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顾众,字长始,吴郡吴人。父秘,交州刺史,有文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顾众,字长始,吴郡吴人。父秘,交州刺史,有文武才干。众出后伯父,早终,事伯母以孝闻。及帝践阼,大将军王敦请为从事中郎。会诏除鄱阳太守,加广武将军。众径之鄱阳,不过敦,敦甚怪焉。及敦构逆,令众出军,众迟回不发。敦大怒,以军期召众还,诘之,声色葚厉。众不为动容,敦意渐释。时敦又怒宣城内史陆喈,众又辨明之。敦长史陆玩在坐,代众危惧,出谓众曰:“卿真所谓刚亦不吐,柔亦不茹,虽仲山甫何以加之!”苏峻反,王师败绩,众还吴,潜图义举。吴中人士同时响应。峻遣将弘徽领甲卒五百,鼓行而前。众与顾飕、张蜇要击徽,战于高莋,大破之,收其军实。

众遣飚率诸军屯无锡。庾冰至,镇御亭,恐贼从海虞道入,众自往备之。而贼率张健、马流攻无锡,飚等大败,冰亦失守,健等遂据吴城。时贼党方锐,义军沮退,人咸劝众过浙江。众日:“不然。今保固紫壁,可得全钱唐以南五县。若越他境,便为寓军,控引无所,非长计也。”临平人范明亦谓众曰:“此地险要,可以制寇,不可委也。”众乃版明为参军。明率宗党五百人,合诸军,凡四千人,复进讨健。健退于曲阿,留钱弘为吴令。军次路丘,即斩弘首。众进住吴城.遣督护朱祈等九军,与兰陵太守李闳共守废亭。健遣马流、陶阳等往攻之。闳与祈等逆击,大破之,斩首二千余级。峻平,论功,众以承檄奋义,推功于谟,谟以众唱谋,非己之力,俱表相让,论者美之。成康末,迁领军将军、扬州大中正,固让不拜。以母忧去职。穆帝即位.何充执政,复征众为领军,不起。服阕,乃就。

以年老,上疏乞骸骨,诏书不许。迁尚书仆射。永和二年卒,时年七十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事伯母以孝闻    事:侍奉

B.可以制寇,不可委也    委:委托、托付

C.军次路丘,即斩弘首    次:驻扎

D.服阕,乃就    阕:终了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践祚:指皇帝登临皇位。唐孔颖达:“践,履也;阼,主人阶也。天子祭祀升阼阶……履主阶行事,故云践阼也。”

B.母忧: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C.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致仕”意思与之恰好相反。

D.永和:东晋穆帝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顾众小时候过继给伯父,伯父早死,他侍奉伯母以孝闻名。王敦请顾众做从事中郎,恰好有诏让顾众任鄱阳太守,他未与王敦见面即赴任,王敦很抱怨他。

B.及至王敦叛乱,命令顾众出兵接应,顾众迟疑徘徊不前。王敦大怒,以行军失期召回顾众,并加以责问指斥,声色十分严厉,顾众面不改色。

C.苏竣见东方义军起兵,就派弘徽领兵抵御。顾众率众在高莋大败弘徽,获取其物资,后命顾飚屯兵无锡,庾冰镇御亭,他自己则守海虞阻截苏峻军经此进攻。

D.苏峻之乱被平定,朝廷论功封赏,顾众以为蔡谟传檄兴兵讨贼,理应居首功,蔡谟以为顾众首倡义举,并非自己之力,二人都上表互相推让,想让议论者赞美他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真所谓刚亦不吐,柔亦不茹,虽仲山甫何以加之!(5分)

(2)众乃版明为参军。明率宗党五百人,合诸军,凡四千人,复进讨健。(5分)

 

1.B 2.C 3.D 4.(1)你真是所谓的“硬的不吐,软的不吃”,即使是仲山甫又怎能超过你!(“茹”“虽”“加”各1分.句意2分) (2)于是顾众任命范明为参军,范明率五百族人加入义军,与诸军会合,共四千人,又征讨张健。(“版”“宗党”“合”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委:放弃、舍弃。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D项“想让议论者赞美他们”无中生有,应该是“成为一时美谈”。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茹”吃,“虽”即使,“加”超过。(2)“版”任命,“宗党”宗族,乡党,“合”与……会合。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中医文化的海外交流与影响

①约在公元前二千年就产生了古代的医学,有黄河流域的中国医学,它不仅是古代的东医学之源,也是世界医学的发祥地。

②中朝两国医学的交往影响很深,公元541年中国曾派医师赴朝,唐代大量的医学书籍陆续输入朝鲜,其中有《素问》《伤寒论》《千金要方》等;朝鲜医学制度也仿唐制,设置医学博士,以中国医书为教本。另一方面,朝鲜的药物和医学知识也传到我国,如朝鲜出产的五味子、昆布、芜荑等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均有记载,还有治脚气病的药方也来自朝鲜。中朝两国的医药文化交流到宋代则达到了高峰,不仅有学术、书籍方面的交往,而且中国的医生甚至有入朝被挽留,以及因精于医术而在朝登第入仕者。

③中越的医药交流更早,据《历代名医蒙求》记载,三国时中国名医董奉曾到越南,治愈了交州刺史杜燮的重症,曹州观察判官申光逊通医术,用辛辣药物治愈过越南人的脑痛症。元代针灸医生邹庚曾在越南为上皇子韟治病,被称为邹神医,官至宣徽院大使兼太医使。

