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第题目。(7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听邻家吹笙 ...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第题目。7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一为迁客去长沙,                       凤吹笙如隔彩霞,

西望长安不见家。                       不知墙外是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重门深锁无寻处,

江城五月落梅花。                       疑有碧桃千树花。

以上两首诗描写音乐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技巧?试比较赏析它们的异同。(7分)

 

同:皆主要运用了通感手法,用视觉形象传达听觉感受。(答“比喻”计1分)(2分) 异: ①通感切入的角度不同:前篇“江城五月落梅花”是从曲名(《梅花落》)着想;后篇“彩霞”、“碧桃”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奏乐的环境。(2分) ②借声乐渲染的情致不同:前篇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描绘出与冷落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烘托了诗人悲愁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2分)后篇将奏乐的环境想象成“隔彩霞”和“碧桃千树”,从而间接烘托了笙乐的美妙(明媚、热烈与欢快)及听者被笙乐所吸的专注情态。(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小题2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仆)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为时而著,歌诗合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上。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微之,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仆不能远征古旧,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不爱也。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然百千年后,安知复无如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哉?故自八九年来,与足下小通则诗相戒,小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知吾吾,率以诗也。  

仆常语足下,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媸,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况仆与足下,为文尤患其多。己尚病,况他人乎?今且各纂诗笔,粗为卷第,待与足下相见日,各出所有,终前志焉。又不知相遇是何年,相见是何地,溘然而至,则如之何?微之知我心哉!  

【注】《与元九书》写于元和十年(815年),其时作者在江州司马任上。元九,即元稹,字微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为时而著                   合:应当,应该。

B.小则以诗相勉                   穷:失意,不得志。

C.己尚,况他人乎                 病:生病。

D.知吾吾,率以诗也               罪:怪罪,谴责文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歌诗合事而作                   止,行为迟        

B.欲稍稍进闻                   而刀刃若新发

C.以质合迂,宜人不爱也           技经肯綮未尝 

D.与足下小通则诗相戒             若稍饰楼观亭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年龄与见识的增长,对时事与治道多所关注而有所体会,白居易由此逐渐形成了自己对诗文创作的基本看法。

B.白居易为实践他的诗歌理论而创作的诗歌在当时并不为人们所喜爱,未能发挥效用,却已受打压、毁谤,他觉得真正理解和喜爱他的这些诗歌的人只有元稹。

C.白居易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了创作与社会政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肯定了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

D.白居易通过写诗来救民疾苦、针砭时弊,《长恨歌》就属于这类作品,不但白居易自己很重视这首诗,也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B.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C.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D.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5.把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译文:                                                                          

(2)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

  译文:                                                                          

(3)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

  译文:                                                                          

 

查看答案

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是对句,写诗人过去只是听说过洞庭水的美景,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岳阳楼,这里一今一昔之间表达出诗人无比喜悦之情。

B.颔联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

C.颈联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叶孤舟。

D.尾联诗人由身世之悲转向国家之忧,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查看答案

结合整首诗来看,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一首名诗,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

C.“卷不去”“拂还来”的不只是月光,更有化不开遣不散的相思之愁。

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不动声色地将典故化到春天滨江景物之中,用典笔法可谓了无痕迹。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诗句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的意思是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令人感悟。

B.三、四句是说人生的命运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表面上,这是让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辛酸与愤慨。

C.五、六句是说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再也不去歌唱《行路难》来抒发心中的感慨。

D.七、八句是说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言又止,不再多说什么。结尾两句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查看答案

结合整首诗来看,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选段是描写湘君在就等湘夫人未果的情形下依旧痴心一片地为她建造新房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于幸福生活的挚诚向往。

B.选段中详细地描写了新房、新床和新庭院的布置情况,可以说是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由此充分烘托出了湘君的一片赤诚。

C.新房之中充满了芳椒、兰桂、辛夷、薜荔等香草,这既是对新房的点缀和装饰,又寄托了湘君自觉追求高洁的品性和修养的要求。

D.屈原诗歌中的香草意象和个中所寄寓的情感被之后的万千文人继承和发扬,比如柳宗元就曾写过“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的名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