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无争议陷阱 余秋雨 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无争议陷阱

余秋雨

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阱”。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眉存疑。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或者围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一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

中国文化把这个“无争议的陷阱”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恶的陷阱。历史上哪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我也是民众的一员,我发现,如果以民众的身份来考虑一项不是我们专业的成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标准一定是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这不能怪民众,因为民众面对一种陌生的创新总会缺少精神扶手,总会惊慌失措,以他们的标准,就很少有创新空间。比如我们现在对城市建筑就是这样,新的建筑出来民众一定否定。有一些低劣的媒体,有一些小人,却让创新者成为一个“争议人物”。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行。可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

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理由显而易见,就是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

当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有一些小人总是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这个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

据我所见,多数创新即使不被人家争议,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陷。因为他们要把极大的精力投注在创新项目上,没有时间上下应酬,多数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他们有时候会面对失败,因此也经常暴露出他们的怨恨、衰弱、愤怒,却又未必有明确的对头,很可能在愤怒自己,就情绪不好。艺术上的创新者那更是这样了,独特的灵感,独特的灵魂中的灵感使他们产生非常怪异的习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他们很难认同世俗的潮流,甚至他们也故意不遵循世俗的规范。因此无论从脾气到外型常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对这一切,正常的社会都应该理解和容忍。不能设想一切创新者都是温良恭俭让的完人和圣人。据我观察,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如果说,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因为没有争议的理由。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

我们真正要防范的是什么人?要防范的是以“争议”为名目来扼杀创造者的人。在现在中国社会上,这样的人的总数很大,他们是勤恳工作人的百倍,是创造者的百倍。有人说真正的比例可能比这个更大。很奇怪,他们制造了一个个可“争议”的人物,但是自己却避开了“争议”。他们自己就成了洞察一切的评判者,只等待着一切被他们“争议”了的创造者投去求饶的目光。对于这样的人,我觉得我们要用两个定义来消解它。第一个定义是:那个一心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避开了争议的人,就是小人,这是第一个定义。第二个定义是:什么叫伟大的时代?那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后面这个定义,是美国一位传媒大王说的。(选自凤凰卫视《秋雨时分》)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过往信条、公认秩序、原定规则,对有争议的成果往往存疑。

B.历史上没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

C.“无争议陷阱”有时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障碍。

D.创新者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

E.在中国,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却避开了争议的人很多,相对而言,勤奋工作的人和创造者很少。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无争议陷阱”社会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新的建筑出来遭到民众否定    B.生命的过程都必然经历生老病死

C.北京公布新的高考方案引发广泛争鸣   D.陈光标高调慈善举动引起不少人反感
3.请解释“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4.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有人指责他的作品语言粗糙,品味不高;有人质疑他的作品专以揭露龌龊、邪恶、丑陋、血腥等中国文化的负面因素来取悦诺贝尔奖评委。请结合文意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4分)

 

1.CD 2.B 3.(1)有争议,说明该成果挑战(否定、撼动、触犯)了既有成果(过往信条、公认的秩序、原定的规则),争议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可以实现创新。(2分)(或答“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 有争议意味着有创新”之类意思也可得分)。(2)无争议,可能利用了权势,或者缺乏创新。(或答①无争议,远近都接受的没有创新,可能利用了权势。②无争议,意味着没有进步的空间,没有改进的可能,缺乏创新。)(2分) 4.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1)国民的心理习惯中固有的“无争议陷阱”,一旦有争议,便皱眉存疑(第一自然段)。(2)人们习惯用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思维标准评议莫言作品。(第二自然段)(3)诺贝尔奖是国际上公认的,当其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一些小人会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第三、四自然段)(4)莫言独特的灵感、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他们及其作品不遵循世俗的规范,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第五自然段)(5)莫言其人其作品本身不可能完美,社会却缺乏理解与包容。(第六自然段)(6)现今中国社会上有为数很多的小人,他们常以“争议”为名来扼杀莫言这样的创新者。(第七自然段)(以上6个点,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理清文章思路,找准选项对应的区域,依次筛选:哪个选项与原文内容保持一致,哪个选项与题干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抓住本质特征。C项曲解文意,文本第二段最后一句“‘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障碍。”少了“最重要”三个字。D项以偏概全,多数创新者不太合群,并不是全部。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的重要概念“无争议陷阱”是文本的论证对象,B项内容属于自然规律,是不需要争议的。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本重要句子的含义。理解概念、词语、句子的含义都应该将它们放入原文,结合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意图等来理解。“有争议”为什么是褒义词,“无争议”又为何是贬义词,综观文本,答案其实就蕴含在第一段中,有争议说明有创新,对既有成果进行了挑战,因而是褒义;而没有争议则没有创新,或者是利用了权势。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用文中的观点来分析题干列举的文本之外的现象,这种考查形式是这两年广东高考语文命题组热衷的题型,观点来源于文本,但能引导考生分析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这正是命题者真正的意图。考生在解答此题时应该注意是要求对莫言及其作品受到争议的“产生原因”加以分析。解答时应综观全文,找出原因,不可遗漏要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多选按前4题计分 (8分)

