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朵花,开在深夜,幽长的一束光照见它,它视而不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朵花,开在深夜,幽长的一束光照见它,它视而不见,意韵幽幽地开着,这样的花朵有静气,馥郁芬芳。

齐白石老先生在其成名后,有人问他,如何从一个木匠华丽转身成一位巨匠?他答道: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

清朝三代皇帝老师翁同铄也曾说: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以“静气”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习作例文】 每临大事有静气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的句子,原是出自晚清风云人物翁同和的一幅对联。这幅对联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 静气是一种应急的态度。也就是说在重大事件发生时,不是紧张慌乱,自乱阵脚,而是情急智生或从容应对,所以说,静气是一种主观性极强的态度,在生活中,有许多人总是为别人的评价而生活,在被动中死要面子活受罪,而有的人则不然,依然我行我素,走自己选择的路,这样的人则最能成功,一位著名画家说:″宠辱不惊,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抒″。这就是一种处世态度所产生的人生境界了,虽然这种境界很难达到,但是,在失意和迷茫时细细品味,会豁然开朗的。 宁静才能致远,平心才能静气,静气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涵养静气的过程,就是在追求一种平衡,营造一种和谐,积蓄一种底蕴,成就一种境界。 胸怀静气——才能保持清醒头脑,深谋远虑,鉴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胸怀静气——才能真正淡泊名利,心态平衡,不为进退滋扰,宠辱泰然不惊; 胸怀静气——才能做到志存高远,心忧天下,不为成绩骄傲,不为挫折沮丧; 胸怀静气——才能把握心理健康,明白事理,可以知荣明辱,可以心无旁骛; 胸怀静气——才能勇于不计名利,追求卓越,高不孤方自赏,低不自抱自弃; 养一点静气,我们遇事时从容不迫,举重若轻;养一点静气我们无事平和超越自我。不歪不斜、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杂气自去,静气自来。 浩然处世,静气养身,在平凡的生命历程中发掘真我,为平庸的日子增添一抹亮色。 静气,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也是东方智慧之一。诸葛亮给他儿子写信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一生的体会。细细品味,"静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静气,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不是放弃,不是观望,不是无奈,不是等待,而是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是冷静观察刻苦思索的过程,是镇定自如沉着应对的意志,是从容不迫永不言败的信念。 在当今市场经济和环境中,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强烈追求物质生活的欲望给人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使一些人的心态浮躁得宛若汤煮,身上或多或少充斥着匠气、俗气、躁气,心烦意乱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着急上火者有之……归根结底就是缺少一此静气。 凡大事面前有静气者,反映出他修炼道行的深邃,大事且能以静制动,小事更是拿得起放得下,静气决不是柔弱,比如韩信胯下之辱,看客们无不哈哈大笑或为之鸣不平,而韩信却无所谓,这是多么大的气度。 “静气”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爱恶憎,在一定的环境中某种情绪总是要表露出来的,这就是人的本色。“静气”不可强求,静气源之于定力,我国的佛道儒,都特别强调修身先修心,佛之禅定,道之身定,儒之心定,都强调的是定力。“静气”需要修养,需要自己去历练和积累,“静气”不是与生俱来的,是每个人后天成长的产物,所以,有高有低。 有位哲人说得好: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养一点静气,给自己一片晴朗的天空! 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宁静方致远。 【解析】 试题分析:就本题而言,“要求”中已经明确说了“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如果脱离了材料,那么,就可能会离题。本题我们可以看做是一个多则材料作文,或者说它从三个侧面,诠释了“静气”。第一句说的是:“光照与静气”;第二句说的是“成名、巨匠与静气”;第三句说的是“临大事与静气”。静气就是心平气和、心性平和、态度冷静。“静气”这个话题,重在写面对各种喧嚣忙碌、纷繁复杂的人事,面对大事、就成、功名,保持内心宁静,平心静气,执著自己内心的追求,才能成大器。如写成外界环境宁静则偏题。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说: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以上两则材料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中,请分析它们侧重点的不同,并就第一则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篇十七》)

(二)子夏日:“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篇十-》)

【注】齐桓公与公子纠是兄弟,桓公夺得君位,杀了公子纠,管仲是公子纠的家臣,没有自杀殉主,而此后辅佐桓公。我们都将像野蛮不开化的夷狄一样。谅:像普通百姓一样遵守信用。为小节而自杀在山沟里。大德、小德:指大节、小节。闲:木栏,这里指界限、范围。

