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光荣的事情 (美国)马克·吐温 我有一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光荣的事情

(美国)马克·吐温

我有一次,身无分文了,但又急需三美元。我茫然不知所措,到哪里弄钱呢?

徘徊了整整一小时,想不出一点办法来。我走进爱伯特旅馆,找个地方坐下来。一只狗走来,停在我身边。我注视着这只可爱的畜牲,它快乐地摆动着尾巴,围着我团团转,用头在我身上摩挲,一再地仰起头,用棕色的眼睛看着我。这真是一只逗人喜爱的小东西,我抚摸着它那缎子般光滑的脑袋,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

过了一会儿,密尔将军穿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制服走了过来,他看见了这只狗,停了下来,眼睛里流露出喜爱的神情,不自禁地走上前,轻轻地摸着这只狗,说:“这是一只很好的狗,多逗人喜爱呀!你愿意卖吗?”

我爽快地说:“可以。”

“卖多少钱?”“三美元。”我回答。

将军大吃一惊说:“三美元?只卖三美元?这可不是一只平常的狗啊,它至少值五十美元。你大概不懂行情,我不想占你的便宜。”

我还是回答:“不错,三美元,只卖三美元。”

“好吧,既然你坚持这个价钱。”将军高兴地递给我三美元,带着狗向楼上走去。

约摸十来分钟光景,一位中年绅士走过来,东张西望。我说:“你是在找狗吗?”

他焦急的脸上露出一线希望,松了口气,连忙回答:“对,对!你看见啦?”

“一分钟前还在这里。”我说,“它跟着一位将军走了,我愿意帮你找回来。”

他连连表示愿意让我试试。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它找回来。我暗示他不要舍不得一点钱作为酬谢,他满脸笑容地说:“没问题,没问题。”一边问我要多少。

我说:“三美元。”他惊讶地说:“即使给你十美元,我也心甘情愿。”

我说:“我只要这些就够了。”我上了楼。人们一定会说我傻,多一分钱也不想要。

我打听到了将军房间。将军正在非常高兴地给狗梳理着。我说:“将军,真对不起,我要把狗带回去。”他吃了一惊:“什么?带回去!这是我的狗了,你已经卖给了我。”

“是的,”我说,“一点不错,但我必须带它回去,因为有个人在找它。”

“什么人?”“这只狗的主人,这不是我的狗。”

将军更惊奇了,不知说什么才好,半晌才说:“你的意思是你把别人的狗卖了?”

“是的,我知道这不是我的狗。”“那么你为什么要卖呢?”

我说:“是因为你要买它,我才卖给你,是你自己出价买这只狗,这你不能否认吧。我既没有要卖它的意思,也没有说要卖它,我甚至连想也没想过要卖它呢……”

将军打断我的话:“这是最稀罕的事,你是说你出卖的这只狗不属于你……”

我说道:“你自己说这只狗可以值五十美元,我只要了三美元,还有什么不公平吗?你提出多付些钱,事实上我只要了三美元,这你不否认吧。”

“我并不是非要这只狗不可,事实上是你自己没有狗。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我说:“买卖是公平的,非常合理。但因为这不是我自己的狗,因此,争论下去也是白搭。我必须把它带走,是因为有个人要它。我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选择的余地,你懂了吗?如果你处在我这个位置,假如你卖了一只不属于你的狗,假如……”

将军连连挥手:“好啦,不要说了,你把它带走,让我休息一下吧!”

我还给了他三美元,把狗带到楼下,交给了狗的主人,得到了三美元作为酬谢。

我心满意足地走出去,因为我做了一件正大光明的事。我决不会用那卖狗的三美元,因为狗不是我的。但我从狗主人那里得到的三美元,那才真正是我的,因为那是我赚来的,那位狗主人如果没有我,一定不能找到狗。我这种认识,至今不变,我永远是光荣的。正因为这样,我可以永远说这样的话:“我决不会用那种来路不明的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我抚摸着它那缎子般光滑的脑袋,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这一句话写出了小狗的可爱,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B.小说通过“我”与将军的对话描写,突出了“我”的聪明和睿智。

C.小说故事情节紧凑,悬念层出不穷,我三美元把狗卖给将军,结果又要回来送还给小狗的主人,得到三美元的酬谢。

D.小说用幽默的手段,挖苦了所谓用正当手段赚钱是光荣的,淋漓尽致地揭露了社会现象的本质。

E.本文运用动作、语言、细节和对比等艺术手法,生动凸显人物个性;人物行为也具有深厚寓意。

(2)小说主人公“我”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并简析其作用。(6分)

(3)结合全文,谈谈这篇小说以“光荣的事情”为题的好处。(6分)

