声。

先生屏住呼吸,竟听不见对方的喘息声。

屋子暗了。人笼在黑暗里,没一丝活气。

先生轻手蹑脚点上油灯。忽闪忽闪的灯光将日本人摇活。

日本人飘飘忽忽站起,没打招呼,鬼魂般荡至屋外。落着小雨的黑夜把他瘦长的身影愈罩愈小,直至完全淹没。

先生把门关好,细心收拾好棋子,藏于墙洞。

总算不辱祖先。于沉重中,先生觉出些许慰藉。

三天后,一件奇事闹得满城风雨。不少人为此受到牵连。

一名叫川琦的日本军官不知缘何死于寓所。

夜深,先生取出棋子,一枚枚细细观看,觉得里面似有许多奥秘难以一喻。他神色黯然地独坐了好久好久。
1.怎样理解文中“他冲来人点点头,端坐那里,认真地把棋子摆得刷拉拉脆响”这句话的含意?(2分)
2.请梳理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节。(4分)
3.“日本人在细细验过军刀之后,重又把刀插进刀鞘,回了句令梁先生在三分钟之内无论如何反应不及的短话:好的。”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4.文章最后写日本军官“不知缘何死于寓所”,你认为这样的结局合理吗?为什么?(5分)
5.文章最后写到:“梁先生取出棋子,一枚枚细细观看,觉得里面似有许多奥秘难以一喻。”请结合全文探究围棋里面的奥秘到底是什么。(6分)

 

1.①梁先生既对日本人保持着基本的礼貌,又表现出冷淡与抗拒;②体现了梁先生不卑不亢的态度和民族气节。每点1分。 2.①起因:日本人上门逼梁先生合作;②发展:日本人想得到梁先生的棋子与梁先生连续手谈;③高潮:在军刀与棋子的决战中,日本人落败;④结局:日本军官死亡。每点1分。 3.①生动地表现了日本人不舍军刀的心理;②为了得到围棋,连武士之魂——军刀也愿舍弃,暗示了日本人的强盗本色。③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后面激烈的决战和自杀作铺垫。每点2分。 4.合理。①从上文的情节看,日本人为得到棋子赌上了武士之魂,棋输了,等于已失掉了灵魂,比如“人笼在黑暗里,没一丝活气。”“鬼魂般荡至屋外”等描写,都暗示了这一结局。②这样的结局更能突出在强大的民族精神前侵略者必将灭亡的主题。 不合理。①从上文的情节看,日本人输棋后并未交出军刀,说明他并未打算真心履行赌约,因此,赌棋失败后,虽深受打击但并不至于死亡。②从主题上看,日本人输棋后精神已经崩溃,这足以反映主题,结尾写他身体死亡画蛇添足。)(有观点得1分,结合小说具体情节展开合理分析,得2分,结合主旨分析,得2分。) 5.①围棋能测出人的气度。梁先生输棋面色无改,日本人输棋神情板滞,最后还丢了性命。②围棋能测出人心的贪婪。日本人看上眼的便要据为己有,正如他们侵犯邻国土地。③围棋能显示人的坚韧,显示民族精神。梁先生的苦苦支撑,不及终盘,绝不言输,重整旗鼓,正如当时的中华民族。④可以看出日本人的虚弱。他们输不起。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抓住关键词:点点头、端坐在那里,结合着上下文具体语境,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分析。点头是表示对日本人的礼貌,端坐在那里是表示冷淡与抗拒,作者采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将梁先生的不卑不亢的民族气节表现出来。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小说类文本的思路梳理问题,一般先要搞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是如何展开的,例如,前四段交代日本人上门逼梁先生合作,这是故事起因;然后是日本人想得到梁先生的棋子与梁先生连续手谈,这是发展;以此类推,分别从高潮、结局等方面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根据语句及所在语段内容,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从人物形象与主旨的角度作答。日本人一系列的动作,例如,验军刀又重新插入刀鞘等行为表现出其对军刀的重视,表明日本人舍不得军刀;“好的”一词,表明了日本人为了得到围棋,宁愿舍弃军刀的强盗本色;在结构上,从下文梁先生与日本人的围棋厮杀和日本人的自杀情节来看,此句在文中起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铺垫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针对故事情节设计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首先明确观点,即是否合理,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小说具体内容,从故事情节、小说的主题等角度探究这一情节是否合理,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围棋的了解,结合着小说中人物形象、小说的主题等内容,联系现实,从自身出发,阐述自己对围棋的奥秘的理解与看法,例如,围棋能反映人的气度、贪婪,还能反映人的坚韧,民族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下列名句。(8分)

