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8分) 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 黄国荣 ①全民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8分)

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

黄国荣

①全民阅读成为当下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不只是因为它写进了十八大的报告,媒体上传国家将为它立法,更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不再读书让人忧心忡忡。号召、立法故然是件好事,但这事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其效果也不容乐观。假如我们不正视民族当下的现实,不脚踏实地抓具体落实,仍然继续满足于文件上写、会议上讲、嘴上说、电话上统计、形式上忽悠这种浮夸、应付、糊弄的工作作风,而无实际阅读活动的组织和现实困难的解决,即便立了法,也只能仅仅是一种空打雷的声势而已。

②我们民族当下的现实是什么呢?北大王余光教授在哈尔滨出版界图书馆界全民阅读年会的发言中说,20年前季羡林老师曾经说,中华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他不赞同老师这话,但不好意思当面反对,他认为中华民族并不是最爱读书的民族,而是不爱读书的民族。梁晓声先生在他的讲座中也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说,我国年人均读书四本多,他认为这个数字是骗人的,中国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读过四本书。我非常赞同二位的说法,我也认为,中华民族真不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

中华民族若不爱读书,怎么会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炎黄子孙那么多苦读书的美传,你们没有耳闻?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骄傲。“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这个“悬梁刺股”的典故可能外国人都知道。还有匡衡“穿壁借光”的故事,唐代诗人岑参还曾有诗赞“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但是,我要请问一句,因为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就证明我们的民族是最爱读书的民族吗?我还要问一句,孙敬、苏秦、匡衡、车胤、孙康他们如此苦读读的是什么书?他们又因何如此苦读?很显然,他们读的是当时的课本或教材,他们的苦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这种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的习惯吗?

我们现在所说的全民阅读,并不是指在校学生为完成学业为应试而读课本读教材教辅这种读书,而是指民众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陶冶自我的心灵情操,完全出于自觉的阅读。这种阅读既没有人逼迫,也没有任务要求、更没有指定书目,是没有功利,纯粹个人爱好的阅读;所读的书不是教材教辅,而是那种可读可不读的“闲书”。

⑥自古以来,读“闲书”是遭反对的。不只是长辈、老师反对,连政府都反对。我们民族观念中的读书,是为仕途、为功名而求学,是非常功利的。历来视求学读教材教辅是“走正道”,读“闲书”是“走邪路”。过去是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苦读;如今是因“年龄是个宝,学历不可少;戴了博士帽,才得乌纱帽”而苦读。尽管《论语》中有“仕而忧则学,学而忧则仕”这种勉励学人勤奋读书的名言,但实践中,书读好了有余力了去做官的人数不胜数,而官做好了有余力了再好好地读书的人却不多,古往今来也少有这方面的典故。

⑦中华民族是不爱读书的民族,这话听起来不好接受,但这是事实。我们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始皇帝就做过焚书坑儒的傻事,他就不想让国人读书,不仅要把全国的书烧掉,而且要把全国的文人儒士也都坑掉,要不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会更加灿烂辉煌,经典会更加丰富多彩。不只是皇帝不让中华民族读书,连我们的圣人老子和孔子,他们也并不赞成天下老百姓都读书,做有知识的人。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道德经》第三章)他是说,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使百姓头脑简单浑沌,填饱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志气,强健百姓的筋骨,永远使百姓无知无识、没有欲望。孔子也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第八)意思是说,可以指点老百姓走哪条路,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这话不只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流行,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都是如此。

读书其实是一种习惯,一种区别于野蛮的文明习惯。自古以来,中国读书的人只是士人,读书是文化人的事情,今天的中国人,除知识分子外,一般普通家庭过就没有藏书的习惯,倒是有相当多的人以藏书来装潢门面的。

