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花 事 潘向黎 (1)三月里,不记得是哪一天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潘向黎

(1)三月里,不记得是哪一天了,到花园一看,母亲种的贴梗海棠开了。白色的,很柔,花瓣圆圆的,很润,是江南娇小女儿态,居然冲寒而来,让人心头一热。连续两个月反反复复的病好像好了起来。

(2)三月底,樱花开了。特地去复旦南区看,原先最大的一株,不知道为什么少了很粗的一枝,不知道是台风刮断了,还是砍掉的。这一来就不成气势了,一瞬间的失望几乎变成气愤。真是不如不来,不来的话,这里的樱花在记忆中照旧浮一片云霞。

(3)可是若是不来,待到花期过了,肯定以为是人辜负了花。谁知却是花辜负人。可是那么美妙,那么短暂,比起辜负来,还是宁可被辜负吧。

(4)四月中旬。竟不知道自己住的小区里有樱花。就在后面一个自行车棚前面,有三大棵,是日本晚樱,似乎又叫八重樱的,一棵白色,两棵粉色。想必是自己也知道是迟了,于是格外盛大地开了,在花下仰了头看,一层花上面还是一层花,竟是花天。让人薄醉的明媚梦境,难怪“花天”是和“酒地”连在一起。

(5)想起上一次这样仰看樱花,是几年前在扬州的徐园,就在院子门内一侧,牡丹正开,盛大无比,色泽灼人,上面居然一棵樱花,密密盖住了天,这种搭配在别处从未见过,给 人的感觉足够奇异,简直有几分妖魅。人坐在中间的石凳上,眼睛被花光照得晕眩,只好闭上,还觉花气填满了肺腑。人生到此,还有什么愿望?大概只有一个:希望这个梦不要醒来。

(6)但是樱花还是谢了,最初几瓣飘落,就让人担心风雨。但是风雨该来的时候还是来了,于是樱花雪一阵比一阵密。一夜风雨之后,出门时倒吸一口气,台阶下,堆了一堆的粉色花瓣。

(7)本来想改后主词一个字,叹一句:砌下落樱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8)正好我白发苍苍的母亲走过樱花树,抬头说:“不要这样嘛。”我就觉得不必说了。

(9)今年天暖得疯疯癫癫,花期都乱了,还没到谷雨,牡丹都开过了。好不容易到了植物园,人家告诉我,牡丹都谢了。心想,只要还有三四朵,让我看看,也算没白来这一趟。到了一看,十停里谢了七八停,开着的那些也是萎靡。

(10)站在这样的园中,才明白什么叫大势已去。

(11)牡丹是热闹到不避杂乱的花,红的,粉的,紫的,白的,黄的,还有一种接近黑色的紫绛。花前的小牌子都写了品种名,无心看。没有花,秃秃地光知道名称做什么用?若有花时,更不需要了,它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

(12)这有点像爱情,爱着的时候不需要任何概念和定义,不爱了,多少种界定和解释都不能挽救。

(13)那么,地上的花瓣是没有结果的爱情,而那些没有花只剩名称的植株,是无爱的婚姻。

(14)春天是一年中最让人心烦的季节。伤感细密而粘稠,有时让人觉得自己脆弱到可耻。

(15)春暖花开?不,春天是花谢的季节。你不会在别的季节里,看到这么多的花凋谢。

(16)许多花争先恐后地开了,然后谢去,一场场花事是一个个陷阱,等着我们的心情陷进去,防不胜防。

(17)对人,为了躲避散时惆怅,你可以不聚,可是对花,你能怎么样?那花该开时就开了,你不能不看,不能不爱,那花该谢时就谢了,丢下你狼藉满地的心情。

(18)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谁不怜?可是怜又能怎么样呢?

(19)为了想躲过心痛,其实不要花开。但是春天一到,偏偏花开,偏偏花谢。

(20)五月六日,立夏

(21)昨天半夜,或者说今天的凌晨,起风了,然后打起了雷,怪不得昨天开始头疼。雨下下来了,头渐渐不疼了。起来出门,看到第十宿舍围墙外的地上,一片雪白的细碎落花。那几棵绣球不落则已,一落就到了这步天地。走近了看,五瓣五瓣的,依然精细着,像满地的小篆,曲曲折折的心事无人能懂。比起“立夏”这个抽象的节气,这满地的雪白小篆,更加让人彻悟,春天过去了。

(22)过去也就过去吧。一千个春天都凋零了,一万场悲喜都凋零了,多少代看花人都成了别人的追忆。
1.第(5)自然段中写观扬州徐园樱花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赏析第(21)自然段划线的一段文字。(6分)                                                                            
3.作者通过春天的花事的描述,寄寓了哪些人生感悟?结合全文,加以概述。(6分)                                                                                                                                               
4.第(3)段中,作者说“比起辜负来,还是宁可被辜负吧”,这句话应如何理解?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阐述你的理由。(6分)                                                                             

 

