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1)命题作文。题目:有一种精神跨越时空 (2)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1)命题作文。题目:有一种精神跨越时空

(2)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真正的人生,不只是觉得生活的怎样,更应知道该怎样生活。

 

感悟人生,热爱生活 人生像个无边无际的大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汹涌……但是它依然那么美丽,有人用快乐面对;有人用悲伤面对,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用快乐面对的人荡过了这个大海,看到了金色的彼岸;用悲伤面对的人,沉下了大海,他无法拥有明天,他在天堂也会沉浸在悲伤中,永远走不出来。 为什么不同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的确是这样,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中,有两个人迷了路,他们都是饥寒交迫,却没有人救他们。忽然看见了半瓶水,那个不知足而用抱怨面对的人,说:“怎么只有半瓶水了,我走不出去了。”说完,他便把半瓶水全喝了,但是仍然没有走出沙漠。而另一个知足又用笑容面对的人说:“还好,还有半瓶水,我一定能走出沙漠。”于是,他喝了一点,继续往前走,渴了再喝一点,最终他走出了沙漠。从这个故事中让我们知道在绝境中用微笑面对是多么重要,它决定一个人的生命。只要用微笑面对,不要放弃,绝望就会变成希望。 生活中,绊脚石经常会出现,第一次绊到了,坚强地站起来,笑一笑,继续前进,成功就在你前面。而你绊了一下,就再也站不起来,用悲伤抱怨这个绊脚石,那你永远也不会成功。相反,那个成功的人会把绊脚石想成是磨练自己意志的幸运草,你不但得到了它,你也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人生就是这样,它不是一帆风顺。没有风雨,没有坎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没有努力过怎么会得到丰硕的甜果,没有风雨怎么会有彩虹,当你好好把握住它时,你会知道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生活充满了欢笑,阳光,泪水……它是绚丽多彩的。我们用微笑面对它,它会赐予我们最大的回报。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日抱怨生活反而会更加糟糕,更会增加自己的不知足。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像霍金,海伦·凯勒,张海迪,他们依靠自己顽强的意志生存着美丽的人生。这就是热爱生活的表现。何况他们还是身体不健全的人,作为正常人,我们不应该热爱生活吗? 让我们用微笑面对生活,奔向美好明天。为自己的努力而高兴,热爱生活吧!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题是命题作文,审题时,应抓住“精神”构思,什么样的精神跨越时空?写作时,应先确定这种精神,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理解,例如,从这种精神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等角度立意。第二题,是材料作文,材料中的最后一句“怎么生活”是关键句,如何去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合理的联想,可从生活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可从精神上的追求、理想等角度构思立意。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要注意拟一个出彩的题目。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12分)

(甲)太史公曰:......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      。昔天下之网尝密      然奸伪萌起 ,其极     ,上下相遁(1),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2),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汉兴,破觚(方形)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 ,而吏治烝烝 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节选自《史记  酷吏列传》)

(乙)上曰:“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3)坐之,及为收帑(4),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5),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於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节选自《史记  孝文本纪》)

注:(1)遁:欺瞒。(2)救火扬沸:指负薪救火,扬汤止沸。意为无济于事。(3)同产:兄弟。(4)收帑(tǎng):将犯人家属收为官奴。(5)悫(qüè):恭谨,诚实。
1.甲文中,依次填入方框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B        C        D   
2.对甲文划线句“破觚(方形)而为圜,斫雕而为朴”、“在彼不在此 ”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前句意为:打破酷令变为灵活,去除繁令回到根本。

B前句用喻,意在说明汉代法制较前朝有重大的变化。

C后句中,“彼”指不同的事,“此”指吏治或法治。

D后句中,“彼”指为政宽疏简省,“此”指武健严酷。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B甲乙两文都指出法律是工具,引人向善。

C乙文主要通过君臣对话来表达观点。

D甲乙两文都阐明为政宽简治国的道理。

4.甲文运用了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3分)

5.乙文中有司的两次对答,都是“皆曰”,可态度截然不同。为什么?(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7分)

(1)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

(2)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馀,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生试论之。”对曰:“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执数然也。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馀年间,中外搔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嚣曰:“生言周、汉之执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

(3)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以为汉德承尧,有灵命之符,王者兴祚,非诈力所致,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及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所为。”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

——后汉书·班彪列传(节选)

【注释】更始:更始政权,是新朝与东汉之间的过渡政权。三辅:指长安及其周边地区执数:执掌(国家政权)的道理。  即真:这里特指王莽称帝、建立新朝。

1.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周之废兴,与汉       (2)哀、平短,国嗣三绝

故王氏朝,因窃号位     (4)帝闻彪才,因召入见

2.把文中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

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

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在句中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                    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微,枝叶强大    疾嚣言,又伤时方艰,乃著《王命论》

C.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              昔秦失其鹿,刘季逐羁之

D.至于成帝,假借外家                          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

4.请依据第二段班彪的答话,概括班彪认为汉室将要复兴的依据。(3分)

