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网络调查表明,中学生网络恶搞唐朝诗人杜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网络调查表明,中学生网络恶搞唐朝诗人杜甫的主要原因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知识素养缺乏、内心空虚、游戏人生等种种因素造成的。

B.湖南率先启用和研发社会科学成果评奖信息系统和成果鉴定信息系统,实现网上申报和网上函评,这一举措能进一步保证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

C.从曾经的自行车王国,到今天的车轮上的城市,中国让更多人开上了汽车,这是发展;而让更多人享受便捷、安全的交通,则是文明的指向。

D.孙总介绍,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步走,“嫦娥”三号是我国首个在地球以外天体实施软着陆的航天器,将实现探月工程二期“落”的工程。

 

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原因是”与“造成的”句式杂糅。B项语序不当,应将“启用”与“研发”对调。D项成分残缺导致“实现”与“工程”不搭配,应在最后加“目标”。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常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的周老师以精巧的教学设计、纯粹的教学语言、认真谨慎的教学态度,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

B.中国的食品安全一直饱受诟病,现在网络安全问题又成为第二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可是网络浩如烟海,监督监管的难度实在太大。

C.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要求各级法院领导要敢于坚持原则,敢于依法办事,上级法院要义正词严地支持下级法院公正办案。

D.社会新闻报道如果对惨剧和离奇事件过度地展现描绘甚至刻意渲染,像惊悚的标题和血淋淋的图片,会让人有种惨不忍睹的感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思想之河汩汩向前

李泽厚对哲学的最初兴趣,要追溯到12岁那年的一次“精神危机”。那年春天,他看到山花烂漫、春意盎然,却突然感到:“人是要死的,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个人生之谜霎时间击中了他,使他倍感困扰与悲观。

1950年,李泽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哲学系。虽然身在中国最高学府,他大学时代却主要靠“自学”。那时刚解放,大学里许多课程还未开,冯友兰等哲学教授还在“改造思想”,所以李泽厚没有上过中国哲学史课。

李泽厚从大一开始就自己搞研究,有时逃课,有时上课看自己的书。他用老师的借书证借图书馆的线装书,每次借30函,要跑几趟才能全部扛走。有段时间他患病,一些活动不能参加,就把更多时间放在读书和写文章上。他找到一间废弃的屋顶阁楼,在这里做了大量笔记。他回顾说:“我最大缺点之一,是不喜欢问,总是自己摸索,走了许多弯路。”

他的第一个研究目标是谭嗣同,本以为很好研究,“当时看谭嗣同,人很重要,书又不多,就投入进去了,结果吃亏了,他因为思想不成熟,观点相互矛盾”。稿子下了很大功夫,写了五遍,直到毕业才完成。多年后一个哈佛博士将其译为英文,十分佩服他分析得那么细。这篇《谭嗣同论》后来收进了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一书,影响很大。

虽然承认年轻时“走了许多弯路”,但李泽厚至今认为导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书籍和不断从方法上总结经验”。

李泽厚虽然成名早,但因政治表现不突出,成了社科院下放劳动最多的人。“文革”时,在干校只准读“毛选”,李泽厚在行囊里偷偷带了英文版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把“毛选”遮在上面掩护,还偷偷做了几万字的笔记。

蛰伏近二十年,1979年3月,34万字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出版了,令许多人大吃一惊。实际上,这不只是一本研究康德的书,通过“批判”,李泽厚在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他将康德与马克思相联系,从中表达了“人类学本体论”的初步构想。在思想大解放的上世纪80年代,此书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已再版6次。

4个月后,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出版,同样引起轰动。

上世纪80年代是李泽厚的著述高峰期。继上述诸书之后,他又出版了《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和《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到80年代末,他完成并出版了《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

“那时,李泽厚每有新作发表,朋友间都要奔走相告。”时隔30年,易中天仍清晰记得《美的历程》带给他的震撼,“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不能为!”

