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16分) 弟弟的来信 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

(16分)

弟弟的来信

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两天后回来了,垂头丧气地闷在家里。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话: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一天后,弟弟又走了,是爹拿着木棒撵了二里多地撵回去的。爹一直在骂:咋不是人待的地方?只要有人住就是人待的地方!你个兔崽子,要再随便跑回来,瞧我打断你的腿!

于是我就不能瞧见弟弟的人,只能隔上一段时间天外来客式的瞧上弟弟的信了。弟弟说:“这是个兔子不屙屎的地方,没有电,没有水,如果拍鬼子进村的电影,这里最合适。”爹听完哼一声,说:“放狗屁!”

后来弟弟又来信了,说:“经常能吃到乡亲们送来的肉块,红红的,白白的,因为他们孩子认字了。那种肉很好吃。吃得很多,后来才知道是耗子肉、蛇肉,又全都呕了。”我笑着读完信,爹却一脸慎重:“那肉我吃过,味道很好。”我问哪一年吃的,爹说是三年灾荒时期。

再后来,收到一个我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个毛皮坎肩。爹摸摸,惊呼:“黄鼠狼皮的,真不容易。”弟弟附信中送来了几句话:“乡亲给的,想爹年事已高,送给爹吧!”爹妈把坎肩摸了又摸,说:“寄回去。”我取出纸笔说:“捎带着写封信吧。”爹蹲在大门口抽烟,闷闷一口,闷闷一口,闷了半宿,闷出一句:“勿挂念。”

那件黄鼠狼皮坎肩后来弟弟卖了,换来一点钱,买了些粉笔、教具之类,信中说:没有粉笔的日子,就用抹布蘸了水写,水一干,字就消失了,这倒反而提高了识字的速度,全乡比赛夺了头名!弟弟寄回一张奖状。爹看了又看,说:“贴上,哪儿显贴哪儿!”

没有粉笔使用的事儿吓了我一大跳,小心翼翼地寄信去问。弟弟回信说:“张艺谋拍的《一个都不能少》看过吧?人家小魏老师有一个学生跑去打工,她去找,不仅找回了学生,还找回一车学习工具。我呢?我的学生让他少都少不了!因为乡亲们就算累死饿死,也不会让儿女们休学!”

再后来来信,弟弟谈自己的事情就少了,提他的学生渐渐多了,全是些猫三狗四的名字,谁谁谁的名次提前了,谁谁谁考了满分,谁谁谁到乡里、市里比赛啦,等等。我高声读信,爹在一旁就直点头。我把信读完了,爹还在点头:“不孬,咱于老三的儿子,不孬……”

我把爹的夸奖给弟弟寄了去,弟弟的来信说他哭声了。

过春节的时候,弟弟没有回来。爹提了红灯笼在村头站了半宿,弟弟还是没有回来。

年还没有过完,爹终是耐不住了,闯关东似地周身挂满物品找小儿子去了。

爹是哭着回来的。爹泪汪汪地望着我:“你知道吗?你弟不回来,是舍不得那几十块车票钱,你知道吗?”爹说他瞎子似地在山里转,好容易逮着个人,上前说:兄弟,问个路。那人一回头:“啊呀---是爹!”

这以后,爹一直闷着气转悠。问问,爹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

爹让我去信把弟弟叫回来:不用教书了,跟爹在大棚里种反季节菜,挣钱!

弟弟很快回信了,说:“决定了,不回去!”弟弟还在信中说,春天到了,许多花儿都开了,学生们上山采花,不是掐断,而是连泥挖回,种在教室外,有许多蜂儿来采,很美丽……
1.弟弟的若干次来信从内容上看是有所变化的,请分条概括每条不超过15个字 :(5分)

                                       

                                       

                                      

                                       

这篇小说的线索是                       
2.小说开头弟弟说清泉乡“那不是人待的地方”,被爹一顿好骂,又被爹用木棒撵回去,后来爹去了一趟清泉乡小学,却哭着回来,说“那不是人待的地方”,并要弟弟回家种反季节菜。这前后矛盾的言行说明爹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分)

①说明爹是                             

②这样写的作用是a               b                        
3.弟弟最后“决定了,不回去!”的原因是什么? 请分条概括。(4分)

                                                       

                                                     
4.下面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如用水在黑板上写字,吃耗子肉、蛇肉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小说的内容是通过弟弟的来信传达出来的,这种正面描写的手法是这篇小说成功的原因之一。

C.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既是写实,又是弟弟内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D.小说写弟弟哭了,又写爹哭着回来。这两处哭都表达了父子亲情和相互理解。

E.小说用了不少对比,使情节波澜起伏而又前后呼应。      

 

