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肃,字志宏,南剑沙县人。少警敏能文,美风仪,善谈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邓肃,字志宏,南剑沙县人。少警敏能文美风仪,善谈论。居父丧,哀毁逾礼。入太学所与皆天下名士。

钦宗嗣位,补承务郎,授鸿胪寺簿。金人犯阙,肃被命诣敌营,留五十日而还。张邦昌僭位,肃义不屈,奔赴南京,擢左正言。先是,朝廷赐金国帛一千万,肃在其营,密觇,均与将士之数,大约不过八万。至是为上言之,且言:“金人不足畏,但其信赏必罚,不假文字,故人各用命。朝廷则不然,有同时立功而功又相等者,或已转数官,或尚为布衣,轻重上下,只在吏手。赏既不明,谁肯自劝?欲望专立功赏一司,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陈。若功状已明而赏不行,或功同而赏有轻重先后者,并置之法。”上从之。朝臣受伪命者众,肃请分三等定罪。上以肃在围城中,知其姓名,令具奏。肃具言之,上以为然。

耿南仲得祠禄归,其子延禧为郡守,肃劾:“南仲父子同恶,沮渡河之战,遏勤王之兵,今日割三镇,明日截两河。及陛下欲进援京城,又为南仲父子所沮。误国如此,乞正典刑。”南仲尝荐肃于钦宗,肃言之不,上嘉其直,赐五品服。范讷留守东京,不战而逃。肃言:“讷出师两河,望风先遁,今语人曰:‘留守之说有四,战、守、降、走而已。战无卒,守无粮,不降则走。’且汉得人杰,乃守关中,奔军之将,岂宜与此。”讷遂罢。内侍陈良弼肩舆至横门外,买入内女童,肃连章论之。时官吏多托故而去,肃建议削其仕版,而取其禄以给禁卫,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肃在谏垣,遇事感激,不三月凡抗二十疏,言皆切至,上多采纳。

会李纲罢,肃奏曰: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副圣意惟陛下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徇国者今日罢之而责词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且两河百姓无所适从,纲措置不一月间,民兵稍集,今纲既去,两河之民将如何哉?伪楚之臣纷纷在朝,李纲先乞逐逆臣邦昌,然后叛党稍能正罪,今纲既去,叛臣将如何哉?叛臣在朝,政事矣,两河无兵,外夷骄矣,李纲于此,亦不可谓无一日之长。”执政怒,送肃吏部,罢归居家。绍兴二年,避寇福唐,以疾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与皆天下名士   游:交往           B.肃言之不      恤:怜悯

C.叛臣在朝,政事  乖:违背          D.遇事感激        感激:感谢
2.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副圣意/惟陛下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徇国者/今日罢之/而责词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

B.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副圣意/惟陛下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徇国者/今日罢之/而责词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

C.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副圣意/惟陛下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徇国者/今日罢之/而责词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

D.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副圣意/惟陛下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徇国者/今日罢之/而责词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肃是南剑沙县人,他很孝顺,在为父亲守丧期间,他悲伤过度以致损毁了身体。张邦昌建立伪政权后,他不肯同流合污,于是奔赴南京,任左正言。

B.金国入侵,邓肃奉旨前往金营,被金军扣押五十天才放回。在此期间朝廷赏赐金国丝帛一千万,邓肃在其军营偷看到分给将士的不过八万,他由此认定金国不足畏。

C.邓肃认为金国赏罚分明,不只做文字上的表彰,所以军士肯于用命。于是建议朝廷设立专门管理功赏的机构来规范赏罚制度,得到皇上许可。

D.李纲任宰相时,邓肃认为他技艺疏浅,机变不足,但罢免李纲仍然不妥,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仍然罢免了李纲。

 