(4)透过这个以小见大的故事,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的睿智,小说不但诙谐幽默,而且耐人寻味。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象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1)D项3分,A项2分,B项1分。 (2)形象:“我”是一个喜欢耍小聪明、自欺欺人的人,通过玩弄手腕不劳而获。作用:①使用第一人称叙述,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文章始终的主人公;③通过“我”的所作所为抨击丑恶的社会现象,揭示全文主旨。(每点2分)(人物形象3分,作用每点1分) (3)①设置悬念,增加故事的可读性,吸引读者;②具有讽刺作用,挖苦了所谓用正当手段赚钱是光荣的;③用幽默的手段,淋漓尽致地揭露了社会现象的本质。(每点2分) (4)在现实社会里,表面上看似正当的手段,背地里却往往隐藏着各种巧取豪夺。(2分)从文中看:“我”把不属于自己的狗三美元卖给将军,结果又要回来送还给狗的主人,得到三美元的酬谢。貌似正当手段,其实并不应该,而且还说“我决不会用那种来路不明的钱”,极具讽刺意味。(4分)现实生活中有:买空卖空、坑蒙拐骗、投机倒把、玩耍伎俩,骗人钱财,却落得信守承诺、一诺千金、助人为乐的美名;空手套白狼的人最后很有可能大红大紫、飞黄腾达。他们的所做所为,却被最广大的社会大众认为是光荣的事情!从表面上看来,他们是在正当地赚钱,但是其背地里的丑恶却不为人知。(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B项“聪明和睿智”用词不准确,本文对“我”持批判态度。C项中“悬念层出不穷”不对。E项中本文没有运用对比手法。B项关键在于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如果是正面塑造的形象,“聪明和睿智”就是正确的表述。所以选DA。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例如,用一条狗骗取三美元,利用了人们的爱狗之心。手段是低下的,其聪明实在可恶,不值得称道。却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标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塑造出一个负面形象。第二问可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从“我”对揭示主旨的角度作答;在结构上,“我”一直贯穿全文,起着线索作用;在表现手法上,“我”作为第一人称,起着真实可信、有利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答题时,首先要知道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文中把“我”骗取钱财的事情冠以“光荣”二字,反讽作用明显。此类人和事在生活中很普遍,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光荣”来自“我”的心理,可揭示人物心理。可从中心事件、人物形象、社会环境、小说主题等方面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有关小说主题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关键是审好题,抓住文本主旨。要务必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才分析(阐述);应该紧扣题中要求的“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象”来谈启示。由于思考的对象不同,产生的“启示”也就不同。因此联系生活实际,同样也是联系社会现象,寻找小说与生活中的同类现象,加以分析批判。如果重点在人物,那么我们联系的生活实际就应该是具体的人了。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强调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不理会世人的称誉或非难的两句是                  

(2)《念奴娇·赤壁怀古》“                     ”两句中诗人洒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3)刘禹锡《陋室铭》中,衬托突显陋室幽雅恬静的两句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请分析“佳节清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5分)

2.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万历五年,由礼部右侍郎改吏部。时行以文字受知张居正,蕴藉不立崖异,居正安之。

六年三月,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及居正卒,张四维、时行相继柄政,务为宽大。以次收召老成,布列庶位,朝论多称之。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十二年三月,御史张文熙尝言前阁臣专恣者四事,请帝永禁革之,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

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以科场事论及时行子用懋,贬官。给事中邹元标劾罢时行姻徐学谟,时行假他疏逐之去。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人得毋废。世以此称时行长者。

评事雒于仁进《酒色财气四箴》,帝大怒,召时行等条分析之,将重谴。时行请毋下其章,而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

十四年正月,光宗年五岁,而郑贵妃有宠,生皇三子常洵,颇萌夺嫡意。时行率同列再请建储,不听。廷臣以贵妃故,多指斥宫闱,触帝怒,被严谴。十八年,帝召皇长子、皇三子,令时行入见毓德宫。时行拜贺,请亟定大计。帝犹豫久之,下诏曰:“朕不喜激聒。若明岁廷臣不复渎扰,当以后年册立,否则俟皇长子十五岁举行。”时行因戒廷臣毋激扰。

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言:“臣方在告,初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二人皆被黜责。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诏驰驿归。四十二年,时行年八十,帝遣行人问。诏书至门而卒。诏赠太师,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申时行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           广:扩充

B.而于仁自引去                   讽:讽刺

C.有德不大计                     谙:懂得

D.帝遣行人问                     存:慰问

2.对文中画虚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B.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C.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D.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申时行因为文采受到张居正赏识,又因为为人含蓄宽容不标新立异,让张居正很放心,但申时行的为政风格却与张居正有很大的不同。

B.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后,依次召回被张居正贬黜的有经验的臣子,让他们担任各种适宜的职位,这样的做法得到了朝廷上下的称赞。

C.为了向万历皇帝施加压力,次辅许国在建议立太子的奏章中把当时休假的申时行的名字列在最前面。申时行密上奏章说明实情,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造成他最终被弹劾。

