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在家写作,五岁的女儿吵着要他陪自己完。作家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在家写作,五岁的女儿吵着要他陪自己完。作家没有时间,就将一本杂志的封底撕碎,对女儿说:“你先把这上面的世界地图拼完整,爸爸再陪你玩。”女儿很快拼好了。作家惊讶地问女儿是怎么做到的。女儿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反过来拼,只要这个人好了,世界就好了。”要求选准角度,明确利益,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

 

换种角度换种美 中国有句谚语说得好:“只见别人眉毛短,不见别人头发长。”的确,在我们看自己,看别人,甚至看世界时,往往只看其丑陋的一面,却未曾想过换种角度换种美。 换种角度看自己,你会发现自己的美。以一首《同桌的你》走红乐坛的知名音乐人高晓松,因酒后驾车被判拘役六个月。处于拘役生活的他早已没有几天前在选秀赛场上的霸气,然而他却从未堕落。相反,他换种角度思考这件事,坦然地笑了。他开始有把《大英百科全书》看完的想法,又着手翻译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正因换了种角度看自己,他发现了自己的美。 人生就是这样,我们不断地追求,使自己更加完美,就像小女孩拼那张世界地图,换种角度,便会发现背面是个再简单不过的人头像。我们有多少时候在“舍近求远”?这便是换种角度的美。 换种角度看别人,你会发现别人的美。想当年,高吟“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抗金英雄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正是由于秦桧这厮的迫害。在人们的心中,秦桧恐怕永远只能是无恶不作、遗臭万年的奸佞小人。可有多少人了解这背后的故事?当年胆小的宋高宗赵构一心主和,主战的秦桧多次劝说皇帝失败,最终决定追随皇帝的意见。无论是赐岳飞死,还是与敌人和亲结盟,看似秦桧作孽,实则是宋高宗的主意。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奸佞小人”背后还有对皇帝的忠心。正因换了种角度看别人,我们发现了别人的美。 换种角度看世界,你会发现世界的美。回想历史,世界第二次大战,全世界被纳粹分子搅乱,处处有战争,处处有军队,处处有尸体,全世界被一种恐怖的气息笼罩着!听着刺耳的枪声、爆炸声,闻着血腥、恶心的味道,看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象,人人毛骨悚然。然而就是这个充满战争的世界里,也有和谐的气息。战争固然残酷,但透过战争,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近了,人们不再那么冷漠,人们更加有责任感,更加团结,更加友爱。全世界的人们都一同向往着和平,反对战争。这也是战争中的美。正因换了种角度看世界,我们发现了世界的美。 莎士比亚说:“如果没有人欣赏,乌鸦的歌声也就和云雀一样。”在我们看待自己、别人、世界之时,要懂得欣赏,不要一味地挑毛病,“完美无缺本身就是一种缺陷”,要懂得换种角度换种美。 拐角,会有另一个世界 人生路漫漫,很多人甘于平庸,安分守己;但却也有很多人也像作家的小女儿那样,喜欢钻研,同样的问题,他们却善于从另一角度去看,结果发现了不一样情况:拐角,别有洞天,便换成了另一个世界。正如陆游所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的确如此,前进的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阻碍,总是把它看成绊脚石。当我们尝试转换角度看它的时候,或许,这呈现在我们眼中的,便是另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换角度看,失败中孕育着另个成功。慢溯历史的沟渠,那一朵朵被激起的浪花,无不诉说着因变幻视角而取得成功的故事。美国医学家弗莱明在实践中发现,在培养皿自己想要繁殖的病毒停止了繁殖,在他失魂落魄之时,他发现每一簇病毒周围都包裹着一层霉菌,于是他便换角度思考:“这种药物可以抑制并杀死病毒。”在他多次实践后,果真发现了这种霉菌的奇特功效,并命名为青霉素。正是弗莱明换角度思维,是他发现了新药物,以治好了成千上万的人们,造福人类。假如弗莱明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耿耿于怀,那他又怎能有心思去发现另一种革命性的药物?因此,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让人们冷静思考,便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看是失败的实验中却孕育着另一个成功。 大江东去浪淘沙,风流人物毛润之。善于变换思维角度的人,才有资格掌控历史,才有能力推动历史,才有气魄主宰历史。我不禁记起了毛泽东当初率领工农红军打天下时,那与众不同的先农村后城镇的谋略。正是他那神机妙算般的谋略,使得国民党政权提早崩溃,使全中国的老百姓早一天过上了好日子。倘若毛泽东没有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没有换角度看问题,而是一味地暴虎冯河,冒险盲干,恐怕中原大地早已支离破碎,干戈寥落了吧!所以,换角度看问题,就是创新思维,就是走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使全中国的百姓避免了继续生灵涂炭的灾难,灵魂得以涅磐新生。 换角度看问题,并非盲目逃避退让。