1.①对清泉乡恶劣环境的不满与厌恶 ②对乡亲热情友好态度的感动 ③对学生成绩进步的欣喜 ④对事业的理解和对未来的信心 这篇小说的线索是“弟弟的来信”(或“弟弟思想感情的变化”) 2.①说明爹是:要求儿子极严,十分疼爱儿子 ②这样写的作用是:a 使爹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信 b 衬托清泉乡条件恶劣,进而表现弟弟热爱乡村教育的高尚品质 3.①爹的严格要求②乡亲们的关爱③农村对知识的渴求 ④“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的鼓励”(或“对事业的理解和对未来的信心”) 4.BD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答题时,应先从文中找到与弟弟的来信相关的语段内容,然后筛选出信中的关键内容,然后根据信中内容进行归来概括。读后可知,文章围绕“信”这一线索,一共写到了弟弟的七次来信,其中第一次,二、三次,四至六次及第七次,内容各有所侧重。从“信”贯穿全文始终来看,“弟弟的来信”在小说中起着线索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人物形象的鉴赏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应结合着小说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及评价性语句概括作答。从题干的提示性语句中,很容易得出父亲对儿子的严格、疼爱;写父亲自然是为了衬托儿子的形象,为了表达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答题时,要结合着具体内容从这两个角度思考作用。父亲回来后也说“那不是人呆的地方”,说明清泉乡确实条件恶劣。父亲主动要小儿子回家来,而他却坚持留在那里,更说明弟弟对乡村教育的热爱。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根据对小说整体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小说中父亲和乡亲们的形象,农村的现实状况,弟弟前后七次来信内容的变化,很容易得出弟弟“决定了,不回去”的原因。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情节的理解与赏析能力。分析时,应从故事情节、主题、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小说正面写弟弟的文字很少,弟弟思想感情的变化,都是从他的来信中侧面反映出来的,所以B项理解不正确;弟弟的哭,是得知爹的夸奖后很感动,爹哭着回来,是因为清泉乡条件确实太差,小儿子日子过得很艰难。这两次的哭,主要不是表现父子的相互理解,故D项理解不正确。所以选BD。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翻译下列句子:(9分,每句3分)

①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指南录后序》)

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③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谏太宗十思疏》)

 

查看答案

填空:(6分,每小题1分)

①、激昂大义,          ,亦曷故哉? (张浦《五人墓碑记》)

②、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张浦《五人墓碑记》)

③、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                        (张浦《五人墓碑记》)

④、有善始者实繁,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⑤、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信者效其忠。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①这首宋诗的体裁是       1分。有人评论此诗“通体小巧玲珑”,这个特点体现在哪里? 2分

②这首宋诗除了通体小巧玲珑外,写景抒情还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中任何一句诗句作简要分析。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以下属于烛之武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说服秦伯的论据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缒而出”一句点出郑国局势之严峻:秦、晋兵临城下,围困了郑国。

B.烛之武说辞的巧妙在于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使秦君易于入耳。

C.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等角度阐述了抗击晋国的主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晋君面对突变的形势,毅然决定撤军,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晋,何厌之有?(2分)

⑵、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生物发光的奥秘

说到生物世界里的发光现象,人们首先会想到萤火虫,但是除了这种昆虫外,还有许多生物也能发光,人们发现,不同的生物会发出不同绿色的光来,所有的植物在阳光照射后都会发出一种很暗淡的红光,组生物一般都会发生淡淡的蓝光或浅绿光,某些昆虫会发出黄光。仔细地划分一下,生物发光可分两类:一类是被动发光,如植物,那些微弱的红光不过是没能参与光合作用的多余的光,这种光对植物是否有着生物学上的意义目前还是个谜,但一般的看法是这种光无意义,就像涂有荧光物质的材料经强光照射后再置于黑暗中发光那样;另一类是主动发光,尽管有一些主动发光的意义目前还未全部认识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绝大多较生物的主动发光是有用途的。光是一种能量,生动发光是对能量的一种消耗。生物的生存策略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在维持生命的正常活动中最大很度地粟节省能量,因此主动发光必定是主动受光生物生存的一个重要手段

1885年,社堡伊斯在实验室里提取出萤火虫的荧光素和荧光素晦,指出萤火虫的发光是一种化学反应,后来,科学家们又得到了荧光素酶的基因。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它全看清楚了。我们知道,化学发光的物质有两种能态,即基态和激发态,前者能级任而后者能级很高。一般地说,在激发态时分子有很高并且不稳定的能量,它们很容易释放能量重新回到基诚,当能量以光子形式释放时,我们就看到了生物发光,如果我们企图使一个物体发光,我们只需要的它足够的能量使它从基态变成激发态就行了?但生物要发光则需要体内的醉来参与,溶是一种催化剂,并且是高效率的催化剂。它可以促使化学反应的发生,给发光物质提供能量,且能保证消耗的能量尽量少而发光强度尽可能高。在萤火虫体内,ATP三清腺酸苷水解产生能量提供给荧光素而发光负化反应,每分解一个ATP氧化一个荧光素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从而发出光来。目前已知,绝大多数的生物发光机制是这种模式。不适在发光的腔肠动物那里,荧光素则换成了光蛋白,如常见发光水母的绿荧光蛋白,这些绿荧光蛋白与钙或铁离子结合发生反应从而发出光来。
1.根据文意,下列对“生物发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发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的被动发光,一类是具有意义的主动发光。

B生物发光指的是生物在激发态时因能量释放而形成的一种发光现象。

C.生物发光是一种化学发光现象,它只有在两种能态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才能产生。

D.生物发光在发光的腔肠动物那里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反应来提供能量。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植物吸收的光部分未参与光合作用,因而有些植物只能发出暗淡的红光。

B.因为杜堡伊斯找到荧光素酶的基因,才使得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完全弄清楚。

C.科学家在分析物质的化学发光原理时,一般认为在激发态时分子很容易释放很高且不稳定的能量然后重新回到基态。

D.被动发光的生物拥有更多的基态,主动发光的生物拥有更多的激发态。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一个ATP和一个荧光素发生氧化反应,萤火虫体内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

B.生物之所以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因为体内拥有荧光素或光蛋白。

C.生物发光需要体内的酶来参与,生物体内的酶越多,发出的光越强。反之亦然。

D.荧火虫发光原理的揭示,为人类开发利用高效节能的新光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