(1)这两则材料共同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2)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请就此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课上,老师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谁是英雄吗?”这时,小刚怯怯地站起来,小声地说:“我爸爸是英雄。”他一说完,大家都笑了,因为他们认为他爸爸怎么可能是英雄呢。老师也有点诧异,问小刚:“为什么呀?”“因为我妈妈说汶川地震的时候他为了救我们全村人,去了很远的地方。”

                                                            (2014年微小说《英雄》)

请依据想象写一段小刚父亲成为英雄的场面的文字,不少于140字。要求:运用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人物性格鲜明,“英雄”主题突出,符合生活逻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现代艺术展                    [俄罗斯]维克多·科克留什金

如果您不相信我,您可以自己去问问别佳。这家伙有一次竟然把那些该运到垃圾场去的垃圾运到展览会上参展去了。

当时,一个废弃的工厂里要举行一个现代艺术展,展出的都是些破椅子、旧设备什么的。别佳干脆送去一堆垃圾。这堆破烂送到垃圾场去要远多了,所以别佳就直接把它卸到展览会上了。

“你这都是些什么东西?”有个男人看到后跑过来大喊。

“那这些都是什么?”别佳指着周围其他东西问。

“都是展品啊!”那个男人说。

“那我这些也是展品!”别佳回答得理直气壮。

别佳那天披头散发,一副醉醺醺的样子,俨然一个艺术家。

“那你这些艺术品叫什么?那个男人又问。

“智者的呐喊。”别佳略加思索后答道。

“您贵姓?”那个男人一听,客气多了。

“瑟罗夫·戈兰斯基。”别佳觉得机会来了,虚张声势地说。

“欢迎您明天参加展览会的开幕式,瑟罗夫·戈兰斯基先生。”那个男人的态度更加谦恭了。

第二天,别佳来到展会时,看见自己的那堆垃圾还堆在原来的地方,旁边多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智者的呐喊”。

展厅里参观的人熙熙攘攘。人们停在别佳这堆展品前,仰起下巴,眯着眼睛,紧抿着双唇,频频点头。

别佳潇洒地站在自己的那堆破烂旁,接受着各种媒体的采访。

“在您的生活中,艺术创作占有怎样的地位?”有个记者问道。

“艺术创作是我的一切。”别佳回答得干净利落。

一家电视台的摄像机也推了过来,灯光刺眼。

“您能对我们的电视观众说点什么吗?一个记者把麦克风送到别佳的鼻子底下问。

“我想说,艺术创作不能脱离源泉,也就是人民!”别佳侃侃而谈。

有一个眉目不清的阿姨拿着录音机也挤了过来。

“请问,您对当今社会性观念的变化有何看法?”阿姨问。

“无可厚非。”别佳的回答从容镇定。

当天晚上,别佳就被邀请去参加了一个酒会。酒会上,别佳开怀畅饮,左拥右抱,出尽了风头。

别佳那张穿着破衬衫、带着黑眼圈的照片出现在各大报纸和电视台有关这次展览的新闻报道中。就在我们还在这儿老老实实地干活的时候,人家别佳都成了名人了!

两天后,别佳开着车来了。我们还在垃圾运输车上蹲着呢,这个家伙已经开上吉普了!他还声称马上就要带着那堆垃圾去柏林参加双年展了。

我们问他车是从哪儿弄来的,他说是别人赞助的。“赞助车上还有三个年轻的女孩子。这时,那三个女孩儿嬉笑着喊道:“戈兰斯基,快回来吧,我们想你啦!”

别佳的出现引起了轰动。这个家伙从前身无分文,可现在身边却是美女香车!

第二天,我们这帮人也把垃圾拉到展览会上去了。

萨沙拉去的是旧家具,有散架的五斗橱、掉漆的书柜和断腿的破沙发。萨沙给他的展品起了个名字“过去的辉煌。根卡送去的是两张残破不堪的油画,起了个名字叫“火星来信。尤拉走的是政治路线,运去的是一组废弃的暖气片、一段蜡烛和一盒火柴,取名为“冬季部长会议”。总之,这次送去的展品实在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们的展品使那些神经脆弱的艺术家们大为恐慌,可他们又有什么实力敢跟我们这些清扫垃圾的人作对呢!展览大厅都快被我们的展品撑爆了,而且还有展品正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运来。大家都很着急,谁不怕错过这次好机会呢?结果,整座城市都陷入了混乱。连市长也戴上鸭舌帽前来参观、考证了。可哪个专家能弄清楚哪些是垃圾、哪些是造型艺术、哪些是破烂、哪些是抽象组合呢?

