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至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1.B 2.C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张冠李戴”。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张冠李戴。B项,“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错,应是用阳历划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需要逐项加以判断。C项,“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属于无中生有。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现象,不是气温的变化。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逐项结合内容分析即可。A.绝对化。原文为“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紧密”而不是全部;C.主观臆断。虽然节气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气候特点,但说南方没有“惊蛰”是错误的(原文无据);D.因果倒置。因为二十四节气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所以才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其《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千古名句。

B.契诃夫,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片小说的巨匠。代表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他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三大短片小说之王。

C沈从文的《边城》以湘西的风土人情为背景,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借傩送的意外之死,天保的离家出走以及翠翠最终独守空船的爱情悲剧,奠定了该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组成,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从黄帝至汉武帝的史事。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专家强调,地方性公共场所戒烟规定远不能解决我国公共场所的烟害问题,国家控烟立法已经刻不容缓,劝阻青少年戒烟也显得尤为重要。

B“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公里以远的深空,这标志着“嫦娥二号”工程完美收官,为中国未来更远深空的探测奠定了科技基础。

C以世界末日高调出场的2012年12月21日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不过一些现实问题,像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终将导致地球走上漫长的衰败。

D铜川昌盛煤矿重大责任事故之所以能被隐瞒一年,是因为煤矿老板用重资买通了煤炭局的官员,并和当地主管媒体的官员相勾结的结果。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最妙的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那时的云,就有了更大的       ,有了水的加入,有了光的加入,幻化得更加     

②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      撕破表面、充分揭示     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A.发现      空前      断然     纷繁复杂

B.发挥      空灵      突然     形形色色

C.发育      空阔      悄然     各种各样

D.发生      空蒙      毅然     五花八门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山清水秀   名门旺族    雍荣华贵    白浪滔天

B.哀声叹气   今是昨非    共商国是    趋之若鹜

C.命途多舛   茕茕孑立    锱铢必较    心无旁骛

D.金壁辉煌   感恩戴德     安然无恙    钟鸣鼎食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迤(lǐ)    (zhuàn)  (nuó)送    不落言(quán)

B.(sǔn)头   (pǐ)邻     (cǔn)度    (chì)造

C.(yūn)眩   (fù)盛     (měng)懂   (yǎo)窕

D.笑(yè)    (jī)取     (hùn)沌    (líng)两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