在这之前,美学史的论著基本是教科书式的编年史,只有归纳,没有独创,更谈不上自己的理论体系,除了让人得到些“知识”,完全无助于提高审美能力。“当时我也看过好些文学史美术史,不满意。所以这本书,每章每节,我都有些新东西。”

《美的历程》让年轻人看到了“原来学问可以这样做”:讲哲学,可以不套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的既定框架;讲文艺,也不一定要套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帽子,完全可以从作品和自己的感受出发。冯友兰先生称赞此书是对中国美学、中国文学以至于中国哲学的精练概括,“一部死的历史,你讲活了”。

当时,正有一股自下而上的“美学热”袭来,青年人对美学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兴趣,《美的历程》更成了青年学子的架上之书、枕边之物。1986年,《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标题即为“请听北京街头书摊小贩吆喝声‘李泽厚、弗洛伊德、托夫勒……’”。

虽说《美的历程》为李泽厚赢得巨大声望,但他说:“这在我写的书里,第三本也算不上!”在他看来,1988年出版的《华夏美学》更重要,因为叩问美的本体,解开美的哲学之谜,才是他真正的美学抱负!《华夏美学》在“儒道互补”的思路下提出了“儒”所派生的“情本体”美学、“乐感”美学,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美学精神的深度与广度,也为他后面的哲学研究打开了新的通道。

1989年,他的另一部重要美学专著《美学四讲》出版,他的美学观点主要集中在这本书中。时隔二十年后,2010年2月,美国最权威的世界性古今文艺理论选集《诺顿文学理论与批评选集》第二版,收录了李泽厚《美学四讲》“艺术”篇中的第二章“形成层与原始积淀”。这套文集由柏拉图的论著选起,一直选到当代。 李泽厚是进入这套一直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文论选的第一位中国学人。

(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在介绍李泽厚哲学、美学思想和论著的同时,还借助他人对其论著的高度评价,突出了李泽厚在中国当代哲学、美学领域开创性的贡献。

B.12岁的一次“精神危机”使李泽厚对人生倍感困扰与悲观,却也使他对哲学产生了兴趣,这可以视为其思想之河的源头。

C.上世纪80年代是李泽厚的著述高峰期,他相继出版了《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美学四讲》等专著,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美学热。

D.《华夏美学》一书叩问美的本体,解开美的哲学之谜,表达了李泽厚真正的美学抱负,他的美学观点也主要集中在这部专著中。

E.2010年2月,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权威文论选收录了李泽厚的《美学四讲》,这足以说明李泽厚的美学研究所达到的高度。

(2)请简要概括李泽厚学术研究的历程。6分

(3)《美的历程》为李泽厚赢得巨大声望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4)“虽然承认年轻时‘走了许多弯路’,但李泽厚至今认为导师并不重要。”你对“导师并不重要”这个观点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这里不要叫我妈妈

这个关于母爱的故事,是一个保安小兄弟讲的:

我是到帝豪小区当保安的第三天认识阿兰的。准确地说,应该是她主动来和我搭讪并请我吃苹果。这是我在这座富人住的小区中受到的最高礼遇。这里的其他住户,通常是车进车出,像害怕掉出冰箱的冰激凌一样小心地呵护自己,而保姆们,也因为忙或别的什么原因,不怎么爱搭理人。

从相貌和装束上看,阿兰也是保姆,但也许是来城里很久了,她的言谈举止和衣着,并不像其他小保姆那样,浑身上下要么是未谙世事的青涩感,要么就是急于摆脱以往的形象而用力过猛的装扮。她始终穿着一件洁白干净的衣服,套一双价格低廉但样式还算好看的皮鞋,浑身上下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香气,不是栀子花,便是黄桷兰或茉莉。她每次出现,都带着一个小男孩。小家伙白白胖胖一脸营养过剩的样子,他的衣着,永远是最新最时尚的。

我的工作,是看护小区的花园。花园占地几十亩,是小区的配套工程,里面有健身路径、游泳池、网球场,还有休闲娱乐广场和儿童游艺设施。我主要负责看门,及时将那些妄图混进去的刷鞋匠破烂王小商小贩和非小区住户阻挡在门外。

每天下午六七点,阿兰就会带着小胖胖准时来花园。阿兰永远穿着一身浅淡的衣服,而小胖胖,则像一个变身小精灵,身上的衣物和手中的玩具一天一个花样。小胖胖一来,就和孩子们一起去滑滑板车或玩游戏,阿兰就站在一旁,远远地看着孩子,像看一幕精彩的电影,随着他的表现而变换着表情。

我问阿兰:你的工资一定很高吧?看把孩子带得多好!

