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等关系问题,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等关系问题,是包括教育在内的我国社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老问题,对这些问题纵然已有了基本共识,但在“新课改理念中并没有引起重视,或者说认识不够清楚。“新课改理念”倡导者不承认自己反传统文化的事实,并对此做出了种种解释。但是,从其对“传统的片面理解来看,反传统文化的技术主义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针对有的专家批评他们“不讲继承,与传统一刀两断”的问题,“新课改理念”倡导者罗列了人们熟悉的我国古代思想家的一些教育主张,诸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而时习”等等,认为在“新课程”中这些古代思想家的思想“都被继承下来”。依据“新课改”专家的观点来看,“传统”只是古代,不包括近代、现代和当代;传统只是思想,不包括政策、体制、课程和方法。如此诠释“传统概念,并用此来为新课程改革不失“传统”作辩护,未免太过简单化了。

通常讲教育有“民族性”、“文化性”,但是对于民族之根、文化之源,对它们的价值,对它们制约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活动内在机制认识不够,由此也就形成了对待教育民族性、文化性的一些含糊、浅薄的态度。不是把尊重教育的民族传统和教育的文化性看成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固有的要求,不是把民族性和文化性看成教育的“基因”,就必然会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看成是可以间断的,在教育改革中就可以与传统教育一刀两断,从外搬来“材料”进行重建;如果讲“传统文化”,那也是找点祖宗的东西,做一些点缀,照顾一下民族情绪而已。

“新课改”专家把 “传统”理解为古代的东西,理解为“先贤哲人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仅限于古代,并且仅限于古代的思想,这有偷换概念之嫌,其实学术界所批评的重点不在这里。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尽管教育实际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这个基础不能丢,不能“重起炉灶,另搞一套”。因为既有的改革发展成果是经过几代人不断积累发展起来的,是立足于中国这个“天地系统’’、人文环境,不断内生自发,同时也不断吸收外域的优秀成分,经历了多次反复,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逐渐形成的。它是过去的积淀,现实的选择,有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存在的必然性,同时,也是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基础和联结。说“新课改’’的一些主张“不讲继承,与传统一刀两断”,主要不是说它没有继承古代传统的问题,而是批评它在课程改革中无视科学发展观、无视已有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基础的主张和做法。

“新课改专家认为自己是“在我们传诵祖先们真知灼见的同时,也能听到来自异域同样的‘声音”,似乎新课程改革就是“古代思想”加上“异域的‘声音”,不谈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和形成的教育教学传统。这种做法试图“抹了桌子另上菜”,用一种技术生产的方式,用外来观念,重新铸造一种全新的教育,是一种技术主义反传统思维方式。至于要不要借鉴国外,这是不成争议的。在今天的开放社会里,没有人反对借鉴国外的好经验、理论和实践模式,被“新课改”专家极力贬低的我国“传统教学不也借鉴了国外的大量成分吗?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借鉴什么、如何借鉴,在于要不要立足于国情借鉴,要不要依据、适应或结合自己的文化传统借鉴。
1.下列关于现行的“新课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行的新课改继承了古代传统思想,诸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而时习”等等。

B.新课改的专家们由于对教育的民族性和文化性认识不够,因此没有把它们看成是教育的“基因”。

C.新课改的专家们对传统教育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试图重新铸造一种全新的教育。

D.现行的新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古代思想”加上“异域的‘声音”,是一种技术主义反传统思维方式。
2.根据原文内容推断,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新课改没有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等的关系问题。

B.传统教学是经历了多次反复,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逐渐形成的。它是过去的积淀,现实的选择,它比现行的新课改理念更科学。

C.新课改的专家们也认为要继承传统,并且也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努力。

D.作者认为新课改必须立足于传统教学,并以之为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新课改很难走向成功。
3.根据文章,联系实际谈谈怎样解决“新课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4分)

 

1.C 2.B 3.①在继承传统方面,要正确全面认识传统,不能仅局限于集成古代思想,还要继承近代、现代和当代先进思想以及正确的政策、体制、课程和方法。②在与传统教学的关系上,不能一刀两断,而应以此为基础,继承和发扬。③在借鉴国外经验上,不是简单地挪用,而应立足于国情,结合自己的实际,有选择、有方法地吸收。(任答两点3分,三点得4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C项“对传统教育采取了回避的态度”的表述将概念扩大了,原文为“不谈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和形成的教育教学传统”。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B项错误在于无中生有,“它比现行的新课改理念更科学”的表述原文无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文本,先根据文本罗列指出“新课改”存在的问题,比如“‘传统’只是古代,不包括近代、现代和当代;传统只是思想,不包括政策、体制、课程和方法”“‘新课改’专家认为自己是‘在我们传诵祖先们真知灼见的同时,也能听到来自异域同样的“声音”’,似乎新课程改革就是‘古代思想’加上‘异域的“声音”’”等。再根据这些问题联系实际指出解决办法。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月明星稀,                         ,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2)               ,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芳树                 [南北朝]李爽

芳树千株发,摇荡三阳时。

气软来风易,枝繁度鸟迟。

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

欲寄边城客,路远谁能持?