⑨让一个本来不爱读书的民族改变习惯热爱读书,光靠政府立法、下文件、发号召是不管用的。事关民族习惯、民族素质、民族尊严的事,要全民族来认识,来改变。

⑩在美国、西欧、东欧的街头、公园、候机厅、候车室、飞机上、火车上,随处你会看到捧着书孜孜不倦地阅读的人们,不管男女老女,他们随身总忘不了带书。而我们中国人呢?我们手里捧着的不是书本,而是IpaD.手机,人一天晚泡在游戏和“八卦’里,是提高不了素质的,相反只会让人更庸俗、更自私、更没有道德底线。因嫉妒而毒死自己的同学、一受挫折就跳楼自杀、个人理想的破灭就报复社会、……Ipad!手机!你们要把中国的年轻一代引向哪里去?

我们切不可躺在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上骄傲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那是咱们祖先的功劳,与我们这些人没多大关系,我们要不努力,祖先们创造的悠久文化谁来传承?怎么发扬?又怎么发展?没有发扬、没有创造,最悠久的文化也会衰落,最宝贵的遗产也会破败,最丰硕的财富也会丢失,最优秀的品质和优良传统也会失传。
1.第(1)段中加点词“空打雷”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2.赏析第(10)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3.就全文而言,第(3)段列举“悬梁刺股”的主要作用是(    )(2分)

A.说明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谁也否定不了,而且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B证明他们的苦读是为了应试,是入仕,求功名的欲望所驱使

C说明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不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

D告诫我们切不可躺着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历史上骄傲的不知道自己姓什么
4.有人认为文章第(8)段在论证思路上跳跃,应删除,你认为呢,请说明原因(3分)
5.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试以第(11)段为例进行分析(3分)
6.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1.(2分)喻指无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行为。(或:形式上轰轰烈烈,实质上无实际意义。) 2.(3分)用第二人称(呼告)的手法,把IPaD.手机作为对话的对象,以问句的形式,大声疾呼,要求人们合理地选择并利用科技工具,表达了强烈的焦虑心情。(手法1分、内容1分、情感1分) 3.C 4.(3分)不可删(1分)。从内容上说,本段主要写今天的中国人没有读书的习惯(1分);从结构上说,承上启下,由历史过渡到现状(1分)。 可删(1分)。从本段内部结构看,共3句话,第一句提出观点,第二、第三句并未论证观点,思路跳跃(1分)。从段落之间关系看,删除后,并不影响第(7)段和第(9)段的衔接(1分)。 5.(4分)语言特色,洗练犀利、一气呵成(1分)。形式上,多用问句、排比,有声势(2分)。论证角度上,从反面着笔,论述若不养成阅读习惯的严重后果,增强了论辩力。(1分)。 6.(4分)本文先从“全民阅读”热提出“中华民族不是爱读书的民族”的观点(1分);然后分别从历史、文化和现实的角度给予佐证(2分);最后从读书“事关民族习惯、民族素质、民族尊严”的高度回到批判现实中来,收束全文,强调了“全民阅读”的重要性(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空打雷”相关的语段,然后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答题区间在第一段,可联系上文“形式上忽悠这种浮夸、应付、糊弄的工作作风,而无实际阅读活动的组织和现实困难的解决”,结合着“空打雷”的比喻义组织答案。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联系该句所在语段具体语境,答出其表达效果即可。“你们”“哪里去?”运用的是呼告的手法,从句式上看,也是反问句,形象的将作者对人们不读书只娱乐的忧虑心情表达出来。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由第4段“这种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的习惯吗?”可知,第(3)段列举“悬梁刺股”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说明带着个人奋斗目标的功利性读书,不能代表一个民族爱好读书。故选C。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有关结构思路的探究题,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是否删除第8段,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章第8段的具体内容,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删或不删除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可结合着第11段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由“骄傲到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与我们这些人没多大关系”可看出语言犀利的特点。由“来传承?怎么发扬?又怎么发展?”“最……也……”句式可知,运用排比句,气势强烈。从论证角度来看,是反面论证,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分析文章思路、结构的能力,同时也考查考生的整合、概括的能力。首先要求写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即概括地说明本段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说本段从哪些方面(正面与反面、客观与主观、古今中外、理论与事例、举例与引用等)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或说明或补叙什么。读后可知,本文是按照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强调“全民阅读”的重要性。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谈谈你的感悟或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岛屿矗立在海上,当茫茫海水退去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与大陆紧紧相连。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2分)