美国一位知名的摄影师碍观察了多张照片后,陷入了深深地思索,最后提出了一种增强效果的新方法:所有人都闭上眼睛,等到他数三个数时再睁开,结果所有的人都炯炯有神。这位聪明的摄影师,因为懂得变换角度,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正如作家的女儿,在面对自己不了解的地图时,不颓然,不泄气,不茫然惶惶不可终日,而是冷静和理性地翻转过来,竟然发现了背面是人像,再换角度思考,任务在短时间内就这样成功地完成了。可见,多角度看问题,世界便会炯炯有神,连小孩儿能变得聪明,我们何尝不该如此呢?善于思考,变化视角,就能开创一片新天地。 人生之路漫漫,生命旅程悠悠。一个个灿烂的路径,不断地向我们昭示着多角度看问题的重要。朋友们,让我们善于换角度地思考问题吧,你会发现别有洞天,拐角处,会另有一个世界。 【修改与点评】 1.题目“拐角,会有另一个世界”,取之于材料,高度概括材料中心,立意精准独到新颖。 2.三个角度,三个事例,中外均有,围绕中心论点,充分地证明了变换思维角度看问题的重要意义。论述极为理性与理智,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不可辩驳的力量。 3.开头提出论点,结尾照应开头,再现论点。用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变换看问题的视角,就会有不同的洞天所在,坚信:善于改变视角,“拐角处,会另有一个世界。” 换角度看,世界会不同 作家很忙,没有时间陪女儿玩,就撕碎了一本带有世界地图的杂志封底,说拼完上面的拼图就陪女儿玩,女儿很快就拼好。作家惊讶的问女儿如何做到的,女儿说:地图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头像拼好了,世界也就好了。从中看出,换角度,世界真的就会大不一样。 角度决定视野,视野决定判断。牛仔大王李维斯年轻的时候来到西部创业,他苦寻发财的机会,却一直过得很艰苦。有一天,他发现这里的人们的裤子很易磨损,他就想有没有一种结实耐磨的布料,他将目光投向自己住的帐篷,经过试验,这种布料十分耐磨。李维斯换了一个小小的角度看裤子,于是他建立了一个牛仔裤的帝国,如今穿着牛仔裤的人谁又会想得到当初这种布料是用来做帐篷的呢?因此,看问题角度的选择十分重要。假如李维斯没有转换角度看问题,人云亦云,他就不能缔造牛仔帝国,也就不会因此而获得巨大的成功。 对手如墙,是碰则碎的纸老虎。在我们前行的路上,有的时候会发现,站在我们面前的对手似一堵坚硬厚实的墙壁,坚强无比,让我们灰心丧气。但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他是一碰就碎的纸老虎,没有什么可怕的。赵括是大将赵奢之子,从小跟从父亲习武,但他只知道纸上谈兵,不知变通,一味的按照兵法现成的条条框框行事,并视为法则。结果被对手识破了,最终招到兵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不知变通,只拘泥于成法,只知纸上谈“兵”,脱离实际,这种貌似强大的纸老虎,必然失败。 时代发展,变通才跟得上步伐。李维斯换了个角度看问题,因而成就了他的牛仔帝国,赵括固执,纸上谈兵不知变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是时代的青年,人生之路漫漫,前行途中不可能一路坦途,必然会有障碍荆棘,甚至会使我们通体鳞伤。这种伤害,换个角度看,也许它是我们通向成功的阶梯。因为不吃一欠,不长一智,吃亏长见识是我们当今青年人成长必须经历的挫折,必交的学费,必然的历练过程。有时,也许你感觉前面一片黑暗,没有一丝光亮,山重水复疑无路。如换角度看,也许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上帝不会给你留下一条完全封死的道路,当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你转个身,他或许会已经给你打开一扇窗。 穷则思变,变则能通,通则即顺,顺则就畅,畅则定赢。朋友,当你遇到棘手的问题的时候,当你将收获成功的时候,我们定要变换一下角度来思考问题。即使遍体鳞伤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会转换视觉,一味地单一角度思考问题,不知变通,不够灵活,而被同一块石头多次绊倒。 【修改与点评】 1.题目“换角度看,世界会不同”,作者能够确切地理解材料,准确地把握材料的中心主旨。 2.围绕中心论点,从三个角度,列举三个事例,正反对比地论述总论点:“角度决定视野,视野决定判断、对手如墙,是碰则碎的纸老虎、时代发展,变通才跟得上步伐。” 3.文章开头语言简练,运用材料,引出论点;结尾运用一则排比句,阐述了变通的重要性,照应了文章开头,深化和升华了文章的中心。 【解析】 试题分析:若女儿 的思维之局限于那繁杂的地图碎片,一个劲的拼,最后也只是筋疲力尽,眼睛看花了也拼不好。但她转换了一下思维,从背后的头像拼那当然简单多了。有时碰到令我们头疼的问题时,不要死死盯住那些主要矛盾,打开自己的思维,你总会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成功者善于思考,她们的思维因为善思而超越了常规思维,于是便有能力打开了思维的另一扇窗,也打开了成功的大门。成功与平凡没有明显的界限,也许就是因为打开思维不同的窗,于是看到了不同的世界,有了不一样的人生。跳出思维的局限性,我们才会看到不同的人生。如果有一天常规的思维让你感觉到甚是平凡,那么打开思维的另一扇窗吧!不要因为习惯而懒惰,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你的懒惰会让你失去什么。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15分)

