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生死回眸 蔡 楠 一片枯黄的落叶从地上飘起,生长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生死回眸

一片枯黄的落叶从地上飘起,生长在那光秃秃的枝头,枝头回黄转绿,叶片变得青翠饱满,春雨袭过,嫩芽初绽。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假定时光倒流。

一个生命被子弹洞穿,凋谢在刑场上。透过血痕,我们看到君的生命像那片坠落在地的枯叶重又飘起。渗进泥土里已经板结的血块开始变得鲜活,重新聚拢回到他的体内,枪口结疤,君坐起、站立、走向来时的路。

君从两名警察手中挣脱,离开公判大会会场,回到了监所。头顶上窄小的窗口挤进了几丝光线。他咀嚼着每天只有两顿、每顿只有两个的窝头,难以下咽。他想起了迟志强那著名的歌词:“手里呀捧着窝窝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君就真的流出了眼泪。

你现在流眼泪还有什么用?在审理君一案时,县纪委书记气愤而惋惜地说,你是多么的年轻呀!

是呀,君很年轻,在任命为县农行主管业务的副行长时,他才三十一岁。三十一岁,金子一样闪光的年华。他真想干一番事业。然而,这个世界对人的诱惑太大了。忍受清苦去奢谈事业必须有超凡的克制力和忍耐性。面对金钱、美女、汽车、洋房的拥抱,君眩晕了。一切的一切开始于那次单位盖办公楼。一个建筑队的包工头叩开君的家门,送上了一套精美的挂历。更加精美的是挂历里卷裹着的五万元人民币。主管办公楼基建的君在那个晚上失眠了,两个君打了一夜架,一个君要把钱交还包工头,另一个君死活不让。结果君采取了折衷的办法,用妻子的名义将钱存入了另一家银行。不久,工程落在了这个包工头手中。接下来的事情君不再失眠。一家企业来请,酒足饭饱之后,将君拉进了桑拿浴室,筋酥腿软之后又塞给了他两条香烟。回家一看,每根烟卷都是一张百元钞票。第二天,君大笔一挥,批了三百万元贷款。其后便是那个港商找上门来。港商要与杜行长做一笔钢材生意,将君带到了香港,五日游后,一把别墅的钥匙攥到了君手里。作为回报,君挪用了八百万储蓄存款。后来呢?就是刚盖好的办公楼坍塌了一半,三名职工被盖在了楼下。后来呢?就是贷款追不回,挪用的存款没了踪影。再后来呢?就是东窗事发,纪委查处,移交检察机关,君进了监所。

在监所里,第一个来看君的是他中学时代的班主任,两鬓斑白的班主任什么也没说,只是颤抖着把一张发黄的纸交给了君。君打开那张纸,是他的入团申请书,右下角那片殷红仍清晰可辨。

君回到了美丽的校园。君开始了中学生涯,勤奋好学的君写了入团申请书。当君得知第一批发展团员的名单没他的名字时,他重新写了申请书,并咬破中指,签了名,将它交给了团支书。君终于戴上了团徽。君在“五讲四美”活动中被评为“先进标兵”,他将拾到的一百元钱交还了失主……

家在农村的父母来了。他们带来了一个大帆布兜。父母说,儿啊,尝尝你小时候最爱吃的煮玉米和烤白薯吧!面对年迈的父母,君以头抵地,跪倒尘埃。

君走在家乡的田野上。君随着父母去生产队劳动。他看到一群小伙伴挖了白薯,掰了玉米,便尾随着他们。秋深似海,田野寥廓而神秘。一股浓烟袅袅升腾,伙伴们欢呼雀跃,他们在烤玉米、烧白薯。君咽了口唾沫,坚决地一转身,跑回大人们劳作的地里,把这事报告了生产队长……

夏夜闷热而漫长,君缠绕在父亲的膝上,听父亲讲侠女十三妹的故事,母亲给他扇着蚊子,听着听着,君睡着了。睡梦里,君越来越小。君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君满地乱爬,嗷嗷待哺。君随着母亲的一声泣血的阵痛,降落到这个世界。

此时,一场春雨刚刚润绽院内那片柳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开篇描写了落地枯黄的树叶回到枝头嫩芽初绽的不同寻常的景物,这种虚拟的景物与杜君被枪决的真实相结合,更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的思索。

B作者引用迟志强著名的歌词,目的是突出杜君在狱中生活的物质条件的艰苦,与其当官时的汽车、美女、洋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C“然而,这个世界对人的诱惑太大了。”这句话含蓄的揭示了杜君堕落的原因之一,外界的诱惑,使杜君从一个正直有为的年轻干部,而裂变成为一个贪婪的罪犯的。