【注】诗人李爽作此诗时在代州古城(今雁门关附近)任职。三阳:早阳、正阳、晚阳。均含阳光明媚、生机勃勃之意。欲寄边城客:为倒装句,即“边城客欲寄

(1)从题材来看,本诗是一首    诗;从表现形式来看,本诗是一首          (古体/近体)诗。(3分)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散乱,假物取譬,谓白马为非马也。

孔穿,孔子之也。穿与龙会。穿谓龙曰:“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白马非马之学,穿请为弟子。”

公孙龙曰:“先生之言悖矣。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者也。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无以教而乃学于龙也者,悖。

“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前矣。”孔穿无以应焉。

公孙龙曰:“先生之所以教龙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齐王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士,以齐国无士,何也?’尹文曰:‘愿闻大王之所谓士者。’齐王无以应。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君则忠,事亲则孝,交友则信,乡则顺,有此四行,可谓士乎?’齐王曰:‘善!此真吾所谓士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为臣乎?’王日:‘所愿不可得也。’

“是时齐王好勇。于是尹文曰:‘使此人于广众大庭之中,见侵侮而终不敢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曰:‘钜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尹文曰:‘唯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是人失其四行,其所以为士也然。而王一以为臣,一不以为臣,则向之所谓士者,乃非士乎?’齐王无以应。

“尹文日:‘今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有功则赏之,无功则亦赏之,而怨人之不理也,可乎?’齐王日:‘不可。’尹文曰:‘臣观下吏之理齐,齐方若此矣。’王曰:‘寡人理国,信若先生之言,人虽不理,寡人不敢怨也。意未至然与?’

“尹文曰:‘言之敢无乎?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人有畏王之令者,见侮而终不敢斗,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见侮而不斗者,辱也。”谓之辱,非之也。无非而王非之,故因除其籍,不以为臣也。不以为臣者,罚之也。此无非而王罚之也。且王辱不敢斗者,必荣敢斗者也;荣敢斗者,是而王是之,必以为臣矣。必以为臣者,赏之也。彼无功而王赏之。王之所赏,吏之所诛也;上之所,而法之所非也。赏罚是非,相与四谬,十黄帝,不能理也。’齐王无以应。

“故龙以子之言有似齐王。子知难白马之非马,不知所以难之说,以此,犹好士之名,而不知察士之类。”

                                    (选自《公孙龙子·迹府,有删减)

【注】公孙龙:战国时期人,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提出了“白马非马等论点。“白马非马即白马不是普通所说的马。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最后得出违背常理的结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穿,孔子之     裔:后代

B.交友则信,乡则顺     处:相处

C.言之敢无      说:根据

D.上之所,而法之所非也     是:肯定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疾名实散乱    凌万顷茫然

B.唯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

C.十黄帝,不能理也     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D.所愿不可得也     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B.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C.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D.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龙是先秦时能言善辩的一个名士,他提出了“白马异于马”的学术观点,而且他认为自己的学术成就主要在这个方面。

B.孔子的后人孔穿对公孙龙非常仰慕,想拜他为师,但孔穿拜师的前提条件是公孙龙必须放弃“白马异于马”这个观点。

C.文章中公孙龙借齐王与尹文的对话,取譬喻理,旨在论证孙穿熟习儒术却否认“白马异于马”的观点是荒谬的,是不符合逻辑的。

D.孙穿质疑公孙龙的“白马异于马”的观点,他认为公孙龙无非是喜好“士的名称,却不能真正辨别“士”的概念的类别。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之所以教龙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3分)

(2)钜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4分)

(3)今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3分)

 

查看答案

“青枫江上秋帆远”“机中锦字论长恨”“沧海客归珠有泪”“关城树色催寒近”分别为四首诗中的对仗句的上句,其下句依序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楼上花枝笑独眠/白帝城边古木疏/御苑砧声向晚多/草台人去骨遗香

B.御苑砧声向晚多/草台人去骨遗香/白帝城边古木疏/楼上花枝笑独眠

C.御苑砧声向晚多/白帝城边古木疏/楼上花枝笑独眠/草台人去骨遗香

D.白帝城边古木疏/楼上花枝笑独眠/草台人去骨遗香/御苑砧声向晚多

 

查看答案

对联的横批也叫横额,属于对联在运用中的组成部分,它与对联的内容理应一致,而且

要与不同的社交场合相适应。如:    ,适用于长辈寿庆,以表达庆贺之意;    ,适用于学校开办,以表达祝贺之意;    ,适用于新婚,以表达道贺之意;    ,适用于医院新建,以表示道喜之意。

上文甲、乙、丙、丁中,依序填入的最合适的选项是

A.寿比南山/杏林春暖/琴瑟和谐/杏坛春暖

B.寿比南山/桃李满园/琴瑟重调/杏坛春暖

C.齿德俱尊/桃李满园/夫唱妇随/杏林春暖

D.福如东海/春风化雨/之子于归/杏林春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