(1)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2)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3)千岩万转路不定,                。熊咆龙吟殷岩泉,                         

4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5)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2 )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22分)   

田京,字简之,世居沧州。举进士,调蜀州司法参军。赵元昊反,侍读学士李仲容荐京知兵法,召试中书,擢通判镇戎军。夏守赟为陕西经略使,奏兼管勾随军粮料。入对,陈方略,赐五品服。   

又参夏竦军事。会遣翰林学士晁宗悫即军中问攻守孰便,众欲大举入讨,京曰:“夏人之不道久矣,未易破也。今欲驱不习之师,深入敌境,与之角胜负,此兵家所忌,师出必败。”或曰:“不如讲和。”京曰:“敌兵未尝挫,安肯降我哉?”未几,元昊使黄延德叩延州乞降,以奇兵出原、渭,败大将任福。夏竦素不悦京,坐是改通判庐州,徙知邵武军。乃上言:“请择要官守沧、卫,凿西山石臼废道以限戎马,义勇聚教,复给粮,置卒守烽燧,用奇正法训兵,徙战马内地以息边费。”凡十余事,仁宗颇嘉纳之。   

入为开封府判官,坐械囚送狱道死,出知蔡州。王则据恩州反,京缒城趣南关,入骁健营抚士卒。保州振武兵焚民居欲应贼,京捕斩之乃定。贼遣其党崔象伪出降,京以其持妖言惑众,又斩以徇,由是营兵二十六指挥在外者皆慑服,不敢叛。州之南关,民众多如城中,得不陷贼,京有功焉。京督士攻城甚力,贼系京妻子乘城迫使呼曰毋亟攻城中将屠我辈矣京叱诸军益进攻注矢仰射杀其家四人。贼知京无所顾,乃牵妻子去,恩州平。以不能预察贼,降监郓州税。

先是,驻泊都监田斌亦以贼发不能捕,待罪兵间,及城破,从诸将入,以功迁宫苑副使,而京独被谪。御史言失察贼过轻,忘家为国义独重,不宜左迁,乃徙通判兖州。复知沧州,拜右谏议大夫,卒。                                           

(选自《宋史·田京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方略             对:应答        B.军中问攻守孰便         即:来到

C.夏人之不久矣           道:讲道义      D.元昊使黄延德延州乞降   叩:攻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夏守赟陕西经略使    忘家国义独重      B夏人不道久矣    今欲驱不习

C.此兵家            贼知京无        D.奇兵出原、渭     功迁宫苑副使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贼系京妻子乘城迫使呼曰/毋亟攻/城中将屠我辈矣/京叱诸军益进攻/注矢仰射/杀其家四人

B贼系京妻子乘城迫使呼曰/毋亟攻城/中将屠我辈矣/京叱诸军益进攻/注矢仰射/杀其家四人

C贼系京/妻子乘城迫使呼曰/毋亟攻/城中将屠我辈矣/京叱诸军益进攻/注矢仰射/杀其家四人

D贼系京/妻子乘城迫使呼曰/毋亟攻城/中将屠我辈矣/京叱诸军益进攻/注矢仰射/杀其家四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田京有军事才能,并因此受到官员的推荐。赵元昊反叛,李仲容推荐田京通晓兵法, 皇帝下诏在中书考试,升为镇戎军通判,并向皇上陈述方略。  

B田京对如何与西夏军队作战有自己的看法,他反对用未经训练的军队,深入敌境,和西夏的军队较量胜负,有人打算请和,田京认为敌人是不可能降服的。  

C田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当机立断。王则占据恩州反叛田京从城上用绳子坠下奔向南关进入骁健营安抚士卒振武兵要响应王则谋反,也被田京制服。  

D田京在仕途上遭到不公平待遇,但得到了纠正。田京因为在恩州不能预察敌情被贬职,田斌也因捕贼不力待罪军中,经御史上奏两人先后得到任用。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夏竦素不悦京,坐是改通判庐州,徙知邵武军。(3分)                                                                            

贼遣其党崔象伪出降,京以其持妖言惑众,又斩以徇。(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田京“知兵法”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3 分)

 

查看答案

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读书,是人生的享受。               

②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暾甫上。   

③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   

④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⑤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

A.①⑤④②③       B.⑤①③②④        C.①⑤②④③       D.①②④③⑤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厦深铁路开通后,铁路沿线城市和台湾金门、马祖地区联手推出数百项优惠政策,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   

B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图书馆因经费不足,订阅报纸杂志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少,很难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C过度劳累为何引起健康透支?有关专家认为,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加班,而是巨大的压力导致休息时间也无法彻底放松心情所致。

D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这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