5.第三段“彪既疾嚣言”,其原因是:(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8分)

(唐)杜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

注: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现四川奉节)西阁,此诗就是在那里写的。
1.本诗句写“月”。颔联写了    (2分)
2.对诗句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中“吐”字生动地写出月亮初升景象,赋予“山”动态的美。

B.“疑鹤发”、“恋貂裘”,既是诗人的推想,又描绘了月之白与月之寒。

C尾联,明写嫦娥孤寂,实则推己及人,表达诗人自况自伤之情。

D深秋月夜,诗人通过所见所感,抒发自己衰老孤寒、凄凉寂寞的境遇。
3.“残夜水明楼”被后世称为“古今绝唱”,试加以赏析。(4分)

 

查看答案

默写 (6分)(任选六空作答,超过六空,按前六空评分)

1.饭疏食,饮水,                。(《<论语>七则)

2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               ,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4               ,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5.云青青兮欲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常恐秋节至,                    (《长恨歌》)

7                  ,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                 ,教然后知困 (《礼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9分)

惊蛰

气候太冷或太热,人会变得倦庸、懒散,思维僵化,以至一个冬季下来,懒于动笔,东西写得少,犹如昆虫蛰伏一般。猛一抬头,立春已过,雨水至矣,下一个节气便是惊蛰了。由此感叹,四时光景,24节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始终以自己的节奏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来,从不停滞,从不失信,该过去的过去,该到来的到来。

在农历24节气中,我最喜欢惊蛰这个节气,与其说喜爱倒还是敬畏更多一些。

经秋历冬,从秋风萧瑟到草枯叶落,再到天寒地冻白雪飘零,万物从盛极到衰落及至冬眠,大地进入了一年中最为萧条的季节。

节气,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总结。节气的变化,写在农民的脸上,而印证则在农民的肩上、手上,因为他们每日所从事的农事,始终以节气为主线。倘若农民忙碌一年是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则节气便是小说中的24章节。冬至若为农民肩头的担子支点,它的一头挑着小雪、大雪,而另一头则担着小寒、大寒,同为“大、小”两个节气,从季节寒冷程度上说,后一头的分量更重一些。小寒、大寒一过,接踵而来的便是立春、雨水,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                       。古人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陶渊明更是用文学语言描述惊蛰这个节令,他说:“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

科普书上说:一般在每年35日或6日,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句充满天文地理色彩的专业语言,是气象学的范畴。但气象的变化,又是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而大自然的变化又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在古代,先辈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鸧鹒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灼、梨花洁白,黄鹂鸟啼叫,苍鹰渐去而斑鸠替代,这样一个气候转暖,大地花绽鸟飞的时节。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升温,雨水渐多,很多地方进入了春耕。地气动了,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

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

我很庆幸自己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又工作在江南。因为,江南地区一年不但四季分明,而且春夏秋冬时间分配上也差不多。由此,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江南地区四时温和、冷热,就像写在人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再明显不过了。而对江南地区的花草树木等植物来说,也是幸运的,春发夏茂秋收冬藏。冬天对植物来说,就是“藏”,即休养生息。江南植物生长,四时配置,不紧不慢,这种一岁一枯荣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不像热带里的植物,不分季节,不分昼夜,拼命地长、长、长,一个字“累”。也不像北方的植物,生长季节太短,刚刚嫩叶爬满枝头,正要拼命长的时候,季节就拉长了脸,准备越冬了,你想怎么长也不允许,由不得自己的性子,而且冬季又特别漫长。

惊蛰时节的晴朗天,在江南田野上行走,会深切地感受到大地春意的萌动。“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地表上,紫云英花已似繁星点点,小麦可闻拔节声,油菜花也争露金黄色,更有众多不知名的田间野花,竞相绽放。地低下,昆虫经过一冬的长眠,渐渐复苏,睁开了惺忪的眼睛。大地母亲似乎在叫唤它:“真是懒虫。别睡了,起来啦,外面天气暖和了。”

而乡间田头,农人开始备耕,修整农具,天晴时晒种子,准备各种土杂肥,给即将下地耕作的牛犊多吃精细饲料……

此情此景,应了古人的一首田园诗,诗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1.“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其中属于春季的,除了立春、雨水、惊蛰之外,还有春分、        、和谷雨。(1分)

2.根据第5段的内容,“惊蛰”的意思是:(2分)

3.作者喜爱、敬畏惊蛰这个节气,理由是:(4分)

4.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11)段画线句。(3分)

5.对文本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第3段写冬天的寒冷与萧条,衬托出即将到来的惊蛰节气气候温暖、生机勃发。

第4段多用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农民才对节气的变化有着真切敏锐的感知。

第8段引用先辈的物候分类,生动地写出了气候物象的变化,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

第10段写热带和北方的植物,与江南的植物形成对比,突出了后者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

第11段中运用引用、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田野的春意萌动。

6.文章以一首田园诗结尾,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