D这篇小说叙述形式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细密,尤其注意事件之间的过渡缝合。虽然看起来毫不复杂,但却彰显出一种十分难得又十分可贵的奇思妙想。

E作者采用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主人公杜君的形象。特别是一些细节描写,生动细腻的表现了杜君内心深处的情感或矛盾斗争。
2.小说以“生死回眸”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开篇和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4.有人说,蔡楠的这篇《生死回眸》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别具一格的叙述形式,更令我们很沉痛地体会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境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悲剧的理解。(6分)

 

1.BE 2.(6分)①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本文叙述的是主人公由生到死一生短暂的经历。②暗示小说的结构方式。小说是采用“回眸”般的倒叙式结构方式,由死到生地展现主人公的人生轨迹的。③引起读者兴趣,启发读者思考。假如真的生命重新让我们来过,我们该又是怎么样的形式回首?(每点2分) 3.(6分)①开篇假定时光倒流,描写了树叶由枯黄到嫩绿的过程,既照应文题(1分),又巧妙地引出对主人公一生的回放(1分),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②结尾用春雨中苍翠鲜嫩的生命,暗示杜君生命的开始(1分),又用鲜活的生命反衬主人公已经结束的短暂的生命,突出主旨(1分)。③首尾呼应,构思巧妙,结构严谨(1分)。 4.(6分)①主人公的人生悲剧带给我们深刻的思索:他前后变化的鲜明对比,反映出人性欲望的膨胀使人变得贪婪,是物欲和贪婪最终扼杀了他的人性,毁灭了他的一生。②主人公的悲剧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是我们这个欲望无限膨胀的社会的悲剧。③本文采用倒叙的方式,更是启迪我们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尤其在我们在被物质刺激麻醉迷失的时候更要回眸那个曾经真实的自我。(每点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可从情节、主题、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作答,B项,错在目的是为了引出杜君的眼泪和悔恨,从而引出对他犯罪过程的回忆。“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也不准确。E项,错在没有肖像描写。故选BE。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答题时,首先要知道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读后可知,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从读者角度,起着激发兴趣的作用;全文叙写的生死的过程,故在内容上起着概括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时,应结合着环境描写的一般性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联系开头和结尾具体内容,从人物、情节、小说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读后可知,本题应从照应标题、首尾呼应、深化主旨等方面概括作答。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考查技法、人物形象和主题等综合性的探究题,“别具一格的叙述形式”在文中是指倒叙方式,答题时,还要结合文章内容,从对比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这篇小说的故事是一个悲剧,叙述了主人公被物欲和贪婪而奴役而毁灭的过程,故答题时,要联系现实,从启迪读者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角度阐述自己的理由和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在空缺部分。(任选6个小题,6分)

1___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

2___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3).___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4___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5)寒衣处处催刀尺,___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6)曲终收拨当心画,___        白居易《琵琶行》

7)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___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8)驾一叶之扁舟,___       (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湖口送友人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1)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此画面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9处)(4分)

古书之流传至于今日既相承无圈点矣吾人在诵读时正宜自行点盖一经点读其书文意或有难解者即其上下句法若何联属皆将再三谛审与泛览者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书何易于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筦,诏下所在不得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毒民乎!”命吏刬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狱无民,民不知役。改锦州罗江令,其治视益昌。是时故相国裴公出镇锦州,独能嘉易于治。尝从观其政,道从不过三人,察易于廉约如此。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止请贷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与。”“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余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至于缓急补吏,曰:吾患无以共治。膺命举贤,则曰:吾患无以塞诏。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注】①筦,同“管”。榷筦,指对某些物资实行专卖管理。②刬:同“铲”。③常赋:指按规定要交纳的赋税,与临时增收的苛捐杂税相对。④传符:古代官员、使者外出,按品级给券由各地驿站供应食宿、车马。⑤膺命:承受皇帝诏命。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与宾客跳出舟,骑还去        偕:带领,带着

B.吾宁一身以毒邑民乎              爱:爱惜、吝惜

C.治益昌三年,狱无              系:关押

D.天子设上下考以                勉:鼓励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矧厚其赋毒民乎           斧斤时入山林

B察易于廉约如是           孰能讥之乎

C.诏下所在不得百姓匿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D曰吾患无以共治           于其身也,耻师焉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4分)

2)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4分)
4.作者通过哪些典型事例赞颂了传主何易于怎样的品格?请简要概括。(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在互联网和微博出现之前,人们很少会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即由职业记者报道的并有专门的新闻机构发布的消息,才算得上是新闻;隔壁大爷或邻家小妹传递的消息不是新闻,市井小民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也不是新闻。