1.C 2.B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乖:偏离正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做断句题的思路是: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C不是“不只做文字上的表彰”,而是“不弄虚作假”。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邓肃,字志宏,南剑沙县人。少年时,他机警聪敏善于写文章,风度仪态优美,能言善辩。在为父亲守丧期间,悲伤过度超出了常礼。进入太学,与他结交的人多为天下名士。 钦宗即位后,任承务郎,授鸿胪寺主簿。金国入侵,邓肃奉旨前往金营,被金军扣押五十天才放回。张邦昌建立伪政权后,邓肃不肯同流合污,于是奔赴南京,任左正言。这之前朝廷赏赐金国丝帛一千万,邓肃在其军营偷看到分给将士的不过八万。到这个时候就对高宗说:“金人不值得畏惧,但金军赏罚分明,不弄虚作假,所以军士都肯拼命。而朝廷却不同,有同时立功而功劳又相等的,有的已多次升官,有的却还是平民百姓。赏赐的轻重、官位的高低,只在官员手上。功赏不明,谁肯自我勉励呢?希望朝廷设立专门管理功赏的机构,使立功者能够自已陈报。如果功状明确,而奖赏不合理的,或者立的功相同而奖赏不公,有轻有重,有先有后的,都要追究有关部门的责任。”朝廷采纳了邓肃的意见。朝廷官员中有许多投降过伪政权的,邓肃请求将这些人分三等定罪处理。皇上认为邓肃在敌营中,知道那些人的姓名,就让他详细奏报。邓肃一一详细奏来,皇上认为他说得对。 耿南仲要告老还乡,他们的儿子延禧为郡守。邓肃弹劾耿南仲父子说:“南仲父子都是罪恶之人,阻碍渡河之战,遏止勤王的军队,今日割让三镇,明日割让两河。等到陛下想派兵救援京城,又被南仲父子阻止,他们这样危害国家,乞求处以典刑。”耿南仲曾向钦宗推荐过邓肃,但邓肃言辞上没有一丝怜悯,钦宗赞叹邓肃忠心耿直,特赐他五品服。范讷留守东京,不出战就逃跑。邓肃上表弹劾范讷:“范讷曾出兵两河,不战而逃。现在对人说:‘留守的说法有四种,出战、留守、投降、逃跑罢了,如果要出战却没有兵卒,要防守却没有粮草,不愿投降的话只能逃跑。’况且汉朝得到俊杰才士守住关中, 这样的不战而逃之将,怎能委以重任。”朝廷于是罢免了范讷的官职。管理宫室之事的陈良弼乘轿子到横门外,买内女童,邓肃连上奏章责问,当时朝中官吏多推脱离开,邓肃建议从记载官吏名籍的簿册中削去他们的名字,并把他们的俸禄拿来给禁卫,请求让有关部门惩治他们。邓肃身为谏官,遇事感愤激昂,不到三个月,总共上书二十多个奏章抗命,所进谏的都切中要害,皇上大多采纳。 恰逢李纲被罢免宰相职务,邓肃上奏说:“李纲品学虽正但技艺疏浅,谋划虽深广但机变不足,本来不足以与圣意相称。但陛下曾经对臣说:‘李纲是真正的以身报国者。’今日罢免他,并且责罚非常严苛。这是我有疑虑的原因。况且两河百姓本无所适从,李纲任职不足一个月,百姓和士卒渐渐招集了起来。现在李纲离开了,两河之民将怎么办呢?张邦昌的余党,很多还在朝做官,李纲先前乞求驱逐逆臣邦昌,然后才能治叛党的罪。现在李纲罢免了,对叛臣将怎么办呢?叛臣在朝廷,政事就偏离正轨了;两河没有兵力,外夷就会作乱。李纲在这里也不可说没有一点作用。” 朝廷动怒,邓肃被交吏部审查,被罢免归乡。绍兴二年,邓肃避寇于福唐,因病去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梁冀字伯卓。为人鸢肩豺目,洞精党眄,口吟舌言,能书计。少为贵戚,逸游自恣。

永和元年,拜河南尹。冀居职暴恣,多非法,父商所亲客洛阳令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商以冀,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而恐商知之,乃推疑于放之怨仇,请以放弟禹为洛阳令,使捕之,尽灭其宗亲、宾客百余人。

商薨未及葬,顺帝乃拜冀为大将军,弟侍中不疑为河南尹。及帝崩,冲帝始在襁褓,太后临朝,诏冀与太傅赵峻、太尉李固参录尚书事。冲帝又崩,冀立质帝。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冀闻,深恶之,遂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复立桓帝,而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语在《李固传》。

冀用寿①言,多斥夺诸梁在位者,外以谦让,而实崇孙氏宗亲。冒名而为侍中、卿、校尉、郡守、长吏者十余人,皆贪叨凶淫,各遣私客籍属县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徙。扶风人士孙奋居富而性吝,冀因以马乘遗之,从贷钱五千万,奋以三千万与之,冀大怒,乃告郡县,认奋母为其守臧婢,云盗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奋兄弟,死于狱中,悉没资财亿七千余万。

元嘉元年,帝以冀有援立之功,欲崇殊典,乃大会公卿,共议其礼。于是有司奏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冀犹以所奏礼薄,意不悦。专擅威柄,凶恣日积,机事大小,莫不咨决之。  