阿兰对此,总是含笑不答。

几个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和阿兰也混成了熟人,小胖胖每次见面,隔很远就会喊叔叔,有时还会将口袋里的糖掏一块送给我。我们已将彼此的碰面作为一种习惯,如果偶有下雨或别的原因没看到他们,就会有怪怪的感觉。

有一天,保安队长对我说:最近有业主反映,外面时不时有非业主混入花园,极有可能是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或小偷团伙的卧底。一定要提高警惕,将这些不安全因素清除出去。

领令之后,我睁大眼睛努力寻找队长所说的可疑人物,但几天下来,一无所获。

有一天,一个中年妇女来向我举报线索,说有个女人,老是带个娃娃来和她孙子套近乎,她在小区里没见过这女人,深度怀疑其动机不纯。

她指的女人是阿兰。

这是我不愿认可的事情,但为了不让那女人继续向队长投诉,我决定悄悄查一查。

这天夜里,我换上便衣,跟在从花园里出来的阿兰身后,远远听见孩子叫阿兰妈妈。阿兰赶紧制止他,说:小声点,我给你说过多少遍,在这里不要叫妈妈,要是被别人听到了,你就不能来这儿玩了。

我悄悄跟着他们,左拐右拐走了几里路,来到一处城中村,这里是外来人口聚居地,我刚进城的时候,也住过类似的地方。

我跟着他们,从狭窄而杂乱的巷里穿过。突然觉得前方夜色中一大一小两个身影,与周遭的环境是那样的不协调,像两朵花落入垃圾桶。

在一处小杂货店,他们停下,店里一位明显比阿兰大的男人没好气地说:又跑哪儿去了?你不嫌折腾?这孩子每月折腾的钱,够我们吃半年了!

阿兰进店,很快换了件蓝布衫,端着一个盛满碗的大锅,蹲在街边,一面洗一面说:折腾?你忍心让娃娃像咱这样混一辈子?我就是要让孩子去好一点的环境,和素质高的孩子玩!总不能让他跟咱们周围这些野孩子去交流怎么捡垃圾刨沙土,那样就永远完了!我不能给他好的环境,但我一定要让他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男人没言语了,空气中只有小胖胖轻声哼着从别的孩子那里学来的英语儿歌。

我没有把所看到的情况向队长汇报。每天仍努力以平静的神态,继续和阿兰母子打着招呼。直到半年后,我被调去守会所,我还给后任的小徐招呼,请他好好照顾阿兰,我依稀记得,我的前任老吴,在交接工作时,也对我说过类似的话。

    故事讲完,有人在这里面听出了辛酸,有人在里面听出了感动,有人在里面听出了无奈与伤感。 不知道你能从中听出点什么?反正我听完之后,接连两宿都没睡好觉,眼前,总闪着两母子的身影,耳朵里,冷不丁会回响起那声让人心碎的声音:在这里,你不要叫我妈妈!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阿兰自己省吃俭用,却给自己的孩子穿最时尚的衣裤,玩最好的玩具,并每天带他到富人区玩,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融入富人区中。

B.保安眼中的阿兰的形象,从相貌和装束上看,质朴整洁,像是保姆,这是她为了能够顺利进入小区而刻意打扮的。

C.阿兰的丈夫并没有阻拦阿兰的做法,但他对阿兰的那些没好气的话语,说明他并不真正关心孩子的成长,只是考虑如何赚钱、攒钱。

D.保安和阿兰聊天的时候夸她把孩子带得很好,并猜测她工资很高的时候,阿兰对此总是含笑不答,表现了阿兰质朴、不善言谈的个性。

E.这篇小说通过保安的讲述,塑造了一个想要让孩子接受良好环境影响的母亲形象,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发人深思。

(2).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阿兰这个人物形象。6分

(3).请结合小说,分析“我”保安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4).“故事讲完,有人在这里面听出了辛酸,有人在里面听出了感动,有人在里面听出了无奈与伤感。”你从这个故事中听出了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为什么能做到“略无羡艳意”:           

(2)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11分)

溪居

[唐]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 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 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生活情景?有着怎样的特点?(5分)
2.唐代诗人沈德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认同吗?请结合全诗简作分析。(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