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预 感 滕刚 W君早晨下床时,忽然一个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滕刚

W君早晨下床时,忽然一个可怕的意念像闪电一般划过他意识的上空——今天可能被汽车撞死!这个意念来得很突兀。W君觉得这种意念的出现不是无缘无由的。是一种预感。关于人死亡之前是否有预感,W君原先是将信将疑的。可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使W君对此深信不疑。

前天上午,W君家门前的马路上接连出了两起车祸,死了两个人,一位是花匠,一位是教师。两人都被车轮辗成肉酱。后来人们的考证证明,他们死之前都有预感。据说花匠在遇难的那天早晨,睁开眼睛便沉默不语,面呈死相。更怪的是他下了床便洗澡,剪指甲,穿了一身崭新的衣服。一个人居然会在早晨洗澡,这在当地是前所未闻不可思议的事。花匠死亡之前的怪异表现说明他对自己的死是有预感的。至于那位教师就更奇了。据说他在遇难之前一个月就开始焚烧他的日记、信件和其它手稿了。他甚至写信给他的朋友们,要回他以往写给朋友们的信。总之,他几乎把这世上所有留有他文字的东西都化为灰烬。那天上午,他踏上柏油马路不久,就有一辆刹车失灵的卡车盯着他追。他一边呼喊一边狂奔,结果还是被压死在轮胎底下。

W君认为他们之所以死,是因为他们没有重视预感。既然有了预感,就该不惜一切去避免预感实现,决不能听之任之。所以,W君决定今天坚决不出门。

汽车总不会冲进屋里来撞他。

他漱洗完毕,就对妻子说:“今天一天我不上班也不出门,我在后院看书。天塌下来你都不要叫我,有人来找我就说我不在家。我今天有重要的事。什么重要的事你不要问,问我我也不知道。就这样。”他说完就拿了一本小说书和几块面包,钻进后院放杂物的土坯屋里去了。

W君没头没脑的话把妻子搞得晕头转向如入五里雾中。W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从不迟到早退,即使有病也坚持上班,今天怎么突然不上班了?为什么要到土坯屋里读书?他以前可是从未去过土坯屋的。妻子几次想去问他都没敢。W君从来是说一不二的。妻子只好去自己单位请了假,便匆匆回到家里,不论怎么说她不能让W君一人呆在家里,她想他一定有什么难言之隐。

从早晨八点到下午四点,先后有十四个人来找W君,都被妻子拦在门外。下午四点一刻的时候,W君单位里的经理来找他,说有十万火急的事,要他赶快去上班。来者是经理,又有十万火急的事,他妻子不敢怠慢,便把经理领到后院。

“我不去!我今天哪儿也不去!你什么话也不用说了,你开除我我也不会去。什么原因你不用问,我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事,以后你们会知道的。你走吧!”W君挥舞着手臂声色俱厉地说。他急得虚汗淋漓。这时候发生十万火急的事,本身就是不祥之兆,是死亡的召唤。他没法让经理理解他的态度和做法,他现在不能说出预感,预感说出来肯定凶多吉少。待预感消失后,他会好好地向经理解释的。

经理被他搞得莫名其妙。经理出门前对他妻子说:“再观察一段时间,情况严重,就去叫医生。”他妻子含泪点头。

大约晚上七点光景,一辆重型卡车飞驰在一条柏油马路上。临近三岔路口时,为了避免和一辆违章行驶的客车相撞,卡车急转弯冲向路边的小道,撞倒一堵围墙和一座土坯小屋后停住了。

人们把W君从乱砖中扒出来时,他已经咽气了。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况,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中的W君因为知道自己今天可能被汽车撞死,所以决定今天坚决不出门并且躲到自家后院的土坯房,但最后死亡还是来了。

B.第二段中加点的词语“据说”意味着,W君所知道的并不一定是事情的真相,但是这种传言客观上加重了甚至是触发了W君的预感。

C.被命名为小说主人公 “W”是运用借代的手法,这里的“W”并不是具体某个人,意味着W君的命运具有普适性。

D.这是一篇充满黑色幽默意味、风格和内涵上都独居特色的作品,它运用夸张的手法,营造惊人的巧合,表现了现实命运的某些难以言说之处。

E.这篇小说看似荒诞离奇,这种事情在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发生;但其构思十分巧妙主人公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小说为什么在第二段具体地插叙另外两个人的死亡事故?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结合文本内容,探究文本以“预感”为题的好处。(8分)

 