将消逝的物语:油纸伞

李振南

①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②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③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那么宁静,那么典雅。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④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雨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温暖着打伞人的心。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的。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年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⑤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或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按照我们这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时,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的陪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⑥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物,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要诗情画意的伞。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它的重量和宽度早已压过我弱小的肩头,有时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在斜风骤雨中,油纸伞和人都晃荡在乡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和伞构成一组天然的乐器,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一份乐曲的慰藉。

⑦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的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如今,油纸伞早已被式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变化无穷,如五彩的花朵在大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已缺失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已无缘读到一首像《雨巷》那样令人心澄眼热的诗歌和《白蛇传》那样缠绵绯恻的故事。

(摘自《中国散文家》2011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5分):

A.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在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就能看到油纸伞的影子,置身于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间,赏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图。

B.江南的雨使独具慧心的匠人产生创造的灵感,油纸伞应运而生,沿袭千年而不绝。

C.追忆小时候在乡下用过的油纸伞,作者印象深刻的是雨和伞敲打出的音乐。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文中对于油纸伞是母亲陪嫁物的猜测,是虚实结合的写法,说明家里的这把伞在我的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E.文章最后把油纸伞和自动伞、折叠伞做对比,是为了说明即使现代各式各样的伞更精细更美好,而油纸伞所承载的古典情怀和诗意却是永远无法替代的。
2.文中第三段提到《雨巷》和《白蛇传》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本,探究“油纸伞物语”的丰富内涵,并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心不厌细:《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这样红

杨葵

①一部纪录片红成这样,出乎很多人意料,包括总导演陈晓卿,他反复在公开或私下场合表示,《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于他而言,只是一部正常而普通的纪录片而已,他不赞成关于该片的溢美之词。这在当下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专注本职工作。依我看,这也是《舌尖》的内在风格——实在。

②但今天来说《舌尖》为什么这样红,还是要从文化角度说。这又分虚实两面。

③虚的一面从梁启超说起。梁启超曾总结有清一代的学术思想,一言以蔽之曰考证,曰总结。如果把今天放回历史大坐标中观察,无论是学术还是创作,都还在考证、总结这一脉络的延续位置。我们这辈人的悲哀之一是创造力贫乏,也许只配来总个结、考个证。从这一点说,《舌尖》握住了时代命门,它把几千年中国人舌尖的滋味,做了一次泛泛的总结和考证。又因它选取的角度既灵且巧,态度务实低调,就在隐秘的潜意识层面合上了时代节拍,击中了每个观众。

④这是虚的层面。至于实的层面,要突出一个“细”字来讲。这与前边的虚谈仍然一脉相承——总结、考证,本来就是在细节上下功夫。

⑤来说细的。前两日与友人聊天,感叹近两年突然冒出那么多既有钱又有闲之人,在各个领域内下功夫地玩,深入地玩,大到朝圣、养生,细到香、茶、木头、瓷、陶,甚至鉤瓷鉤壶,都玩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这也是时代特色之一。