不疑好经书,善待士。冀阴疾之,因中常侍白帝,转为光禄勋。又讽众人共荐其子胤为河南尹。不疑自耻兄弟有隙,遂让位归第,与弟蒙闭门自守。冀不欲令与宾容交通,阴使人变服至门,记往来者。南郡太守马融、江夏太守田明,初除,过谒不疑,冀讽州郡以它事陷之,皆髡笞徙朔方。融自刺不,明遂死于路。

延熹元年,太史令陈授因小黄门徐璜,陈灾异日食之变,咎在大将军,冀闻之,洛阳令收考授,死于狱。帝由此发怒。收冀财货,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用减天下税祖之半。散其苑囿,以业穷民。录诛冀功者,封尚书令尹勋以下数十人。

                                                 (节选自《后汉书·梁统列传》)

【注】①寿:人名。全名为孙寿,是梁冀的妻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能书计     通“才”     B.商以     退让

C.融自刺不          D.洛阳令收考授  暗示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冀身为大将军却极为跋扈的一组是(    )(3分)

①少为贵戚,逸游自恣     ②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

③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 ④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

⑤机事大小,莫不咨决之。 ⑥冀闻之,讽洛阳令收考授,死于狱。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梁冀杀了吕放之后,又杀了吕放的弟弟洛阳令吕禹和他们家的宗亲、宾客百余人。

B.扶风人士孙奋空境富裕却很吝啬,梁冀就赠送给他四匹马,然后向他借钱五千万。

C.桓帝因为梁冀对自己有援立之功,就想用特别的礼遇来显示他的崇高地位,可梁冀还觉得礼遇不够优厚,很不高兴。

D.朝廷没收梁冀的全部财产,共获三十多亿,用来充实国家府库,因此减免了天下百姓一半的租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守德”如何不再难?

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道德两难”问题。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埋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集束炸弹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

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课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这就需要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需要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需要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而抛开自己去做道德评判。只有这些成为常态,才能走出“道德两难”的困境;只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才能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

“道德两难”的存在,也在提醒我们,当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的堤岸,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决不能让道德“亡羊”了才想起“补牢”,“积重”了才想起“难返”。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探究道德问题的演化轨迹,照亮其曲折路途,疗治其存在病症,以抓经济搞改革那样的干劲,脚踏实地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样才能创造出与时代梦想相辉映的道德成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1.下列事件中出现的“道德两难”困境没有被突破的一项是(    )(3分)

A.一方面,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有经济损失;一方面乞讨老人食不果腹,令人同情。爱心让老板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

B.一方面,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一方面,顾客自觉“天下无贼”,无人“顺手牵羊”。信任让彼此倍觉温暖。

C.一方面,倒地老人着实可怜,应当出手相帮;一方面,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扶老人”这样简单的事竟要纠结、躲避。

D.一方面,18名路人对车轮下的“小悦悦”“视而不见”;一方面,拾荒老人陈贤妹,出手相帮。朴素的情怀,简单的举动,令众人羞愧。
2.下列关于解决“道德两难”困境的措施,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法律在关键时刻应站在善良这一边,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人们做出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B.减少行善的恶果对社会心理的消极甚至负面暗示,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让人们敢于行善。

C.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道德情理淹没常理推定;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负面事件的不良影响。

D.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去做道德评判;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道德领域的“冰火两重天”是现象,“道德两难”是其本质,经济攀升、社会急剧变迁是其根源,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是当务之急。

B.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路人不救“小悦悦”便是例证。这是造成“道德两难”困境的原因。

C.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所以,只有社会才有力量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

D.“道德两难”的存在,提醒我们,在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堤岸的时代,不能当着道德问题“积重”了才想去解决,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40分)

这世界上许多美妙都是由无用之物带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给人沁人心脾之感;刺绣和手工或许无用,却带给我们美感和惊喜;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的生命包含肉体和精神,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与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静下心,细细品味无用之物带的静谧和美好。

你品味过怎样的无用之物,其间有着怎样的思考和感受?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若超出3题,则取前3题评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荀子《劝学》)

(2)是故         ,师不必贤于弟子。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          ,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檐牙高啄;        ,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5)四十三年,           ,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6分)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和庞佑父

(宋)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胜金兵,当时张孝祥在楚地任职。捷报传,他欣喜若狂,写下这首《水调歌头》。燃犀:指消灭敌人的地方。周指周瑜,谢指谢玄。谢玄曾在淝水之战中大破北方入侵的军队。
1.“风约楚云留”一句运用了         手法,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2分)
2.有人对这首词的点评是“喜中有愁,壮中含悲”,试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