④约自汉代起中国与印度就有医药之交往。唐僧义净,于公元671年去印度,居住20多年,向印度介绍过中国的本草学、针灸学、脉学等知识;隋唐之时,随佛教的传入,印度医学内容,如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也随之传入中国,如<千金要方》云:“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其中就含有印度医学的“四大”说;印度治疗眼科疾患的《龙树论》也在中国流传很广。

⑤隋唐时期,中国的炼丹术传入阿拉伯,脉学、本草也相继传入。被誉为医学之父的伊本·西拿,著有<医典》,可以说是对隋唐时的中国医学与阿拉伯医学相交流的一次总结,科学史界认为他是中阿医学、文化交流的一位关键人物。中国汉代就有麻醉法,美国的拉瓦尔著《药学四千年》书认为阿拉伯的吸入麻醉法可能是由中国传入的。

⑥15世纪以前,中国医学与欧洲医学交流很少,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作为帝国列强文化入侵的需要开始传播于中国,作为传统民族医学的中国医学与涌入的西方现代医学,两者已不属于医学学术的交流,而实际是一场交锋,结果是西方现代医学作为现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取得了绝对的优势,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而中医学则无可辩驳地处于劣势,阵地日益缩小。近百年交锋,今天的正规中医师不仅要学习西医、懂西医,而且临证医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般都要在西医明确诊断的前提下,实行中医的辩证治疗,在根本不知其病于西医属何病、何症的情况下,盲目或随便地辩证施治,现临床已极为少见。

⑦然而,近来中医有所发展,而且重新走出国门。进入80年代后,不仅世界卫生组织(WHO)已肯定中医和针灸的科学价值及其在实现“人人享受保健”目标的意义,而且越来越多的医学界、科学界人士投身于中医中药的研究与应用的热潮中。美国几十年前各州政府无一承认中医针灸师的合法地位,但近年资料显示,除个别州外,都认可了合法性。

⑧“中医热”的兴起,其原因在于疾病发生变化,代谢及免疫异常、慢性疾病增加,现代医学无能为力,而中医则往往取效;对医疗要求多样化,希望有安全可靠的方法改善体质;公害增多,西药副作用引起的疾病成为社会问题等,都成为重新评价中医的动力。中医治病方法的综合性,能治疗一些西洋医学束手无策的多种疾病使世界各国对中医有了兴趣。

(节选自.刘庚祥著《浅说中医中药》,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中医与外国的交流与影响的一项是(    )

A.唐代大量的医学书籍如《伤寒论》《千金要方》等陆续输入朝鲜,朝鲜医学制度也仿唐制,设置医学博士,以中国医书为教本。

B.三国时中国名医董奉曾到越南,治愈交州刺史杜燮的重症,元代针灸医生邹庚曾在越南为上皇子嗥治病,被称为邹神医。

C.伊本·西拿著有《医典》,可以说是对隋唐时的中国医学与阿拉伯医学相交流的一次总结,科学史界认为他是中阿医学交流的一位关键人物。

D.现代社会中,疾病发生变化,代谢及免疫异常、慢性疾病增加,公害增多,西药副作用引起的疾病成为社会问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朝鲜出产的五味子、昆布、芜荑等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均有记载,说明朝鲜的药物和医学知识曾经也传到我国,对我国有影响。

B.唐僧义净去印度,向印度介绍过中国的医学知识,另一方面,随佛教的传人,印度医学内容,也随之传人中国,如著名的《千金要方》。

C.美国的拉瓦尔著书《药学四千年》,作者认为阿拉伯的吸入麻醉法可能是由中国传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早在汉代就有了麻醉法。

D.进入80年代后,世界卫生组织(WHO)已肯定中医和针灸的科学价值,越来越多的医学界、科学界人士投身在中医药的研究与应用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流域的中国医学,只是世界古代医学中的一种,中国医学不仅是古代的东方医学之源,也是世界医学的发祥地。

B.现代临床上,已经极少见到中医的辩证治疗,因为正规中医师不仅要学习西医、懂西医,还要通过西医明确诊断。

C.几十年前,美国各州政府无一承认中医针灸师的合法地位,但近年除个别州外,都认可了合法性,说明美国也承认中医学了。

D.中医治病方法的综合性,能治疗一些西洋医学束手无策的多种疾病使世界各国对中医有了兴趣,可能也是“中医热”兴起原因之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麦家认为,人生必须配备的几副眼镜:一是望远镜,看远;二是显微镜,看细;三是放大镜,看透;四是太阳镜,看淡;五是哈哈镜,笑看人生。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5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说明:作文不到600字,20分以下给分;不到700字,30分以下给分;不到800字,40分以下给分;45分以上的作文,字数必须超过850字。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诗歌的拟人手法,选取新的事物,另写一组意思完整、句式相近的句子。(不要求与原诗各句字数相同)(6分)

眼睛很宽容                 ___________________

能装下整个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

它又很苛刻                 ___________________

容不得一粒沙尘             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完成问题。(6分)

在辛弃疾的笔下,江南是女性的,茅檐低小,稻花飘香,柔媚温婉;              ;落日当楼,断鸿悲歌,拍遍阑干是志士不尽的慷慨。               ,柔情万种,壮怀激烈,都是对这一片残山剩水深深的爱恋。

(1)将下列短语重新排序,填入空白丙处,只需填序号即可。(2分)

①他是游子②浪漫的低吟也好③他是诗人④他更是主人⑤他更是志士⑥慷慨地高歌也罢

(2)根据上下文文意和句式,在甲、乙两处补写相应的语句。(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5分)

吴良镛:筑梦人生

①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的理想。

②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③“自古太守多诗人。”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

④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

⑤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在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⑥2008年,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

⑦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行的步履。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

(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

1.吴良镛在建筑领域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4分)

2.本文第六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3.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