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周泽字稺都,北海安丘人也。少习《公羊严氏春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周泽字稺都,北海安丘人也。少习《公羊严氏春秋》,隐教授,门徒常数百人。建武末,辟大司马府,署议曹祭酒。数月,征试博士。中元元年,迁黾池令。奉公克己,矜恤孤羸,吏人归爱之。永平五年,迁右中郎将。十年,拜太常。

泽果敢直言,数有据争。后北地太守廖信坐贪秽下狱,没入财产,显宗以信臧物班诸廉吏,唯泽及光禄勋孙堪、大司农常冲特蒙赐焉。是时京师翕然,在位者咸自勉励。

堪字子稺,河南缑氏人也。明经学,有志操,清白贞正,爱士大夫,然一毫未尝取于人,以节介气勇自行。王莽末,兵革并起,宗族老弱在营保间,堪常力战陷敌,无所回避,数被创刃,宗族赖之,郡中咸服其义勇。

建武中,仕郡县。公正廉洁,奉禄不及妻子,皆以供宾客。及为长吏,所在有迹,为吏人所敬仰。喜分明去就。尝为县令,谒府,趋步迟缓,门亭长谴堪御吏,堪便解印绶去,不之官。后复仕为左冯翊,遇下促急,司隶校尉举奏免官。数月,征为侍御史,再迁尚书令。永平十一年,拜光禄勋。

堪清廉,果于从政,数有直言,多纳用。十八年,以病乞身,为侍中骑都尉,卒于官。堪行类于泽,故京师号曰“二稺”。

十二年,以泽司徒事,如真。泽性简,忽威仪,颇失宰相之望。数月,复为太常。清洁循行,尽敬宗庙。常卧疾斋宫,其妻泽老病,窥问所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遂收送诏狱谢罪。当世疑其诡激。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十八年,拜侍中骑都尉。建初中致仕,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遇下促急        坐:因为    B纳用          见:谒见

C以泽司徒事      行:兼摄(官职)       D其妻泽老病      哀:怜悯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孙堪去就分明、有节操的一组是3分

爱士大夫,然一毫未尝取于人 以节介气勇自行     奉禄不及妻子,皆以供宾客

堪便解印绶去,不之官       清洁循行,尽敬宗庙  以妻干犯斋禁,遂收送诏狱谢罪

A②④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泽年轻时很有学识,曾隐居招收门徒传授学业,后来出仕为官。他为官清正廉洁,深受官吏和老百姓的敬重。

B.周泽果敢直言,曾多次与皇帝据理争论,后来被显宗没收了财产,因而京城安定,官员们都勉励自己。

C.孙堪公正廉洁,俸禄不花在妻子儿女身上,都供应了宾客。后任长吏,所到的地方都有好的政绩,为官吏百姓所敬重。

D.孙堪曾任县令,拜谒太守,因为行动稍缓,门亭长谴责他的御吏,于是孙堪便解下印绶离去,不去官府。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中元元年,迁黾池令。奉公克己,矜恤孤羸,吏人归爱之。

⑵堪常力战陷敌,无所回避,数被创刃,宗族赖之,郡中咸服其义勇。

 

