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重拾中华之“礼”的当代价值 彭 林 东西方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重拾中华之“礼”的当代价值

 

东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文明,两者的关键区别究竟何在?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将东西文化归结为“礼”“法”二字。钱穆赞扬此语“深得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数十年后,钱穆又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说清礼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礼是理的同义词。“礼者,理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以礼为尽人皆有的四个善端之一,无礼者谓之非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造,而是渊源有自。

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能。人有文化自觉,不可与鸟兽同群,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礼是人生第一要义。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者与“非礼”的斗争。而历史的进步,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人生礼仪”进行指导,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四方发展不平衡,各地风俗更是歧异,对政府而言,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超越于方言、风俗之上,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互议,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

如今,举国上下都在谈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汇通,愿望很好,但如果对两大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盲目从事,就是不清醒的,甚至是有害的。

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为中心,一切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按照《圣经》的说法,人有原罪,人性本恶,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灵魂。而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从周公制礼作乐起,民本主义迅速崛起,天意与民意几乎等同,人的自主意识抬头,人性本善,人的灵魂不仅要由自己来管理,而且能管好。礼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的不二法门,惟有经由礼,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当代中国,传统礼学依然有其生命力。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证明,物质与精神,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提上议事日程。近年,各地纷纷举办道德大讲堂,反映了社会对道德的呼唤。道德只有体现在人的身上,对人与社会的进步发生作用,道德才是鲜活的、有价值的,礼恰恰是把道德转换为可以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今天在社会秩序方面出现的种种乱象,包括某些国民出境旅游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根到底是行为“失范”。

礼仪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甚至远播东亚,推动了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修身、齐家密切相关,内涵极其丰富。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华礼仪也定能完成现代转型,再度辉煌。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2日05版,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我们只要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就可解决中国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B.人生第一要义就是礼,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要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能。

C.中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方风俗各异,但国家能保持统一的趋势,其深层原因是在礼的层面上彼此认同。

D.西方文化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性本恶,人的灵魂只有上帝能拯救,人类要按照天意与民意管好自己的灵魂。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A.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因此我们应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B.诸侯争霸的春秋乱世,证明了孔子关于“礼”的那一套理论在当时根本行不通。

C.因为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所以中国在总体上维持了文明的高水平。

D.独具特色的中华礼仪影响深远,对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为什么作者认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造,而是渊源有自”?(4分)

 

1.C 2.D 3.①中国人按照礼来生活的,通过礼自别于禽兽;②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③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④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4分。每点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A项,“只要…就…”条件关系绝对化错误,原文是“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B项,这一观点是中国人的看法,而并非所有人的看法。 D项,事实混乱,“按照天意与民意管好自己的灵魂”并不是西方文化的思想,而是中国文化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推断的能力。推断应有依据。A项,因果关系不成立。B项,春秋乱世有很多原因,不能证明理论的不可行。C项,是因为中国人从小到大“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所以“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再进行推断。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筛选和概括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造,而是渊源有自”这句话,然后到这句话的前后寻找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概括。题干中的这句话在第二段的结尾,故答案应在其后,第三段的开头说“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能”“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第四节说“更为重要的是,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2)                ,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王羲之《兰亭集序》)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杀人如麻。(李白《蜀道难》)

(4)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                 。(周邦彦《苏幕遮》

(5)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我们接触过许多词牌名,如“念奴娇”、“永遇乐”、“虞美人”、“醉花阴”等,请推断本词的词牌名是                。(2分)

(2)赏析首句“丝丝”一词的韵味。(3分)

(3)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愁?并简要分析“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是怎样写“愁”的。(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卫鞅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  )具,未布,恐民(  )不信己,(  )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数日不              厌:满足

B.民之,莫敢徙           怪:责怪

C.军既相                 距:通“拒”,相距对峙

D.将太子                 法:处罚

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令(  )具,未布,恐民(  )不信己,(  )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A.既                                B       

C.既    之    乃                       D之    其     以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

B.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

C.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

D.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

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年轻时就研究刑名之学,后来他从魏国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败了魏军。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惠王对他旋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4分)

(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3分)

(3)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3分)

 

查看答案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    ;中年读书,如   ;老年读书,如   ,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书的境界是不一样的。少年时读书,是从字面上理解;中年时读书,是用人生的历练去理解;老年时读书,是用全部人生去理解。客观地说,读书的境界与年龄有联系,          关键是要结合人生去读书,感同身受、融会贯通,深深体会蕴藏在文字后面的历史真实、科学道理、人性善良和审美情韵。这样的读书,乐趣更大,境界更高。

1. 下列选项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台上玩月   隙中窥月    庭中望月

B.庭中望月   台上玩月   隙中窥月

C.隙中窥月   台上玩月    庭中望月

D.隙中窥月   庭中望月   台上玩月

2.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选项是(    )

A.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

B.而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

C.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

D.而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

 

查看答案

“微文化”起源于微博客的风(   )流行,成熟于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微公益的广泛普及。“微文化”正以其“    ”的内涵和“    ”的外延,通过一些看似“    ”的行为从细微之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比如微博用户用140个字就能(   )录个人生活中的所有点滴,也能完成对某个事件的完整报道和传播,这是“大而全”的传统表达和传播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小行动也能(   )聚成大磁场,“    ”的“微文化”就是一种积聚的力量,潜移(   )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1.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靡mí              B.靡mǐ       

C.靡mǐ 记  汇 默           D.靡mí   纪  荟   墨

2.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A.微言大义  微不足道  无微不至  微而深厚

B.无微不至  微言大义  微而深厚  微不足道

C.微言大义  无微不至  微不足道  微而深厚

D.微而深厚  无微不至  微言大义  微不足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