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 2013年3月19日,北京市教委《关于切...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

2013年3月19日,北京市教委《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正式实施。据了解,该“减负令”从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作业量,以及严禁违规补课等八个方面作出具体要求,“减负”力度和决心之大可谓前所未有。然而,也有媒体报道称,有些家长对“减负令”心存忧虑,以给孩子“加负”的方式应对,导致课外培训班持续火爆。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 字左右。)

 

“减负”之外还得增加选择空间。教育政策应寻找一个合适机制,设置缓冲地带;从“堵”转化为“疏”,在“减负”的同时,推动学校布置有意义的“活动”作业,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生动、有趣;引导家长和学生将补习的热情转化为社会服务的动机,增加选择空间。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围绕观点进行具体阐述,注意语言简明连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35字)3分)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时人们通常要赛龙舟。

⑤过端午节时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薯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查看答案

下面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3分)

①近些年,为了治理水土流失,全国大兴植树造林。②人工造林以每年7000万亩以上的速度推进。③从遥感影像上看,一些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似乎不低,但水土流失依然严重。④其原因是由林下缺少灌木或草本植被覆盖、土壤表面裸露程度高造成的。⑤这种现象,被专家称为“林下水土流失”。

(1)有语病句子的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查看答案

为下面一则报道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 字) 3分) 

在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一名国际红十字会的成员展示了联合国即将更换的国际红十字标志。新的标志称为“红水晶”,在本次有192个成员国家参加的为期两天的会议上,“红水晶”将作为国际红十字运动的第三个标志被推广。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我国东部跟朝鲜接壤,跟日本 ________。

②传统文化对后世的影响________限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③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和整个社会 ________,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A.邻近  不只  休戚相关      B.临近  不止  休戚相关

C.邻近  不止  息息相关      D.临近  不只  息息相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许渊冲印象

余石屹

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译联“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其实,他从事文学翻译60多年,已把中国众多的经典和诗词曲赋翻译到国外,让外国人以英法韵文的形式欣赏到中国的诗词,这荣誉算是迟来的褒奖。

②据洛阳外国语学院的同学说,许渊冲是有名的大炮、喜欢与人争论,只要有不同意见,在路上遇见你,他都会从自行车上一翻而下,拉你讨论起来,在硕士生的翻译课上,先生喜欢就翻译问题让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家知道先生认真琢磨出来的译法,一般不会轻易让步,就有意提出不同的译法,只为与老师争论一下.这种上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的北大还是相当新的。偶尔也有博士生来蹭课,遇到问题忍不住发言,老师会把他们请到台上,任他们拿起粉笔在黑板上涂抹一番,把满腹经纶都倒出来。

③他做的专业也容易引起争论。上世纪80年代初,先生从洛阳外国语学院调到北大之前就翻译了不少作品,还写过不少翻译研究文章,最拿手的是中译外,但翻译这东西,就像读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所谓的标准译法,只有更好的译法。即便说更好,也是相对而论,不是绝对的。先生在业界最有名的几句话来自他的个人名片,“书梢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同行拿到名片一读,倒抽几口冷气,一般人一生能在国内出几本书也就不错了,这老先生如此霸气,自诩出了几十本,还出到国外,难免让人议论。不过如今先生已是耄耋之年,但他手中的写作和翻译一直没有停过,60本早已被远远超过。

④让人惊叹的还有后面那句话“诗译英法唯一人”。中国的唐诗宋词本来就博大精深,理解已属不易,何况还要翻译成英法两种文字。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三百首》到《宋词三百首》,均由先生翻译成绝妙的英法文,连钱钟书都佩服有加。

⑤在翻译方面,先生好像没有认输的时候,愿意跟天下最优秀的译手一比高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与国内同行争论过很多回,其中的曲直是非已成为耳熟能详的美谈。

⑥对国外的译者,人家用的是母语,译起中国文化来,肯定有自己的优势。但先生不满意国内一些学者把中译外这块地拱手让给别人。葛瑞汉是英国上世纪有名的汉学家,他译的晚唐诗被西方汉学界奉为典范,那英文可以说已脱去了盎格鲁—撒克逊松散的乡野气直追唐诗的华贵、凝练。先生却有自己的看法,认为葛氏所译的李商隐,英文优雅有余,但内容交代不足,有失于晦涩,如李商隐无题诗“昨夜星辰昨夜风”一首,因不理解诗人打破时空次序的心理描写手法,葛瑞汉的译文读起来断续无端,变幻迷离,让英文读者陡生疑虑,在先生看来,根本原因还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吃得不透。

先生在翻译上的这种率直也引来不少质疑,他一旦知道了,就必然给予回应,这种不断的杭争,让先生很早就养成了从理论上对自己的翻译实践加以总结的习惯。他发现,无论是严复、鲁迅还是傅雷等,他们提出的翻译理论都是从自己丰富的翻译实践出发的,这是中国翻译理论的特色,他也要为自己的译法寻找合理的支撑,这成为他建立中国学派译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和动力。他提出的翻译理论,如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三化(等化、浅化、深化)、三之(知之、好之、乐之)等,内涵丰富,颇具中国特色,其意义仍有待翻译界深入发掘。

⑧如今,先生已入耄耋之年,在家中工作的间歇,他也会做做西南联大时马约翰教授的体操,坚持锻炼。这是他长寿的奥秘,也保证了他在翻译上的持续产出。更令大家欣慰的是,先生还保持着每天一首诗的翻译速度,有时候是英文,有时候是法文。(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作者以“许渊冲印象”为题,目的是想给读者传达一些关于许渊冲的基本印象,可见文章所写的内容还很粗浅,远不及本人的形象厚重。

B.翻译是相对而论的,没有所谓的标准译法,只有更好的译法;就像读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如此,许渊冲的专业容易引起争论。

C.第③段中写“同行拿到名片一读,倒抽几口冷气”,侧面表现同行们为许渊冲先生的霸气折服,担心许先生自诩的言辞难免会让人议论。

D.葛瑞汉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吃得不透,译文读起来断续无端,变幻迷离,让英文读者陡生疑虑,许先生认为他作为汉学家不能名至实归。

E.文章写许渊冲的事业辉煌,又触及他的生活细节,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平凡与非凡、表层与深层相互映衬,人物性格鲜明,主题深刻。

2.第②段画线的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请根据文本,探析“诗译英法唯一人”这句话的含意。(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