最后,展览会只好关门大吉。展厅大门上还贴出一则告示:“此处禁止堆放垃圾,违者罚款1000卢布。”
1.请赏析文章第一自然段。(6分)
2.分析概括小说中“别佳”的形象特点。(3分)
3.小说以“现代艺术展”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分)
4.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幽默讽刺,请结合全文进行具体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等关系问题,是包括教育在内的我国社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老问题,对这些问题纵然已有了基本共识,但在“新课改理念中并没有引起重视,或者说认识不够清楚。“新课改理念”倡导者不承认自己反传统文化的事实,并对此做出了种种解释。但是,从其对“传统的片面理解来看,反传统文化的技术主义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针对有的专家批评他们“不讲继承,与传统一刀两断”的问题,“新课改理念”倡导者罗列了人们熟悉的我国古代思想家的一些教育主张,诸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而时习”等等,认为在“新课程”中这些古代思想家的思想“都被继承下来”。依据“新课改”专家的观点来看,“传统”只是古代,不包括近代、现代和当代;传统只是思想,不包括政策、体制、课程和方法。如此诠释“传统概念,并用此来为新课程改革不失“传统”作辩护,未免太过简单化了。

通常讲教育有“民族性”、“文化性”,但是对于民族之根、文化之源,对它们的价值,对它们制约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活动内在机制认识不够,由此也就形成了对待教育民族性、文化性的一些含糊、浅薄的态度。不是把尊重教育的民族传统和教育的文化性看成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固有的要求,不是把民族性和文化性看成教育的“基因”,就必然会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看成是可以间断的,在教育改革中就可以与传统教育一刀两断,从外搬来“材料”进行重建;如果讲“传统文化”,那也是找点祖宗的东西,做一些点缀,照顾一下民族情绪而已。

“新课改”专家把 “传统”理解为古代的东西,理解为“先贤哲人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仅限于古代,并且仅限于古代的思想,这有偷换概念之嫌,其实学术界所批评的重点不在这里。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尽管教育实际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这个基础不能丢,不能“重起炉灶,另搞一套”。因为既有的改革发展成果是经过几代人不断积累发展起来的,是立足于中国这个“天地系统’’、人文环境,不断内生自发,同时也不断吸收外域的优秀成分,经历了多次反复,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逐渐形成的。它是过去的积淀,现实的选择,有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存在的必然性,同时,也是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基础和联结。说“新课改’’的一些主张“不讲继承,与传统一刀两断”,主要不是说它没有继承古代传统的问题,而是批评它在课程改革中无视科学发展观、无视已有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基础的主张和做法。

“新课改专家认为自己是“在我们传诵祖先们真知灼见的同时,也能听到来自异域同样的‘声音”,似乎新课程改革就是“古代思想”加上“异域的‘声音”,不谈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和形成的教育教学传统。这种做法试图“抹了桌子另上菜”,用一种技术生产的方式,用外来观念,重新铸造一种全新的教育,是一种技术主义反传统思维方式。至于要不要借鉴国外,这是不成争议的。在今天的开放社会里,没有人反对借鉴国外的好经验、理论和实践模式,被“新课改”专家极力贬低的我国“传统教学不也借鉴了国外的大量成分吗?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借鉴什么、如何借鉴,在于要不要立足于国情借鉴,要不要依据、适应或结合自己的文化传统借鉴。
1.下列关于现行的“新课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行的新课改继承了古代传统思想,诸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而时习”等等。

B.新课改的专家们由于对教育的民族性和文化性认识不够,因此没有把它们看成是教育的“基因”。

C.新课改的专家们对传统教育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试图重新铸造一种全新的教育。

D.现行的新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古代思想”加上“异域的‘声音”,是一种技术主义反传统思维方式。
2.根据原文内容推断,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新课改没有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等的关系问题。

B.传统教学是经历了多次反复,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逐渐形成的。它是过去的积淀,现实的选择,它比现行的新课改理念更科学。

C.新课改的专家们也认为要继承传统,并且也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努力。

D.作者认为新课改必须立足于传统教学,并以之为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新课改很难走向成功。
3.根据文章,联系实际谈谈怎样解决“新课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