1.描绘了“八重樱花之盛景”,表现自己对花天美景的陶醉之情,为下文抒写樱花凋谢的伤感之情作铺垫。(4分,“内容”1分,“情感”1分,“作用”2分) 2.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绣球花凋零落地的情形,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伤感之情。通过对比手法,揭示时光必然流逝的道理,也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6分,“比喻”“拟人”各1分,“形象生动”1分,“表达伤感之情”1分,“对比”1分,“揭示道理”或“表达情感”1分) 3.(1)美丽往往是短暂的,我们不应错过。 (2)人世沧桑,世事无常,有些东西是无可挽留的。 (3)爱情和婚姻时常隔离,很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4)对于那些逝去的美好,那些无可挽留的事实,坦然待之。(答到三点即可得6分) 4.(1)宁可花辜负人,人不可辜负花;(2)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3分)不赞同:尽管鲜花是美好的,但如果我们看不到鲜花盛开的美景,就不必浪费时间和精力。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很多,而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理性地追求心目中美好的目标,而不能为了一个飘渺的希望辜负美好的时光。 赞同:因为鲜花是美妙的,开放的时间又是短暂的,所以主动赏花时必须的,即使看不到鲜花盛开的美景,也不必为此感到遗憾,主动赏花不在于是否欣赏到美景,是否被花辜负,而是为了从追求的过程中获得生活的乐趣、体现人生的价值。(3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段落的作用。针对某句话或某段话在文中的作用,结构上,明确子或段落的位置,放入全篇中,结合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然后阐述其具体作用。内容上,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从内容角度来看,第(5)自然段描绘了“八重樱花之盛景”,表现自己对花天美景的陶醉之情。从结构角度来看,下文写了樱花凋谢的场景,本段的“八重樱花之盛景”为下文的伤感做铺垫。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题干中要求“赏析”重要语句,答题时就应从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可采用语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寻找解释说明法。阅读语段中往往是先有一句较为重要的话,然后再通过举例说明或其他方式进行解释说明。要理解这句话,自然要通过这些例证性的例子或解释性的语句来寻找答案。“像满地的小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地的樱花比作小篆,形象生动地写出绣球花凋零落地的情形,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伤感之情。“曲曲折折的心事无人能懂”与雪白小篆让人领悟做对比,揭示时光必然流逝的道理,也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首先划定答题区间,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删除庞杂信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归纳。注意答案要周详、全面,忠于原文。首先根据提干要求,锁定答题区间,即全文。“比起辜负来,还是宁可被辜负吧”从中的感悟是宁可花辜负人,人不可辜负花。“下落樱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从中的感悟是:人世沧桑,世事无常。“地上的花瓣是没有结果的爱情,而那些没有花只剩名称的植株,是无爱的婚姻” 从中的感悟是: 爱情和婚姻时常隔离,很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题,开放性较大。探究性试题并不神秘,总体来说它属于常规性试题,只是要求理解的深刻一点,思考的周全一点,做好此类题目,研究文本是基础,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理有据。既要结合文本,又要联系实际,二者缺一不可。首先解释这句话:宁可花辜负人,人不可辜负花,花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本题第二问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可以是赞同,也可以是不赞同,但是无论哪种观点,都应有充分的理由。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

(2)飞湍瀑流争喧豗,                         。(《蜀道难》)

(3)夜深忽梦少年事,                         。(《琵琶行》)

(4)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滕王阁序》)

(5)                   ,黟然黑者为星星。(《秋声赋》)

(6)画栋朝飞南浦云,                。(《滕王阁诗》)

(7)                      ,只是朱颜改。(《虞美人》)

(8)文章合为时而著,              。(《与元九书》)

(9)                 ,任重而道远。(《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患盗论

宋·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赋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①也。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其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且律: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藏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②。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③,殆复起矣。故仲尼有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推而广之,亦曰:“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引而伸之,亦曰:“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于是令州郡:“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欲重其事。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

(选自《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

注【解析】
①升龠(yuè):都是象酒杯一样的容器。②藏武仲句:藏武仲是周代春秋时鲁国大臣。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如果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③沈命之敝:“沈命法”是汉武帝时颁布的一项法律,规定“盗贼起,不发觉”,或捕盗不力者,就将有关大小官员一律处死。结果引发因官员怕治罪而相互隐瞒,以致盗贼更多,称作“沈命之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源,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      慢:缓慢

B为盗乃甚                    逸:闲适、安逸

C彼唯恐不得齿良人                齿:排列,列入

D用兵吾人也,必也使无战乎      犹:如同,和……一样
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不赞成对盗贼采用“严刑峻法”的理由的一组是(3分)(   

①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②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

③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

④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

⑤而汉武沈命之敝,殆复起矣。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主要说明“盗”的产生是由于“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一句话,是“由上以法驱之”造成的。

B本文着重指出,如果不解决盗贼出现的这些根本问题,任何严刑峻法,残酷镇压,以至招安诱骗,都只能更加激起百姓的反抗。

C本文写作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但文中用大量的事实,生动的语言,论证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的现实。

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借此说明:做州县长官的捕获了盗贼,如果不如实公正的审理判决,就会激起更大的社会矛盾。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3分)

(2)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3分)

查看答案

仔细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5分)

满分5 manfen5.com

(1)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

(2)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写一则短评,50字以内。(3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A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B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C胡为而来哉                            D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