(1) B D (2)①增加小说的神秘感,创设小说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 W君“决定今天坚决不出门”的情节,为之提供合理解释。③这两个人的死亡事故实际上是本文事件的最初起因,为 W君 “预感”的产生并深信不疑提供了解释。 (3)不可以。①内容上它是第二段的延伸,W君由于别人的意外死亡产生“预感”,而他自己的死亡又成为了强化别人“预感”的相信的谈资。②结构上和第二段照应,使得小说的情节呈现一种循环的结构,深化了作品主题的表达,增强阅读效果。 (4)①文章的线索。全文以“预感”为线索行文,先写W君起床时的预感,再写为了避免预感的情况发生,W君躲在家中,最后写预感成真,W君被汽车撞死。②确定文章的风格特点(点名故事的荒诞性)。文章用“预感”作为故事发生的原因,暗示故事属于荒诞性的,要深入理解才能把握故事内涵。③有利于刻画人物。W君的做法是不符合常理的,因为一般人对预感的看法与W君不同,小说以此刻画W君逃避的性格特征。④深化小说的主题。小说表层的意思似乎在告诉人们宿命是无法逃避的,但实际上告诉人们不要一味通过逃避来对付厄运,要敢于迎难而上,勇敢地与厄运作斗争。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况的能力。分析时,应从文本内容、情节结构等角度分析选项是否正确,A项,“知道自己今可能被汽车撞死”错,应该是“预感”,“知道”就意味着这件事是确实要发生的。C项,“意味着W君的命运具有普适性”不准确。E项,“又在情理之中”错,主人公的死并不能说符合什么情理,而只是一个巧合而已。故选B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可结合着插叙本身的作用,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其在内容、结构、读者等角度的作用。故分析时,可从反向假设去思考:如果没有这一段内容,怎么样?很显然,故事就单薄很多,首先是“神秘感“悬疑感”消弱了,然后后面W君“坚决不出门”的情节来得牵强。再从故事起因上考虑可知,实际上W君产生“预感”,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这两件事的影响。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答题时,应先概述尾段的内容,然后从尾段在内容、情节结构等方面的作用角度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是说W君死后,他的故事成了人们的谈资,并且强化了人们对于“死亡预感”的相信。这与第二段中另外两人的死亡事故非常相似。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循环结构:W君因为别人的事故而笃信“预感”,而由于巧合他也死亡,从而他的死亡事故又成为别人笃信“预感”的引子。这种循环结构深化了作品主题的表达。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答题时,首先要知道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预感”指事先的感觉。对于“预感”一般人都会一笑了之或注意相关方面,但不会像 W 君 这样躲起来。文章以“预感”为题,首先确定文章的风格是荒诞的,然后暗 示人们要理解文章需要透过小说表面的描写分析暗含的思想等。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从侧面写出洞箫声的魅力和吹奏效果。

(2)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 ______ ,___ ___________”。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

 

[明]吴嘉纪

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

不静月斜处,偏惊白头翁。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

【注】吴嘉纪1613—1684,字宾贤,号野人,明末清初诗人。明亡后绝意仕途,隐居家乡,以布衣终身。
1.全诗是怎样描述秋天落叶的?为什么落叶偏使白头翁“惊”呢?5分
2.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王玺,太原左卫指挥同知也。成化初,擢署都指挥佥事,守御黄河七墅。巡抚李侃荐于朝。阿鲁出延绥,命充游击将军赴援,战孤山堡,败之。寇再入,战漫天岭、刘宗坞及漫塔、水磨川,皆有功。进都指挥同知,充副总兵,镇守宁夏。九年以将才与周玉同荐。十二年擢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甘肃。

黄河以西,自庄浪抵肃州南山,其外番人阿吉等二十九族所居也。洪武间,立石画界,约樵牧毋越疆。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入,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玺请“复画疆域,召集诸番,谕以界石废,恐官军欺凌诸部,今复立之,听界外驻牧,互市则入关。如此,番人必命,可潜消他日忧”。帝称善,之。

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初,哈密为土鲁番所扰,使其将牙兰守之。都督罕慎寄居苦峪口,近赤斤、罕东,数相攻,罕慎势穷无援。朝议敕玺筑城苦峪,别立哈密卫以居之。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十七年召集赤斤、罕东将士,犒以牛酒,令助罕慎。罕慎合二卫兵,夜袭哈密及刺木等八城,遂复其地,仍令罕慎居之。事闻,奖劳,赉金币。已,罕东入寇,玺御之,请兴师以讨。帝念其常助罕慎,第遣使责谕。明年,北寇杀哨卒,玺率参将李俊及赤斤兵击之于狼心山、黑河西,多所斩获。

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玺习韬略,谙文事,勇而有谋。廷臣多称之。在边二十余年,为番人所惮。弘治元年卒。赐祭葬,赠恤有加。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阿鲁出延绥    寇:侵犯

B.界外驻牧      听:任凭

C.帝称善,    从:听从

D.玺御        却:后退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B.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C.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D.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玺是明朝军事将领,他熟悉韬略,作战勇敢,屡建战功,被不断推荐、提拔,先后镇守山西、宁夏、甘肃等地区二十多年,番人十分畏惧他。