太子少保赵公诗石记

苏辙

①高安太守朝请大夫毛公,与资政殿大学士、太子少保赵公,里人也。公始以老归故乡,大夫适方家居,与公出入相从,为山林之游,朝夕无间。公好为诗,而大夫以诗自名,遇其得意,辄以诗相属。

②元丰三年,大夫来守高安,簿书期会,非其意也。间与客语,有归欤之叹,曰:“要当从公于松石之间,逍遥以忘吾老。”时又出公之诗,以夸其坐人。公诗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盖老而益精,不见衰惫之气。卒然观之,不知其既老之为也。

③辙昔少年,始见公于成都,中见公于京师,其容以温,其气肃然以清。十年之间,富贵炜烨,谈笑于廊庙,而其所以为公者,湛然无毫发之异。自不见公,今又十余年。间而闻之公之乡人,见之公之诗书,其风力骨骼有加而无损,亦与始见无异。然后知公之所以过人者远甚。

④盖人必有不可变者,然皆汩没于尘垢,与物流转而不返。于是索然茫然,与发皆白,与齿皆落,忽然失之而不自知也。若夫公之不可变者,辙亦安足识之,盖亦见其见于外者而已。

⑤大夫将刻公诗于石,而属辙为记。

【注释】①然:颜色润泽。②湛然:安然的样子。
1.第①②两段作者写毛公的意图是           。(2分)
2.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愿处理官府中的公文政令等繁杂的俗事。

B.不会处理官府中的公文政令等繁杂的俗事。

C.文书簿册按时学习,并不能领会它的意思。

D.文书簿册按时学习,并不是他愿意做的事。
3.“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和“其容晬然以温,其气肃然以清”分别从□□和□□两方面写赵公。
4.第③段的记叙有特色,请对此加以赏析。(3分)
5.作者怎样认识“公之不可变者”?请作具体分析。(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7分)

①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察之!”亮犹谓不然,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②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馀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扬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③谡未败也,裨将军巴西王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及败,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守,张郃疑其有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亮既诛马谡及将军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亮上疏请自贬三等,汉主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④是时赵云、邓芝兵亦败于箕谷,云敛众固守,故不大伤,云亦贬为镇军将军。亮问邓芝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曰:“赵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馀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库,须十月冬赐。”亮大善

(选自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三》)

【注释】①扬干:晋悼公之弟。②魏绛:晋悼公时,担任司马,执掌军法。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⑴张郃绝其汲道(                    ⑵亮进无所据(          

⑶平特见显(                      ⑷云亦贬为镇军将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君察之      张郃绝其汲道          B.谡为参军    谡督诸军在前

C.谡未败也    亮大善              D.何有赐      须十月冬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扬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4.简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3分)
5.分析第②段两次描写诸葛亮“流涕”的内心想法。(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8分)

秋日众哲馆对竹

许浑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1.本诗对仗联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1       B.2      C.3    D.4
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叠词“萧萧”,生动地突显竹子“凌霜”的神韵美。

B.“异”字,写众哲馆竹色彩不同于三湘竹的变化美。

C.首联写竹傲寒而立,翠绿凌霜,描摹竹林的静态美。

D.颔联写风动起寒声,竹影爬墙,描绘竹林的动态美。
3.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和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5分)

 

查看答案

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⑴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

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⑸生亦我所欲,                     ,故不为苟得也。(《孟子·告子上》)

⑹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

                         ,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