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华裔设计师刘扬的《东西相遇》曾在社会上引发巨大反响。这是一套关于“中德文化差异”...

华裔设计师刘扬的《东西相遇》曾在社会上引发巨大反响。这是一套关于“中德文化差异”的作品,其中共24张图片。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关于中德“人际关系”差异的图片,并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

 

(1)试描述中德两国“人际关系”的特点。(2分)

(2)你觉得哪种人际关系图更好?请明确表态,并至少列出两条理由。(3分)

 

(1)中国人热衷交际,人际关系复杂;德国人自由随性,人际关系简单。 (2)我觉得德国的人际关系图更好。原因:①简单自由的人际关系更能体现出友谊的纯粹性。②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才能充分感受到交际的快乐。 我觉得中国的人际关系图更好。原因:①频繁的人际交往,可以认识不同的人,提升个人的素养。②朋友多了路好走,互帮互助更容易闯过难关。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此类试题一般通过分析图中的文字、数字、字母的组合和线条、图形的变化等内容来推出其包含的寓意。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文化上最大的发明贡献不是“四大”,而是“五大”。此“五大”者何?即“四大”之外还要加一个毛笔。                                                           。中国文化的精神面貌,表现于毛笔,其发展又取决于毛笔。汉字形态与本质永远是毛笔的子孙后代。

字的形态、结体、书写方法、使用功能、艺术效果,都不会是如此这般

这是很“唯物”的真理,没有任何玄虚与偶然可言

这样说,势必会引起不少人的质疑,不能接受,或者干脆不以为然,表示反对

如果没有毛笔,不仅仅中国艺术不会是这个样子的,就连整个中国文化的精神面貌也要大大不同

他们忘了,没有毛笔,莫说绘画,就连汉字也无法发展到今天的状况

这就又决定了书卷、本册、档记、简札、匾额、对联、文件等各式文献形态,都是在那大前提下,随之而产生形成的

A.④③⑤①⑥②        B.④③②⑤①⑥    

C.④③①⑥②⑤        D.⑥④③⑤①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近日,深圳一名年仅35岁的外企女白领突然猝死于深圳地铁的台阶上的报道,引发了人们对职场白领健康状况的关注。

B.在本月热播的几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还原出许多历史细节,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电影主创者直面惨剧的历史。

C.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D.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稀土采矿证最新名单,全国稀土采矿证数量由此前的113个削减到67个。这一决定完全是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的考量为目的。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古有刘敬亭,今有袁阔成”,袁阔成先生将《三国》讲活了,他那        的讲解将人们带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也带进了他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所扮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衷”,才能        ,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13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室内关羽神像,关公手捋长髯,微合二目,夜读《春秋》,宝相庄严,         

A.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绘声绘色    

B.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C.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绘声绘色     

D.绘声绘色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历史绕不过的民国才女

佟吉清

王鹤所著《偶尔遇见的传奇——民国才女写真》呈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华美。站在西风东渐的潮头,民国才女们藐视旧习、锋芒尽显,接受新式教育,追求婚姻自主,倡导性别平等,用生命展现不一样的民国风度。

就在几个月前,杨绛先生迎来了她的101岁生日。她是钱钟书心目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曾因为话剧《称心如意》《弄假成真》等声名鹊起。她翻译的文字行云流水,被朱光潜评价为“最好”。在女儿和丈夫相继离去后,讲述一家三口故事的《我们仨》,读来总有要流泪的感觉。看到杨绛《走在人生边上》所附近照,那通透、温润的形象,王鹤说:“所谓优雅地老去,就应该是这样的模样吧。”

初识杨荫榆,是因为偶遇杨绛的一篇文章。杨荫榆曾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成为中国首位国立大学女校长,因在女师大风潮中的表现,被鲁迅痛加斥责,而她矢志以女子教育为职责的一面,本不该被尴尬离职埋没。同样地,大名鼎鼎的冯友兰,有个了不起的妹妹冯沅君,她踩着一双小脚,穿市面销售的皮鞋,走上创作和学术道路,登上北京大学的讲台,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性一级教授。

说到翘楚云集的“太太客厅”,以及林徽因与冰心因《我们太太的客厅》荡漾的嫌隙,几乎无人不晓,王鹤以“她的抱负岂止于在客厅”的发问,为林徽因正名。除了惊人的美貌、绝顶的聪明、浪漫的爱情,林徽因更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她的诗文亦颇有灵性,这样的奇女子,怎能安于沙龙女主人的位置?