⑥曾经的中国人太细了。最近读过清代文震亨的《长物志》,看看目录就知道那时文人之清雅,到了多细的地步。单说文房用具,也就是书桌上摆的玩意儿,笔格、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觇、水中丞、水注、糊斗、蜡斗、镇纸、压尺、裁刀……还有很多;现代人呢?以我此刻书桌为例,电脑、圆珠笔、即时贴,没了。

⑦《舌尖》领人在味觉上向更细处一步步地探掘,重拾我们曾有的静心、细心、耐心。眼耳鼻舌身,色香声味触,每一项往细处探掘,都有太平洋一样广阔的境界,心不厌细,只看你能走多远。

⑧只求温饱的吃,那叫囫囵呑咽,连咀嚼都顾不上,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这只是吃的意义之一,远非全部。就如同喝茶,大茶缸牛饮仅为解渴,如果是品茶,选水选茶、凝神温杯这些都不说了,单是入口之后,舌尖、舌面、上腭、两颊……无穷细致的美妙等你体会。

⑨《舌尖》以其细,征服了平日里吞食牛饮的普通人。物质世界越浑浊不堪,人就对心灵世界的清净越渴盼,而吃之一项,由最物质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探掘,直达心灵世界的修道之旅,在满足陈晓卿反对的那种大而无当的民族骄傲心理的同时,又能够满足很多人的食色之欲,不红说不过去。

⑩返回来再啰嗦几句——在眼耳鼻舌身的层面求细固然可喜,但如果不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就是无谓之细。正如《舌尖》一片,《舌尖》只是个起点,如果只停留在舌尖,那真是连美食的门还没入。曾经听一个老茶人说苦,口腔感受到的苦不是真的苦,真苦入心。借他这话来说《舌尖》,创作者们想说的,是入心的味道。
1.下列对“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细”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作态度,有事儿说事儿,不漫无边际,是一种务实的创作风格。

B.从文化角度来说,“细”包含虚与实两面。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C.一系列的细节探掘,是直达心灵世界的修道之旅,能拓宽我们人生之路的广度和深度。

D.“心不厌细”的前提是真苦之心,物质世界的浑浊也是往细处探掘的重要条件。
2.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走红的原因有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提出的“入心的味道”包含哪些深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6分)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子•告子上》)

(1)孔子和孟子观点中的相同之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各自有着怎样的思想倾向?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投笔于地而对张飞曰:“所废之事何在!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

这位“先生”是谁?“先生”因何到“此小县”?到“此小县”后表现如何?张飞对“先生”前后态度有何变化?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咱们素日好处,再不用说。但今日你安心留我,不在这上头。我另说出两三件事来,你果然依了我,就是你真心留我了,刀搁在脖子上,我也是不出去的了。”

说这话的是谁?话中的“出去”是指什么事?“我另说出两三件事来”具体指哪些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情节叙述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孩子,我给了你一条命;不过,你把财产还给我罢了:咱们两清。这才叫公平交易。人生就是一笔交易……”。这是葛朗台对欧也妮说的原话。之后他让吓呆了的公证人克罗旭亲自去准备一份放弃财产继承权的文书。(《欧也妮·葛朗台》)

B.李玉亭告诉吴荪甫干这引狼入室勾当的有孙吉人和赵伯韬,吴荪甫因此断定什么“公债多头公司”完全是圈套。吴荪甫从电话中得知工潮已平息,杜竹斋又送来了交易市场上的好消息,他觉得自己在两条战线上都取得了胜利,就剩下李玉亭报告的“大计划大阴谋”还在威胁着他。(《子夜》)

C、爱斯梅拉达认出了克洛德。“绞刑架让我厌恶的程度还远远不如你呢。”当克洛德最后一次在绞刑架前让爱斯梅拉达选择时,虽然爱斯梅拉达非常想活下去,但面对克罗德的求爱,她作了上述回答。《巴黎圣母院》

D.在觉新的办公室,觉慧反复朗读《新青年》杂志里的“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句话不仅激起了觉民的热情,也唤起了觉新痛苦的回忆。(《家》)

E.聂赫留朵夫得到玛丝洛娃告御状减刑的好消息, 他兴奋地拿着减刑文书去接玛丝洛娃,可是典狱长断然拒绝放聂赫留朵夫进监狱,声称要释放任何人犯,必须有他顶头上司的命令。聂赫留朵夫一无所获,只得坐上马车回旅馆。 (《复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