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15分) 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15分)

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 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在我的家乡,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 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 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在孩子眼里,装在坛子里的炒米是一粒粒充满诱惑的珍珠。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 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炒米实在是很方便,其实,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 “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有删改)
1.文章写的是故乡的食物,可开头为什么要从“小时读《板桥家书》”写起?(4分)
2.划横线“炒米实在是很方便,其实,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文中的“在孩子眼里,装在坛子里的炒米是一粒粒充满诱惑的珍珠”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4.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说不完的故事。你的家乡有哪些精彩的风俗习惯或美味可口的小吃?请选择其中的一种做一个简要的介绍。(3分)

 

1.引出下文所要写的故乡的炒米,为下文具体而详细地描写故乡的炒米做铺垫。(4分) 2.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既小结炒米方便的特点,又引出另一种可以急就的叫焦屑的食品。②、内容上,指出炒米和焦屑是一种方便、可以急就的食品。(4分)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炒米比作珍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炒米的特征,同时也点出炒米对孩子充满着诱惑。(4分) 4.素净的蓝花白瓷碗中是一潭平静,白灵灵,水嫩嫩的豆腐安静的仰卧在碗中,似八月十五夜那一轮皎洁的圆月;如雪白圆润的珍珠;像古朴典雅的白玉盘,让人看得如痴如醉,豆腐上面均匀的撒着晶莹透亮的白糖粒,像璀璨的银河中几颗最亮的星,闪闪发光,这便是驻马店的一道特色:家喻户晓的甜豆腐脑。(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作用类头目解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内容上引出下文所要写的故乡的炒米,结构上为下文具体而详细地描写故乡的炒米做铺垫。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内容上,指出炒米和焦屑是一种方便、可以急就的食品。结构上,承上启下,既小结炒米方便的特点,又引出另一种可以急就的叫焦屑的食品。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将炒米比作珍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炒米的特征,同时也点出炒米对孩子充满着诱惑。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允许学生自由作答,只要答案在题目的规定范围内,能说明清楚,表达明白就行。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每小题2分,共4分)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注:陶者:陶,用粘土烧制器物;陶者,烧制陶瓦器物的人。

①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做简要分析。

②这首诗用字简练,含意深刻,请简要概括诗歌的主旨。

 

查看答案

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选三题,每小题2分,共6

①软泥上的青荇,          ;在康河的柔波里,         。(徐志摩《再别康桥》)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曹操《短歌行》)

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诗经·氓》)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查看答案

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2分,共4分)。   

①、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每小题2分,共8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和九年,在癸丑          岁:时间

B.足以视听之娱              极:穷尽

C.情随事                    迁:结束

D.不能之于怀                喻:明白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丝竹管弦之盛            取舍万殊,静躁不同

B.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仰观宇宙                犹不能不以兴怀

D.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况修短随化,终期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或取诸怀抱             B.感慨系之矣

C.列坐其次               D.亦将有感于斯文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等方面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B.第三段写了两种人:一种是喜欢“静”的人,一种是喜欢“躁”的人;这两类人在性格乃至行为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而人生观上根本就没有相通之处。

C.文章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后一部分变为抒情、议论。由赏景畅饮引发出忧与乐、生与死的感慨,由乐生悲,由生到死,这是作者的哲理思辨。

D.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的两件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做点实事之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

戏曲的现代化不能割裂与传统的关系

从传统戏曲的发展历程来看,一部戏曲史实际上就是传统戏曲如何改变和超越自己、努力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欣赏方式的变化的历史,一部改革发展和不断地新陈代谢的历史。它始终反映着时代的价值观念、审美选择和人们的表达方式。从院本到杂剧,从南戏到传奇,从谭鑫培到梅兰芳,勾勒出传统戏曲紧跟时代的轨迹,这正是它能够实现现代转型的一个根本原因。

无疑,戏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难度和复杂性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所不曾有的。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维与欣赏方式、价值观与表达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导致现代生活的内容、欣赏接受方式和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更大的矛盾。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如何实现这种跨越,传统戏曲已经作出了自己的求变的姿态。虽然梅兰芳最终放弃了时装戏,样板戏也因其过于政治意识形态化而饱受非议,现代戏又大量失去了传统戏曲本质因素而不尽人意。但是我们看到,戏曲在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跨越中已经走出了第一步。

这个进程最早应该是从五四时期的戏曲改良运动开始的。1905年,陈独秀发表了《论戏曲》,基本上代表了当时许多学者关于戏曲的主要观点,即从内容到形式对戏曲进行改造,试图让戏曲成为社会改良的工具。这本身就脱离了戏曲作为传统艺术的内涵。因此,他们用这种“工具论”的标准改良传统戏曲,结果发现戏曲与传统文化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本达不到他们所预期的改良社会的宣传效果,于是,他们转而要求戏曲背离传统,向西方话剧学习和靠拢,甚至有的学者干脆主张完全废除传统戏曲,而将西方戏剧移植过来,创造一种新的戏剧,完成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张庚先生在评价这段历史时说:“‘五四’并没有创造出自己民族的新文化,因而也没有创造出新戏剧来。”究其原因,他认为:“没有任何文化可以不接受遗产而能发荣滋长成为一种高级的结晶,戏剧也不例外。”正是从这一点上来说,割裂了传统与戏曲的关系,戏曲的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节选自《中国戏曲的现代转型与本质回归》,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中国传统戏曲之所以能获得发展,是它始终反映着时代的价值观念、审美选择和人们的表达方式。

B.当今社会中,由于人们的思维与欣赏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增加了戏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难度和复杂性。

C.梅兰芳文革时期编演的样板戏,由于不顾观众的需求,没有表现出戏曲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跨越而饱受非议。

D.张庚先生认为“五四”并没有创造出新戏剧。究其原因,是没有接受传统文化遗产的滋养,导致戏曲变革的失败。
2.传统戏曲能够实现现代转型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戏曲在发展中能够紧跟时代的轨迹

B.传统戏曲在发展中能够不断改变和超越自己

C.努力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欣赏方式的变化。

D.传统戏曲能够和现代戏曲无缝对接巧妙融合。
3.“五四”戏曲的变革“割裂了传统与戏曲的关系”具体表现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要求戏曲背离传统甚至主张直接移植西方戏剧。

B.认为只有西方戏剧才能完全拯救中国传统戏曲。

C.戏曲变革贵在形式的改变,内容是可以传承的。

D.中国传统戏曲的内容基本上是来源于传统文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