D.给事中邹元标弹劾请求罢免申时行,罪名是他和徐学谟结为儿女亲家。后来申时行还是借其他的奏章罢免驱逐了邹元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5分)

(2)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论现代教育的转型

高德胜

人有“向外看”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有“向内看”认识自我的需要。相对而言,认识世界易,把握自我难。现代科技极大地增强了现代人向外看世界的能力,同时,现代人向内看自己的能力却在萎缩,我们差不多已经变成了自己的陌生人。教育本来是帮助人认识自己的活动,但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已有上百年历史,它也在推着人远离自己。教育是否还能照亮现代人回到自身之路,取决于教育能否进行驱动力调整和型态的转变。

现代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对标准化考试的非理性推崇。标准化考试之所以流行,是因其诱人的便捷性、客观性契合了现代教育追求效率、突出客观性的要求。标准化考试因此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呼风唤雨,成了支配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测量环节,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但至多只能算是整体教育的一个“小尾巴”。但如今这条“小尾巴”成了主角,整个教育都得听它的。处在“尾巴”指挥一切的教育结构中,孩子们几乎所有的生命力都被考试分数吸引住了。所有关于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都不会出现在标准化试卷上,使得反观自身、心灵对话成了完全可以丢弃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标准化考试切断了教育与自我反省、人生意义、心灵关怀之间的联系。

现代教育要承担安顿人的心灵这一任务,必须完成自身的转型。现代教育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其问题在于偏执一端而遗弃另外一端,因此,基于心灵养育而进行的转型不是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激变,而是在两端之间的平衡。具体说来,就是教育的实利性与价值性的平衡、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平衡。教育不是不要利益,但现代教育在实利追求上走得太远了,人不单是物质存在,如果没有价值的指引,人性的光辉就会暗淡,人就会蜕化为物,心灵就会枯死,就会满身铜臭,“穷得只剩下钱了”。教育不能偏执于实利,要为价值和意义留有空间。大规模、以集体为对象是现代教育的标志性特征,但人类教育史上传承了几千年的学徒制、个别化的教育方式自然也有其价值。现代教育的转型不是要恢复学徒制,而是探索在规模化、集体化的教育中如何融合个别化的教育方式,在两者之间实现一种相对的平衡。

现代教育的整体转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基于养育心灵的需要,教育实践可以从一些具体的方面进行探索。儿童的心灵成长有“自然”的一面,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呵护儿童心灵的“自然发育”。教育,包括家庭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不干预孩子的出神与发呆,任其在想象的精神世界里遨游。关于沉思与默观的教育探索就是这方面的努力。这些尝试虽然不足以动摇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毕竟为教育展示了另一种可能。

可以着手进行的教育尝试还有很多。比如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对精神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我们还应将如何面对自身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此外,还要注意非常态意识体验的激发,人有确定性的需求,把世界和人事纳入“常规”才会有安全感,但教育在非常态意识体验方面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一些教育机构所进行的“末日体验”活动,都是有益的探索。最后,教育活动步调要放缓,现在的教育被现代社会匆忙的节奏带得太快了。

1.下列关于“现代教育”的有关认识,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教育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体化教育,在价值指引方面有所缺失,应该借鉴传统教育的学徒制,在集体化与个别化平衡方面加强探索。

B.上百年来,现代教育一直致力于帮助人认识自我,但近年来,却在实利追求上走得太远,结果造成了人心灵的枯死。

C.儿童心灵的自然发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要想转型,就应该走向心灵培育,避免对孩子进行人为干预。

D.现代教育应该以想象力培育、认识自我、激发非常态意识体验这些内容为基础,同时,知识传授等教育活动的步调要放缓。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教育只有能够进行驱动力调整和型态的转变,才能实现照亮现代人回到自身之路的价值。

B.基于心灵教育而进行的现代教育转型就是教育的实利性与价值性的平衡、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平衡。

C.标准化考试契合了现代教育追求效率、突出客观性的要求,是因为它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呼风唤雨,是支配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

D.关于沉思与默观的教育探索、想象力的培养、“末日体验”活动等教育实践都是基于养育心灵的需要。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认识及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对现代教育充满忧思,他清醒地看到了现代教育的弊端,但又没有简单的排斥、否定,其思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B.针对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建议,尤其是让儿童心灵“自然发育”的主张,颇有见地。

C.作者认为,现代教育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已经有上百年历史,它的整体转型不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比较务实的看法。

D.作者认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在实利追求盛行的当下是不可能改变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一些小的修补和尝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吕氏春秋》里记载着一则楚王失弓的故事,讲的是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侍从们都很佩服楚王的豁达与胸怀。孔子听闻此事后说,这句话如果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再去掉“人”字会更好。那样就是“失之,得之”,这样才符合天道。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