(1)江流宛转绕芳甸,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

(3)_______________,失向来之烟霞。  (4)______________,觉今是而昨非。

(5)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6)潦水尽而寒潭清,               

(7)               ,月涌大江流      (8)           ,多于在庾之粟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虞美人 寄公度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①只合尊②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 ①浮生:指人生。②尊:通“樽”,酒杯。

(1)请简析上片中“独”字的表达效果。(3分)

(2)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查看答案

用分隔号(/)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玠。(《世说新语·容止》)

 

查看答案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东粤士人郭某,暮自友人归,入山迷路,窜榛莽中。约更许,闻山头笑语,急趋之,见十余人藉地饮。望见郭,哄然曰:“坐中正欠一客,大佳,大佳!”郭既坐,见诸客半儒巾,便请指迷。一人笑曰:“君真酸腐!舍此明月不赏,何求道路?”即飞一觥来。郭饮之,芳香射鼻,一引尽。又一人持壶倾注。郭善饮,又复奔驰吻燥,一举十觞。众人大赞曰:“豪哉!真吾友也!”

郭放达喜谑,能学禽语,无不酷肖。离坐起溲,作燕子鸣。众疑曰:“半夜何得此耶?”又效杜鹃,众益疑。郭坐,但笑不言。方纷议问,郭回首为鹦鹉鸣曰:“郭秀才醉矣,送他归也!”众惊听,寂不复闻;少顷又作之。既而悟其为郭,始大笑。皆撮口从学,无一能者。一人曰:“或惜青娘子未至。”又一人曰:“中秋还集于此,先生不可不来。”郭敬诺。一人起曰:“客有绝技,我等亦献踏肩之戏,若何?”于是哗然并起。前一人挺身矗立;即有一人飞登肩上,亦矗立;累至四人,高不可登;继至者,攀肩踏臂如缘梯状。十余人顷刻都尽,望之可接霄汉。方惊顾间,挺然倒地,化为修道一线。郭骇立良久,道得归。

翼日腹大痛,溺绿色似铜青,着物能染,亦无潮气,三日乃已。往验故处,则肴骨狼藉,四围丛莽,并无道路。至中秋郭欲赴约,朋友谏止之。设斗胆再往一会青娘子,必更有异,惜乎其见之摇也!                                     《聊斋志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善饮,又复奔驰吻燥         故:本来,向来

B.芳香射鼻,一引         遂:于是,就

C.离坐起溲,作燕子鸣         窃:偷盗,盗窃

D.郭骇立良久,道得归         遵:遵循,按照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郭秀才放达喜谑的一组是       

①郭故善饮,又复奔驰吻燥,一举十觞            ②豪哉!真吾友也

③离坐起溲,窃作燕子鸣                        ④方纷议问,郭回首为鹦鹉鸣曰 

⑤方惊顾间,挺然倒地                          ⑥郭骇立良久,遵道得归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粤士人郭某,傍晚从朋友那里回来。路过一片山地的时候不小心途中迷路,走在一片榛树林与草生长很密的地方。

B在大家对奇怪的鸟叫声议论纷纷的时候,郭秀才回过头却听到鹦鹉的声音道:“郭秀才醉了,送他回去!”

