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自选角度,写一则新闻短评,150字左右。 (6分) 2015...

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自选角度,写一则新闻短评,150字左右。 (6分)

2015年4月15日,武汉某大学斥资400万元修建“校园长城”的图片发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该项建筑确有“缩微长城”的视觉感,全长1.6公里,还设置了一些“关隘”,内设楚汉关、雄关、银杏关、雁门关、武胜关等。 该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重阳介绍,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建“校园长城”出于四个目的,一是校园车辆急剧增加,难免出现人、车抢道的现象,校园长城多为4—6米宽的架空连廊,连通了校园多数教学楼,可作为人行道,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二是长城乃中华民族历史的著名建筑,建设“校园长城”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三是供师生登高望远、运动健身;四是城台下面建造有“长龙书院”,提供给一批摄影、文学类学生社团组织作为办公场地。

(摘自2015-04-17人民网)

 

参考示例一: 校园修长城真是弘扬文化? 我看只是将传统文化符号硬性移植进来,比的是谁花钱多,谁建的体量更大,这就是一种炫耀与奢侈,而与文化相背离。 且不说长城本身也有保守、封闭、压迫等负面的文化含义,否则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岂能流传千年?即使是在古人看来,长城也绝不是什么休闲、观花、玩耍之所,要造景,恐怕也是靠虹桥、楼台之属,将学校建成伪军事要塞,岂不让人笑掉大牙?而这种文化,还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文化不是大杂烩,不是垃圾箱,更不是把鸡鸭鱼肉等“硬菜”都盛到盘子里,就算有文化,文化的魅力也在历史传承,在其内部逻辑,在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否则再怎么折腾,也依然不接地气。 示例二:为什么只要谈文化建设,很多人却不自觉地只想修楼,不想树人? 原因无外乎三点:一是修楼快,树人慢,绩效考核上不划算;二是修楼简单,树人麻烦,搞不好给自己培养掘墓人;三是树人以德,可在多元化社会中,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如何有机协调,仍在博弈中。 我们正处在转型期,优点是有活力、有激情,缺点是多摩擦、多冲突,作为学校管理者,既要出业绩,又要无差评,确实不是件容易事,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多投硬件少投软件,只选传统无视新造,可人人四平八稳,自然山寨遍地。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不是更应牢记树人的目标,而不只是搞点表面文章呢? 【解析】 试题分析:新闻短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发表的评论。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的新闻体裁。特点:1.形式短小精悍;2.内容鲜明独到;3.语言精练深刻。新闻短评的要求:1.要读懂新闻。对所提供的新闻要认真阅读,熟悉其主要事件及相。2.要评在点子上。短评的篇幅很小,要选好角度,提炼观点,一语中的,目标集中、准确,而不可大而不当,观点杂乱。关细节,把握其精神实质,这样就为点评打下了基础。3.要评得有理。好的短评应做到以理以法阐释,导向鲜明,事理清晰,鞭辟人里,以理服人,发人深省,切不可凭空漫说。4.要评得生动。短评要讲究艺术性,言简意赅,干净利落,力求新颖、鲜明、生动、形象、有文采,避免死板、陈旧。短评写作“五步法”,第一步:标题醒目,彰显主旨(标);第二步:概述材料,简明扼要(叙);第三步:提出观点,准确鲜明(评);第四步:分析论证,精到深刻(析);第五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结)。这则新闻围绕“校园修长城”进行报道,角度如下:行为本身、行为背后。答题模式:观点+理由。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窗中戏剧

(德)伊尔泽·爱辛格尔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选自《读者》2013年第23期)

1.开头第一段划线句对老人房间的灯光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分析。(4分)

2.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小说中女人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3.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7分)

4.小说题为“窗中戏剧”,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重拾中华之“礼”的当代价值

 

东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文明,两者的关键区别究竟何在?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将东西文化归结为“礼”“法”二字。钱穆赞扬此语“深得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数十年后,钱穆又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说清礼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礼是理的同义词。“礼者,理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以礼为尽人皆有的四个善端之一,无礼者谓之非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造,而是渊源有自。

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能。人有文化自觉,不可与鸟兽同群,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礼是人生第一要义。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者与“非礼”的斗争。而历史的进步,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人生礼仪”进行指导,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四方发展不平衡,各地风俗更是歧异,对政府而言,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超越于方言、风俗之上,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互议,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

如今,举国上下都在谈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汇通,愿望很好,但如果对两大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盲目从事,就是不清醒的,甚至是有害的。

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为中心,一切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按照《圣经》的说法,人有原罪,人性本恶,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灵魂。而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从周公制礼作乐起,民本主义迅速崛起,天意与民意几乎等同,人的自主意识抬头,人性本善,人的灵魂不仅要由自己来管理,而且能管好。礼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的不二法门,惟有经由礼,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当代中国,传统礼学依然有其生命力。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证明,物质与精神,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提上议事日程。近年,各地纷纷举办道德大讲堂,反映了社会对道德的呼唤。道德只有体现在人的身上,对人与社会的进步发生作用,道德才是鲜活的、有价值的,礼恰恰是把道德转换为可以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今天在社会秩序方面出现的种种乱象,包括某些国民出境旅游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根到底是行为“失范”。

礼仪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甚至远播东亚,推动了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修身、齐家密切相关,内涵极其丰富。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华礼仪也定能完成现代转型,再度辉煌。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2日05版,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我们只要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就可解决中国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B.人生第一要义就是礼,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要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能。

C.中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方风俗各异,但国家能保持统一的趋势,其深层原因是在礼的层面上彼此认同。

D.西方文化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性本恶,人的灵魂只有上帝能拯救,人类要按照天意与民意管好自己的灵魂。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A.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因此我们应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B.诸侯争霸的春秋乱世,证明了孔子关于“礼”的那一套理论在当时根本行不通。

C.因为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所以中国在总体上维持了文明的高水平。

D.独具特色的中华礼仪影响深远,对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为什么作者认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造,而是渊源有自”?(4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2)                ,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王羲之《兰亭集序》)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杀人如麻。(李白《蜀道难》)

(4)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                 。(周邦彦《苏幕遮》

(5)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我们接触过许多词牌名,如“念奴娇”、“永遇乐”、“虞美人”、“醉花阴”等,请推断本词的词牌名是                。(2分)

(2)赏析首句“丝丝”一词的韵味。(3分)

(3)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愁?并简要分析“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是怎样写“愁”的。(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卫鞅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  )具,未布,恐民(  )不信己,(  )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数日不              厌:满足

B.民之,莫敢徙           怪:责怪

C.军既相                 距:通“拒”,相距对峙

D.将太子                 法:处罚

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令(  )具,未布,恐民(  )不信己,(  )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A.既                                B       

C.既    之    乃                       D之    其     以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

B.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

C.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

D.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

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年轻时就研究刑名之学,后来他从魏国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败了魏军。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惠王对他旋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4分)

(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3分)

(3)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