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即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他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1.C 2.B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人生境界”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C项,文中“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之后用的是顿号,与“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为并列关系,而A项却把“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当作了“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状语,这是种偷换概念的做法。B项的错误点在“都要”二字上,无中生有,绝对化,扩大范围,于人情事理亦显然不通。D项错误点在“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一句,“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所以选C。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B项中“创造了条件”属无中生有的命题陷阱。依据文本,“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所以选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项的错误点是“极力排斥”的表述。依据文本,“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属无中生有的命题陷阱。C项的错误点是“‘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的表述,依据文本,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这就是关注自我。属偷换概念的命题陷阱。D项的错误点“摒弃其他三种境界”的表述。依据文本,“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属于偷换关系的命题陷阱。所以选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新的一年,新的春天,就会有新的期待……期待,立足于现实,也包含着人们的想象;在一定意义上,期待成就了人们真实丰富的生活,又在更深的层面上影响着人们对于新生活的选择。

请以“期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想当年:             ,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5)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9题。(4分)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和庞佑父

(宋)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胜金兵,当时张孝祥在楚地任职。捷报传来,他写下这首《水调歌头》。②燃犀:指消灭敌人的地方。③周指周瑜,谢指谢玄。谢玄曾在淝水之战中大破北方入侵的军队。

19有人对这首词的点评是“喜中有愁,壮中含悲”,试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17分)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思先祖父                           其,他们的

B嬴而不助五国也                     亲附

C.后秦击赵者                        再一次

D.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礼待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日削月割,趋于亡             洎牧谗诛

B.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后人哀之不鉴之

C.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             不拘

D.奉弥繁                             杳不知其所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目的在于说明先辈创业的艰难,表现出征战的艰辛和得到土地的不易。

B.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是引用战国时苏代劝阻魏王的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壑难填的要害,形象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

C.“三国”是指赂秦的韩、魏、楚三国,“刺客”指燕国的荆轲,“良将”是指赵国的李牧。

D.节选第二段综合运用假设、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15分)

我的邻居吴冠中

阎纲

①九旬高龄的吴老,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小区古园一区,塔楼南北毗邻。老人喜欢方庄,说这里有人气。旁边就是体育公园,我常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他搀扶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

②第一次见吴老,我问他:“记得吗?我们报纸曾编发过你的专版,有你一帧正在写生的大幅照片和年轻时在凡尔赛宫的一张……”吴老抢着说:“记得。”我说:“大标题很醒目——《鲁迅是我的人格老师》!你注重绘画和文学的沟通,使人更理解你的绘画,也更理解你的散文。”

③先前见过他在路边小摊上理发,后来在理发店也和他擦肩而过。这个“福云理发店”,四人座,优惠老人,只收五元。我去理发时,老板娘总会提到吴老,他是那里的老顾客。

④邻居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却不知道他的作品被拍卖过成百上千次。万贯家产吧?却“穷”得布衣素食。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当理发店的老板娘得知这个老头的画卖到十多亿人民币的时候,她惊呆了,知道老人来小店理发绝非省钱图便宜。我问过吴老:“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这都与我无关。”

⑤吴老脑勤而心静,不大愿意接待访客,大家知趣,尽量不去打扰他。一次,约好去他家说事,踏进家门后我大吃一惊。他的住房同我家的一样大小,都是一百零八平米,没有装修,依旧是洋灰地、木制的窗框窗格子,一应的原生态,书房之小,堪称斗室,哎呀,太委屈一个大画家了,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他的画作就是从这间普普通通的住房走出,进入国际画廊。

他和相濡以沫的她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的人都把他们当作退休多年的老职工。她三次患脑血栓,严重失忆。他伴着她,寸步不离,肩并肩搀扶着,平和而亲昵。我遇上他,总是聊上几句,她也总是和我的小孙儿说几句话。

⑦吴老以前常在楼下买天津煎饼,近年来,他不吃了。那个卖煎饼的安徽妇女对我说:“老头想吃,可就是咬不动了。”还说:“老头人好,没有一点架子。有一年,他送我一本挂历,说上面有他的画。”她还看见他亲自抱着字画从她身边走过,问他怎么自己抱着,他说抱得动的,没关系,马路边等车去。

⑧令人吃惊的是这么一次,吴老一大清早同夫人坐在楼下草坪边的洋灰台上,打开包儿,取出精致的印章,有好几枚,磨呀磨,老两口一起磨。卖煎饼的妇女走过去问他:“你这是做什么?”他说:“把我的名字磨掉。”“这么好的东西你磨它……”他说:“不画了,用不着了,谁也别想拿去乱盖。”

⑨多么珍贵的印章啊!为了防范赝品行世,吴冠中釜底抽薪。

一天,又邂逅他和她。她飘着白发,扶着手杖,我的孙儿大声地喊:“奶奶好!”她无言地笑。《他和她》里正好写道:“她走在公园里,不相识的孩子们都亲热地叫她奶奶,一声奶奶,呈现出一个灿烂人生。”我便说:“吴老呀,你写的散文,特别是《他和她》,空谷足音。当下散文,写暮年亲情,无出其右者。”他摇头。我又说:“开篇普普通通的五个字‘她成了婴儿’就打动人心。”他微微一笑。

(11)多次接触之后,我对吴老的文学观略有所悟,就是特别注重用文字表现感情内涵。吴老说:“我本不想学丹青,一心想学鲁迅,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固然,形象能够表现内涵,但文字表现得更生动,以文字抒难抒之情,是艺术的灵魂。愈到晚年,我愈感到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是数千年千姿百态的坎坷生命,是令子孙后代肃然起敬的民族壮景。”

(12)他丰满而瘦小,平易而固执,誉满全球却像个苦行僧。人们觉得怪异,其实,不难理解。他“一心想学鲁迅”,称鲁迅是自己的“精神的父亲”。回顾他坎坷的人生经历,读读他最满意的那幅油画《野草》,凝视鲁迅枕卧在杂花野草上瘦削却坚韧的头颅,这一切也许会变得很容易理解。
1.品味第④段中加点的“不动声色”一词,简析其妙处。(2分)

                                                                                        
2.结合全文,概述吴冠中作为一名艺术家其主要的艺术主张。(3分)

 

                                                                                        
3.文章写的是吴冠中,为什么在第③④段和第段花了不少笔墨写理发店老板娘和卖煎饼的妇女?(4分)

                                                                                        

                                                                                          
4.本文标题中“我的邻居”四个字耐人寻味,请简析其妙处。(3分)

 

                                                                                        
5.文中三处画线句子都是在写“我”遇到吴冠中搀扶他妻子一起走路的情形,分别是什么用意?(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