而今,微博的降临,陡然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新闻源源不断地从周围的日常生活中喷涌而出,它不再是报纸和广播电视的专利。以前作为新闻来源的素材,现在都成了新闻本身,记者所寻找的目击证人如果自己上微博,就成了新闻的发布者。

约翰·费斯克在《阅读大众文化》一书中曾经揭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等级。播报新闻的电视主持人、电视台所连线的远方记者以及记者所采访的目击证人,分别处于真实性的三个等级之中。新闻机构赋予电视新闻主持人以权威性和全面性,处于真实性等级序列的最高端;主持人的话语不代表自身,他或她是规范的新闻话语的化身,尽管电视台主持人离事发地点空间距离最远。而目击证人处于真实序列的低端,虽然他们就在事发现场。目击证人作为具体的个人,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和特定视角,尽管所言真实,但往往不够全面,可能还有其他目击证人来加以补充。真实的新闻报道只有在经过记者和电视台的综合之后,才被社会所认可。今天在微博新闻中,这种真实性的级差似乎被消解了,微博与微博之间是等距离的,都在点击鼠标的一念之间。特别是当记者和主持人也开微博,人们发现每个人可以是同样真实而片面的,每个人也同样具有比较、鉴别和综合不同消息来源的能力。与此相应,新闻的 报道和第一时间播报的重要性也降低了,微博上几乎全是 报道,并配以第一时间的个性评论,应当说,微博为新闻的民主化做出了大贡献。

在传统和惯例中,正规的新闻机构因为其报道公共事件并采取公众的立场,人们习惯将它看成公众的代言人而获得了某种规范性和权威性。此时记者和报道者的立场被隐去了,认为他们的报道无疑是站在公正和客观立场上的,记者是秉持职业操守的,他们的客观和公正似乎是由其所在的机构做保证的。微博上的新闻由于没有权威机构做保证,所以在客观性上有点悬,微博人的新闻也不使用记者常用的那套新闻报道话语,个人性的言语和偏好性的表述使得其报道的公正性又悬上加悬。但是微博新闻却以其生动、鲜活、及时,带有个人体温和喜怒哀乐,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使得当下的记者编辑们纷纷在微博中寻找素材。常常听到一些新闻报道中有“零距离”“原生态”等夸张的说法,其实,微博倒是当得起这一说法的,即便是讹传和谣言,在微博上也是原生态的,动机昭然,不那么阴险,比较容易查找源头。再则,微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不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身上,而是体现在各种言论、思想、立场的交汇之中,不同个体的真实侧面,是所谓的客观世界的最好注脚。
1.下列关于新闻的表述,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在互联网和微博出现之前,新闻是报纸和广播电视的专利,必须由职业记者报道,由专门的新闻机构发布。

B.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有等级差异的,新闻机构因赋予电视新闻主持人以权威性和全面性而处于真实性等级的最高端。

C.在传统和惯例中,处在事发现场的目击者尽管所言真实,其讲述也只能作为新闻来源的素材,不可能直接作为新闻被社会认可。

D.新闻机构和记者报道新闻时其实是有自己的立场和倾向的,但此时将其隐藏了起来,因此新闻机构公众代言人的身份和记者客观公正的形象深入人心。
2.下列对微博新闻关系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博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他们之间传递的消息都可以成为新闻,每一个人只要上微博,就成了新闻发布者。

B.微博新闻似乎消解了新闻的真实性级差,在微博中每一个人可以是同样真实而片面的,也可以具有同样的比较、鉴别和综合不同消息来源的能力。

C.微博打破了报纸和广播电视享有新闻专利的局面,推动了新闻的民主化,甚至成为专业记者、编辑的新闻来源。

D.微博虽然缺乏传统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但具有传统新闻所没有的生动、鲜活、及时的特点和报道者的个性化特征。
3.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做的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记者、主持人有新闻机构赋予的权威性和全面性,因此他们的微博相比其他人的微博更客观公正和真实可信,理所当然会有更高的关注度。

B.微博人在没有权威机构保证其容观性的前提下,不妨将个人性的言语、偏好性的表述与规范的新闻话语相结合,这会是目前的一个最好的选择。

C.微博是原生态的,在微博上讹传和谣言也动机昭然,容易识别,而且比较容易查找源头,因此阴险者不会利用微博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D.微博交汇着各种言论、思想和立场,展示了客观世界不同个体的真实侧面,这不免会使人感到茫然,难以抉择,却也为认识世界真相提供了契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