“香闺奇才”吕碧城,作为《大公报》的第一位女编辑,她发表诗文,倡导启民智、兴女权、办女校,为几千年来居于“卑屈凌辱”地位的女子争取平等、自由和受教育的权利。她创办了京津一带最早的女子公学——北洋女子公学,后改名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年仅23岁的吕碧城任监督(校长),被誉为“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王鹤的评价非常精准:“她的高才绝韵、奇风异调,哪里是‘剩女’二字,可以轻易概括?”这样的女子,普通男人确实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儿。

“五四”以来,出现了许多成就斐然的女作家。鲁迅评价萧红,能够以“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写出“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石评梅素有“以生花之笔,写哀时之痛”之誉;把《红楼梦》改编为剧本的第一人赵清阁,田汉赞她“从来燕赵多奇女,清阁翩翩似健男”;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自传体长篇小说,饱含对北京的深情;只有历尽沧桑而又明察秋毫的张爱玲,才会说出“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这样惊人之语……这些不禁让我想起舒芜的评价:她们或则以慈母的心给一切被侮辱被损害者以爱抚,或则以姐妹的心给一切反抗战斗者以关切,或则以秀丽的期望歌颂着明天,或则以凄婉的情绪诅咒着今日,都不是男性作家所能代替的。

陆小曼精通琴棋书画,懂英语、法语,曾在外交部做过翻译,她的“美”有胡适“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为证,写满她和徐志摩“城里城外”的那一页,好像总也翻不过去。

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中指出,“娜拉抛弃了家庭丈夫儿女,飘然而去,只因为她觉悟了她自己也是一个人。”被郭沫若比作娜拉的董竹君,放弃阔太太的生活,带着四个女儿离开夫家,闯荡大上海,开餐馆办纱厂,孩子们也都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时光荏苒。如今,婚姻自主、接受教育、经济独立,这些前辈们砥砺争取的权利,已经被视为当然,但我们切不可忘记,民国才女们披荆斩棘的苦乐悲喜。诚如伍江陵为本书所做序中所言:在历史进步的关头,她们选择了一跃而加入,而不仅仅是站在路旁作为一个鼓掌者。所以,历史绕不过她们。

(摘自《中国妇女报》2014年3月,略有删节)

【相关链接】

被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寡妇主义》中点名批判的北师大女校长杨荫榆,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在管理上施行封建家长的粗暴方式,限制学生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并排挤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教师。在抗日战争中,她不畏艰险,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同胞,最终命丧日寇之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请将答案填写在主观题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

A.王鹤透过这些才女风华锐利的生命表象,让读者触摸到五四运动带来的自由和平等的时代脉搏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女性体现出的民族气节。

B.文章善于以小见大,以别开生面的闲笔,现代的视角,解读那些风华绝代的民国女子的卓越风采。

C.杨荫榆因在女师大风潮中的表现,被鲁迅痛加斥责,所以文中作者对杨荫榆女士颇多微词。

D.陆小曼精通琴棋书画,懂英语、法语,但胡适等大都不在意她的才华,只留意她的美貌。而后世人们却偏好津津乐道于她与徐志摩的凄美故事。

E.文中盛赞杨绛与钱钟书伉俪情深,在文坛上留下一段佳话。特别是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读来感人肺腑。

(2)这些民国才女都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3)为什么说“五四”以来出现的许多女作家,都不是男性作家所能代替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历史绕不过她们”这句话的理解。(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懂事时根生就听说自己的头上还落过个哥,哥打小就显出鬼头聪明,两岁不到就能从1到100顺着数倒着数,一村人都说这孩子见着出息了。哥六七个年头时,在门口的水塘边耍,瞅见水面浮着条斤把重的鱼,鱼半死不活的,哥就乐颠颠地拿着根竹竿去捞,想给爹弄顿下酒菜,爹嗜好红烧鱼块。鱼没上岸,哥脚底一滑,扑进水塘里。水塘像口大铁锅,一下子把哥吞没了。

哥走了,爹娘也跟着闯了趟鬼门关。娘再也见不得鱼,一看见鱼胸口就疼,就一口口呕吐。爹一想哥心就空了寡了,再也沾不得丁点鱼腥。

哥的头上还顶着两个姐,哥走了两年多才有的根生。

根生生得跟哥一个模子,爹娘把对哥的爱挪到根生身上,根生却没显出哥的聪明劲。根生打小就觉得活在哥的身影里,在爹娘的眼里,他是哥的一道影子。爹娘一说到哥两眼就活了。

根生的心一揪一揪地疼,他在心里使劲喊:爹娘,根生不是哥,根生是根生,哥是哥。你哥也叫根生。有次娘说漏了嘴。

根生心上捅了一把刀子,哥叫根生,爹娘给他取了哥的名字,他成了哥的替身,替哥在这世上活着,却活不出哥的成色。根生心淌着血,他认定自己做不了哥,他替哥在这世上活着,他自己又活在哪呢?

