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呈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1.C 2.B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由原文第一段可知,不是人生境界“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而应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境界,主客颠倒。B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D.“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错,“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然联系。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B“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因此“求知境界”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是错误的,文中也没有相应的说法。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A“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错,文中说“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错,文中说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这就是关注自我。D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宋朝诗人陆游在他83岁的那一年,给他的一个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写了一首示子通,其中的一句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你认同“功夫在诗外”的主张吗?如果认同,你是怎样理解的?如果不认同,理由何在?请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或独到的观点。不止于“学诗”,其他许多方面都可以涉及。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按要求做题。

国家环保总局首席科学家、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涛和该中心吴玉萍博士日前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专访时说,全世界数量惊人的电子垃圾中约70%进入中国。“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倾倒场。”

吴玉萍表示,电子垃圾中含有铅、镉、锂等700多种物质,其中50%对人体有害。在回收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污染环境。在进入中国的电子洋垃圾中,相当大的比例是最“毒”的成分。

据介绍,在技术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完全有能力处理电子垃圾,不过由于监管严格,处理成本相当高昂,因此在商家“利益至上”的驱动下,他们选择了少花钱的办法——把这个烫手的山芋甩给发展中国家。

对于中国国内的“进口商”来说,不但不用花钱购买电子垃圾,而且对方还付给自己100元,经过处理后,有些器件、重金属还能再卖点钱,这就是两头赚钱。正是在这样的小额利益驱使下,加上中国国内低下的环境标准和法律执行力,让中外商人“里应外合”把洋垃圾鼓捣进了中国。

吴玉萍说,中国自己的电子废弃物高峰再有10年到15年就会出现,因为随着人口增加、消费水平增加,中国人也有能力淘汰电子产品了,届时,我们自己会形成高峰,如果国外还再倾销一部分,给环境带来压力将会更大。(2007年1月9日)

(1)分别为本则新闻拟带有“中性”“讽刺”的二条新闻标题。

①“中性”标题:_______________。

②“讽刺”标题:_______________。

(2)根据消息,归纳一下“中国”成为“垃圾大国”的原因。

原因: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小题 (12分)

   唐诗四季(节选)

吴经熊

唐朝最伟大的自然诗人当推王维。在他的笔下唐诗的春达到了中边皆甜的境界。他的自然主义是最纯粹的,不像孟浩然的自然主义还受生活失意的沾染,更不同白居易的自然主义掺了多量理知主义的淡水。他是处于蠢蠢欲动的初春和飞扬跋扈的晚春中间,他的声音是像春天最快乐的日子那么的温柔抚慰,真有所谓“猗猗季月,穆穆和春”的气象。清明的幻想和纯洁的灵魂使他轻易地吸收大自然的美。

王维的人格是难于描摹的。他既不怪僻,又不狂热;既不是一个浸淫在烦忧悲痛中的灵魂,也不是麻木不仁的道学先生;既非放荡不羁,又非墨守成规;既非野马,又非驯骡,更非无声无臭模棱两可的黯淡灵魂。

王维的灵魂是天蓝色的,他好像同一切自然之美,结不解之缘。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素有宗教涵养的人物,他的上帝不是严父而是慈母。

他的生平没有多大风波,虽然身居要职,却没有官僚习气。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但是在诗里他绝少宣传佛教,他很自然地实行他的宗教,他食甘蔬菲,时常静坐思禅。他的精神专一,能将苦热化作甘露,真得了宗教三昧。在一首诗里他说: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他三十岁的时候,便丧了偶,可是他养了两个极堪眷恋的情人。她们非但不彼此嫉妒,并且互相辅助,使他完成他的工作——这两位情人就是“诗”和“画”!他不但是位大诗人,还是古今驰名的山水画师。苏东坡曾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这幅画是多么的爽目(《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他并不想脱逃这世界,他的希望是寄托在“大自然母亲”的怀抱中。他的《竹里馆》显出同大自然孤独在一起的时候,他是多么舒适自在: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明月能窥见他,他已是心满意足了。他较孟浩然更依恋大自然,单独的时候他就弹琴自娱,像一个婴孩在母亲的膝上嬉戏那般自得。这母亲说:“看,看,我的孩子,明月在觑着你!”这孩子也就欢喜。他不像孟浩然般的感觉: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诚然,只有优越性灵的人才能真正的欣赏自然。《终南别业》是王维五十多岁时写的:

中说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可见王维不但相信佛教,并且还深受道家思想的熏陶的。我想真正的中国人的心境是近于道家的,不论他皈依什么宗教。倘若他信仰宗教,他也是一个道家化的佛教徒;倘若他信仰基督教,他是个道家化的基督徒。道家思想不是宗教,乃是接受宗教的态度。我在别处说过,中国历史上的大政治家的行动是儒家化的,而感情是道家化的。

再回到王维。他说的“中岁颇好道”,到底是什么道呢?他的道就是大自然。爱大自然是人类的天性,《杂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未离王维前,还引他的《山居秋瞑》。看上来它像一幅图画的几段景色,其实结尾的二行包含着无限的意义: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可自留。

在一个春季诗人看来,四时都是春天。
1.作者为什么说王维的灵魂是天蓝色的?(4分)

答:                                                                              

                                                                                      
2.苏东坡曾评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结合《渭川田家》一诗,赏析其“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4分)

答:                                                                              

                                                                                      
3.在吴经熊先生的《唐诗四季》里,春季包括诗人王维和李白,夏季包括杜甫和战时诗人,秋季有白居易和韩愈等辈,冬季有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他把王维归类为春季诗人,你赞成这个观点吗?若赞成,请你结合选文谈谈对“在一个春季诗人看来,四时都是春天”这句话的理解;若不赞成,请你适当引用王维的诗歌,以佐证你的观点。(4分)

答:                                                                              

 

 

查看答案

古诗默写(10分,每空1分)

(16)回眸一笑百媚生,                     。(白居易《长恨歌》)

(17)                    ,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18)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19)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20)人生得意须尽欢,                      。(李白《将进酒》)

(21)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22)此情无计可消除,            ,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23)                 ?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4)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李白《将进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第题目。7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一为迁客去长沙,                       凤吹笙如隔彩霞,

西望长安不见家。                       不知墙外是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重门深锁无寻处,

江城五月落梅花。                       疑有碧桃千树花。

以上两首诗描写音乐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技巧?试比较赏析它们的异同。(7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