B.为消除可能产生的边患,王玺向朝廷建议在疆界重新立界石,然后召集诸番,告诉他们驻留放牧必须在界石外,互通贸易时则可入关。

C.成化十七年,王玺升为代理都督同知。当时,他以都督佥事的身份任总兵官,而另一将领鲁鉴以代理都督同知的身份为参将,他担心难以调度管束,便请求解除鲁鉴的兵权。

D.王玺召集、犒劳赤斤、罕东的将士,他们协助罕慎收复了哈密,捷报传到朝廷,朝廷给予王玺褒奖、赏赐,却没有提升他的官职,后经过他的申诉,朝廷任命他为都督同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人,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5分)

(2) 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年度流行语”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苑广阔

“且行且珍惜”“你家里人知道吗?”“萌萌哒”“有钱就是任性”……

当2014年进入倒计时的时候,媒体对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网络流行语的盘点,既带给人们一种亲切感,又让人感觉有点淡淡的忧伤,毕竟在这些网络流行语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寿命都很短暂,随着新的一年到来,它们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语所代替,提醒着我们又一年的悄然逝去。

每一句网络流行语的背后,都往往代表着一起事件,也代表着一种情绪,所以我们可以把其看作是对过去一年的一种另类总结。虽然网友们在网络和现实中使用这些网络流行语的时候,多数以调侃、自嘲为目的,但实际上这些流行语的背后,也同样有值得我们汲取的有营养价值的东西。

比如因为影视明星文章的“出轨门”而催生出的网络流行语“且行且珍惜”,本身就是一句充满人生哲理的话。这虽然是文章的爱人,另外一位影视明星马伊琍规劝自己丈夫浪子回头的话,但应该被规劝的,何止是文章一个人呢?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恋爱虽易,婚姻不易”,所以任何人都要“且行且珍惜”。明星们的绯闻轶事不过是因为他们明星的身份而被无限放大了而已,但是普通人的婚外恋、婚外情等等,也同样会对婚姻的另一半和家庭、亲人带来莫大的伤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一地鸡毛。所以面对“且行且珍惜”这样的网络流行语,值得我们每个人反躬自省,其背后的教训也值得我们每个人汲取,进而增加自己对爱情、对婚姻、对家庭的责任感。

再比如年底才开始流行的“有钱就是任性”。其背后代表的事件是宁波市一位老人遭遇了电信诈骗,先后被骗取了几十万元,而当记者采访老刘时,老刘却说:被骗7万的时候发现上当了,当时觉得警察不会管,又想看他们究竟能骗多少钱。这则新闻引爆互联网,网友调侃:有钱就这么任性。而眼下正是各种类型的网络诈骗高发频发的时候,“有钱就是任性”恰恰是对我们的一种警示,提醒我们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媒体盘点的这些网络流行语,不管其背后代表的是什么事件,也不管其代表了网友公众一种怎样的情绪,它们都是我们这个多元、丰富而精彩社会的一种证明,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许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们回头再看看这些网络流行语,会发现不一样的意义与价值,就像我们现在看三十年前的一张老照片一样。

(选自2014年12月8日《光明日报》)
1.下面关于“网络流行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网络流行语都曾风靡一时,对它们的盘点,让人们感到亲切又让人感觉有点忧伤。

B.网络流行语都往往代表着一起事件,也代表着一种情绪,因此它就是我们对过去一年的一种总结。

C.“网络流行语”被网友们在网络和现实中使用,多数是以调侃、自嘲为目的。

D.“网络流行语”是我们这个多元、丰富而精彩社会的一种证明。
2.下列各项中对“且行且珍惜”这一网络流行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句话是影视明星马伊琍用来规劝自己丈夫文章浪子回头的,后来成为网络流行语。

B.这句话本身充满了人生哲理,因为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恋爱虽易,婚姻不易”,所以任何人都要“且行且珍惜”。

C.这句话提醒人们普通人的婚外恋、婚外情等等也同样会对婚姻的另一半和家庭、亲人带来莫大的伤害,就不要无限放大明星们的绯闻轶事了。

D.话值得我们每个人反躬自省,汲取教训,进而增加自己对爱情、婚姻、家庭的责任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些年度流行语,虽然寿命都很短暂,但也有值得我们汲取的有营养价值的东西

B.网络流行语的新旧交替,可以看做是在提醒着我们又一年的悄然逝去。

C.这些网络流行语,深刻的影响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它们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D.网络流行语就像老照片,再过一段时间,就一定会让我们发现不一样的意义与价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任性”是2014年的流行热词。

有人说“有钱就是任性”。

有人说“青春就是任性”。

有人说“漂亮就是任性”。

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有权不可任性”。

全面理解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