C山中饮酒众人相约中秋的时候还要再次相聚,并要求郭一定要来。郭秀才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D《郭秀才》是《聊斋志异》中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优秀篇章。读后其景其情,令人难忘;其韵其味,耐人咀嚼。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惊听,寂不复闻;少顷又作之。(2分)

(2)往验故处,则肴骨狼藉,四围丛莽,并无道路。(3分)

(3)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每小题3小题,共12分)

关于重阳节的来源,向来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南朝《续齐谐记》所载的东汉汝南人桓景,经方士费长房指点登山辟邪躲过一劫的故事。不过这个说法,并不可信。《齐谐》是一部志怪书,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把它视作史实。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后来跟仙人壶公入山修道去了。而桓景,在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都寻觅不到影子,仅仅在《宋书·符瑞志》中提到东晋成帝时有个太守叫桓景。

春秋战国时期对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而这种登高祭祀活动,在人类早期是作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现的。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群居穴处,辗转山林。山林间生长着各种植物,隐栖着许多飞禽走兽,物产丰饶,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山上云雾弥漫,而人们又观察到云气能致雨,以为山岳为神龙居所,有降雨的能力。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们以为是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诚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原始先民领略了莽莽群山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因而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崇”字从“山”从“宗”,说明“崇拜”原来就是专对山岳而言的。

秦统一中国后,一直到汉朝,皇帝对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巡狩、祭祀或封禅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动也随之兴起。据史料记载,约于刘邦在中原创立汉朝之时,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就曾登临越秀山,君臣饮宴游乐。与刘邦同时代的汉闽越王无诸,也在九月九日率领臣属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茱萸,饮菊花酒,宴集游乐。这些登高活动,比桓景的所谓“登高避祸”要早二百多年。最早明确记述九月九日登高习俗的是三国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锺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是最大的阳数,“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故认为是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当时的重阳节俗:“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饮宴。”北朝杜台卿的《玉烛宝典》进而解释说:“其时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这些记载都说明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非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农历九月,夏季作物已经成熟,晚秋作物也丰收在望。黍秫收割后,各家各户满怀丰收的喜悦,品尝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饭,娱神又娱人。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成群结队到都外铺草为席,设宴饮酒,欢乐相庆,答谢山川大地赋予的恩惠,并祈求神灵继续保佑,使人们丰衣足食,得以长寿。

古人说:“重九须登高,不高无节气。”自各地开山建刹以来,重阳登高便由人类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并最终演变为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面有关“重阳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重阳登高源自原始先民的山岳山神崇拜,他们在领略群山千变万化的过程中,滋生了“万物皆有灵”的神秘自然观念,并激发了登临神山圣境的强烈愿望。

B.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因而“重阳节”被认为是一个适宜于长久、十分吉利的节日。

C.重阳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在重阳佳节登高祭祀,汉朝时南越王赵佗、汉闽越王无诸等也曾在这一天率群臣登山饮宴游乐。

D.重阳节的最初涵义并不是辟邪避灾,而是欢庆祈福。这从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和《玉烛宝典》等著作的有关记述和解说中可以得到证明。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说《齐谐》是一部连作者自己都未将其视作史实的志怪书,言外之意是《续齐谐记》中关于桓景登山辟邪一事的记载也不宜作为可信的史实来对待。

B.山林物产丰饶,能为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的原始先民提供最直接的生存资料,这是他们崇拜山岳山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C.高耸入云的山峰如同登天的梯子或撑天的柱子,能够通往神仙的居所,只要虔诚地登上它,就能超越芸芸众生。

D.史料记载的重九登高活动可以追溯到比所谓桓景登高避祸早二百多年的汉初,但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重阳登高习俗的明确记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葛洪《神仙传》说,费长房在东汉时曾做过汝南市掾,而有关东汉、三国史事的文献资料中却均无桓景其人的记载,可见费长房指点桓景登高避祸的说法并不能轻易相信。

B.秦统一至汉朝历代帝王对山川祭祀的重视和各地开山建刹的助推,使重阳登高由原生态山岳山神崇拜过渡为朝觐山神与菩萨的朝山活动。

C.重阳节的习俗兼有“娱神”“娱人”两种功能,前者在于感谢自然的恩泽,祈求神灵的保佑;后者则在于亲朋相会宴饮,共享丰收喜悦。

D.“重九须登高”,如今,重阳登高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登山娱乐体育活动,这与古人登高祈福的风俗颇有不同,说明随着时代变迁,节日的风俗也会随之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