“根生。”娘扯着嗓子喊。

娘喊破天,根生横竖就是不应。娘喊急了,根生丢过一句硬生生的话:“你叫哥的魂。”

从娘那里,根生还得知先前爹给取了个名——苗生,满月时爹给改的名——根生。根生认定苗生才是自个的名。根生让爹把他的名字改过来,叫苗生。爹不答应。哥死了,你们把我当成哥。根生顶撞起来。

爹气疯了,逮着根生狠狠揍了一顿。

根生咬紧牙硬挺着,一声也不叫唤。“小子,咋不叫一声。”爹打得手软了,颤着声骂。“打死才好,打死了根生,苗生就活了。”根生盯着爹,恨恨地说。

爹心头一颤,手再也落不下。爹突然呜呜咽咽地哭了,根生根生……爹一边哭一边含混地说。

根生昂起头走到屋外去了,屋外的阳光很好,满天满地的温馨阳光。

我叫苗生。根生在墙壁、围墙到处写下这四个字。

一村子人盯着这四个字不由地笑。

爹心头发冷,脊梁骨发凉,这犟驴子闹得一村子人都在看王家的笑话。一根藤上的瓜,弟咋一点不像哥呢。

根生跟自个的名字拧上了劲,他让人喊他苗生,偏偏没一人叫他苗生,都一口一个根生地喊。

他时常全身青一块紫一块地回家。根生却感觉不到身体的伤痛,心中生出一种快感,他为了自己的名字痛痛快快地打了一场又一场架。

根生闹得学校鸡犬不宁,被学校开除了。

回家后根生跟爹娘下地干活,农活一点就通,成了一把好手。根生不愿老呆在地里干活,喜欢爬树,爬到高高的树上,瞅着树底下走过的一个个村人。根生的目光跟毒虫似的,蜇得村人一个个心里发毛。

“王根生,快下来……”村人站在大树下轰他,“这王根生,咋像大家都欠了他血债。”

“根生,快下来,跟娘回家。”娘常对大树喊。

根生像只壁虎贴在高高的树上,瞅着娘,目光扎得娘心头又疼又苦。

根生呆在大树上,很少下到地上,一天偷偷地下几回地,也只是回家找点吃的填肚子。一年到头,根生活在大树上,在村里的一棵棵大树上来来去去。

有天,根生像个野人似的出现在爹娘的眼前,根生突然安分下来,安分守己地活着,再也不去上树了。

娘心头高兴,但闹不懂根生为啥突然变了个人。娘费尽心机才掏出根生的几句话:他亲眼看见村头冯二婶投的水,是淹死哥的那口水塘。心一下子惊醒了,他也像跟着冯二婶投了回水。从树上飞快溜下地,他奔到水塘边时,水面静了,又开始皱着细微的波浪。根生站在淹死哥的地方,觉得苗生死了,根生活了。

娘一下子惊了心,哭着喊,苗生,你终于回家了。

“苗生,不上树啦。”村人见了根生笑吟吟地说。

“我叫根生。”根生大声地说。

村人一个个开心地笑,喊,苗生,苗生……

“我叫根生。”根生也一起开心地笑起来。

不过,村里人走到大树下时,总要习惯地抬头向上望一望,喊声根生……

(选自《中国2013年年度微型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请将答案填写在主观题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

A.作品中主人公的父母在他一出生就为他取了死去的哥哥的名字,是希望他能够代替哥哥活着,来满足他们对失去的大儿子的无限思念之情。

B.小说通过叙述王家二儿子王根生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人物从任性抗争到妥协接受的思想性格的转变,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包容的复杂关系。

C.“屋外的阳光很好,满天满地的温馨阳光”,这一环境描写不仅暗示了父亲惩戒根生的失败,也烘托出根生与父亲抗争后自我满足的心情。

D.根生希望所有的人喊他苗生,可是人们却偏偏喊他根生,根本原因是大家觉得这件事很好笑,另外,还希望通过这件事想看一看根生会有怎样的犟表现。

E.这篇小说段落短小,大量采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简洁而朴实,极富生活化和口语化,这样写更有利于表现人物形象。

(2)小说中的主人公王根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开头叙述了有关哥哥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6分)

(4)作品为什么以弟弟根生接受“根生”这个名字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