1.B 2.C 3.B 4.(1)中元元年,(周泽)晋升为黾池令。(周泽)承受公命,克制自己,哀怜父母双亡的人,体恤瘦弱(的人),官吏和老百姓都归附敬重他。 (2)孙堪曾经奋力作战攻克敌阵,(作战时)不躲避,多处负伤,宗族的人靠了他(才免于遇难),(于是)郡中人都折服于他的正义勇猛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B项,见:被。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全都表明孙堪去就分明、有节操。⑤是周泽的节操,⑥是周泽的所为。所以选C。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显宗没收的是北地太守廖信的财产,且“京城安定,官员们都勉励自己”与前半句无因果关系。所以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迁、克、矜恤、归、常、赖、咸、服。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周泽字稺都,是北海安丘人。年轻时学习《公羊严氏春秋》,隐居教育后生,传授学业,门生经常(有)几百人。建武末年,(周泽)被征召为大司马,被委任为议曹祭酒。几个月后,被征召为试博士。中元元年,(周泽)晋升为黾池令。(周泽)承受公命,克制自己,哀怜父母双亡的人,体恤瘦弱(的人),官吏和老百姓都归附敬重他。永平五年,(周泽)晋升为右中郎将。(永平)十年,(周泽)被授予太常的官职。 周泽果断敢行,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多次(与皇帝)据理争论。后来北地太守廖信因犯贪污罪被捕入狱,财产被没收,显宗拿廖信的赃物赏赐给廉洁的官吏,只有周泽和光禄勋孙堪、大司农常冲单独受到赏赐。那个时候京城安定,当官的人都勉励自己。 孙堪字子稺,是河南缑氏人。精通经学,有志向操守,操行纯洁、为人正直,爱惜士大夫,但是没有向别人索取过一丝一毫的东西,凭借气节独特、气概勇决自居。王莽末年,战争四起,(孙堪)全宗族无论老少都被卷入战事,孙堪曾经奋力作战攻克敌阵,(作战时)不躲避,多处负伤,宗族的人靠了他(才免于遇难),(于是)郡中人都折服于他的正义勇猛。 建武中,在郡县做官。(孙堪)为官公正廉洁,俸禄不花在妻子儿女身上,都供应了宾客。后担任长吏,所到的地方都有好的政绩,被官吏百姓敬重。喜好、取舍分明。曾经担任县令,拜谒太守,行动(稍)缓慢,门亭长谴责孙堪的御吏,孙堪就解下印绶离去,不去官府。后又出仕任左冯翊,因对下属严酷,(被)司隶校尉上奏免了官职。过了几个月,(孙堪)被征召为侍御史,又晋升为尚书令。永平十一年,被授予光禄勋的官职。 孙堪(为官)清正廉洁,勇于做官,经常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大多数(意见)都被采纳了。(永平)十八年,(他)因病请求退职,任侍中骑都尉,死于任上。孙堪的品行与周泽类似,所以京城(的人)称(他们)为“二稺”。 (永平)十二年,(朝廷)让周泽兼摄司徒(一职),等于实授。周泽生性(喜欢)简易,不重视庄重的容貌举止,很失宰相的声望。几个月后,又担任太常一职。为政清正廉洁、循规蹈矩,尽力敬奉宗庙。常常卧病于斋宫,他的妻子怜悯他衰老且有病,探视(他并)问(他)有什么不舒服。周泽非常生气,认为妻子触犯斋戒时的禁忌,就逮捕(她并)送到牢狱请罪。当时的人怀疑他(举止)怪异偏激、异于常情。当时的人为这件事编了一段话说:“生来不幸,做了太常的妻子,一年有三百六十天,三百五十九天都要斋戒。”永平十八年,(周泽)被授予侍中骑都尉一职。建初中辞官,死在家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即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他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新的一年,新的春天,就会有新的期待……期待,立足于现实,也包含着人们的想象;在一定意义上,期待成就了人们真实丰富的生活,又在更深的层面上影响着人们对于新生活的选择。

请以“期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想当年:             ,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5)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9题。(4分)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和庞佑父

(宋)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胜金兵,当时张孝祥在楚地任职。捷报传来,他写下这首《水调歌头》。②燃犀:指消灭敌人的地方。③周指周瑜,谢指谢玄。谢玄曾在淝水之战中大破北方入侵的军队。

19有人对这首词的点评是“喜中有愁,壮中含悲”,试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17分)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思先祖父                           其,他们的

B嬴而不助五国也                     亲附

C.后秦击赵者                        再一次

D.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礼待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日削月割,趋于亡             洎牧谗诛

B.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后人哀之不鉴之

C.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             不拘

D.奉弥繁                             杳不知其所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目的在于说明先辈创业的艰难,表现出征战的艰辛和得到土地的不易。

B.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是引用战国时苏代劝阻魏王的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壑难填的要害,形象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

C.“三国”是指赂秦的韩、魏、楚三国,“刺客”指燕国的荆轲,“良将”是指赵国的李牧。

D.节选第二段综合运用假设、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