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 桑 子 晏 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6分)

 

(1)①因时光流逝而惊梦。②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③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④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⑤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⑥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每点1分,四点就可) (2)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②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③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三种手法答出两点即可。手法1分,具体分析2分,各3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 梧桐昨夜西风急”,各样色彩“淡月胧明”,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时光只解催人老”,情人离别之痛“长恨离亭”,春酒易醒之恨“泪滴春衫酒易醒”,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这里,“好梦频惊”四字为点睛之笔,承上启下,把室中人此际的感受放大成为一个特写的镜头,让人们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技巧。诗歌本身比较简单,易于理解。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以酌情根据分值决。借景抒情的手法。下片写春去秋来,触景生情,作者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自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时光只解催人老”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时光以人的情感“解”, 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运用反衬的手法,燕子成双入对,如往常一样衔泥搭窝在杏树之上,衬托词人的相思离别之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患盗论

宋·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赋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①也。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其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且律: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藏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②。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③,殆复起矣。故仲尼有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推而广之,亦曰:“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引而伸之,亦曰:“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于是令州郡:“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欲重其事。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

(选自《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

注【解析】
①升龠(yuè):都是象酒杯一样的容器。②藏武仲句:藏武仲是周代春秋时鲁国大臣。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如果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③沈命之敝:“沈命法”是汉武帝时颁布的一项法律,规定“盗贼起,不发觉”,或捕盗不力者,就将有关大小官员一律处死。结果引发因官员怕治罪而相互隐瞒,以致盗贼更多,称作“沈命之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源,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      慢:缓慢

B为盗乃甚                    逸:闲适、安逸

C彼唯恐不得齿良人                齿:排列,列入

D用兵吾人也,必也使无战乎      犹:如同,和……一样
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不赞成对盗贼采用“严刑峻法”的理由的一组是(3分)(   

①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②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

③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

④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

⑤而汉武沈命之敝,殆复起矣。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主要说明“盗”的产生是由于“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一句话,是“由上以法驱之”造成的。

B本文着重指出,如果不解决盗贼出现的这些根本问题,任何严刑峻法,残酷镇压,以至招安诱骗,都只能更加激起百姓的反抗。

C本文写作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但文中用大量的事实,生动的语言,论证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的现实。

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借此说明:做州县长官的捕获了盗贼,如果不如实公正的审理判决,就会激起更大的社会矛盾。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3分)

(2)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3分)

查看答案

仔细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5分)

满分5 manfen5.com

(1)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

(2)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写一则短评,50字以内。(3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A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B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C胡为而来哉                            D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徐孺陈蕃之榻       贾谊于长沙

B梁以此           人肌骨

C此天之           吴会于云间

D无不行而前         百忧其心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草拂之变色                  平明,汉军觉之

襟三江带五湖                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

A两个“而”相同,两个“乃”也相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乃”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乃”相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乃”也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