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遇难者和垂死者当中度过的一夜① 菲尔•戴维森 【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在遇难者和垂死者当中度过的一夜①

菲尔•戴维森

【路透社发自哥伦比亚阿梅罗镇】至少有15000人死亡,还有数百人在死亡线上挣扎。我极力想在哥伦比亚火山爆发灾难中的幸存者中入睡,我恍如置身鬼域甚至感到我自己也是死人。

我蜷缩在当地一座寒冷光秃的山顶上。每当我抬起头来看看那些奄奄一息的人们——老人妇女和儿童,只见他们浑身粘满了灰白胶泥,毛发僵直,只是转动的眼珠在夜色下还隐约可见,才知道他们还活着。

烛光,唯一的光源,使这儿的气氛变得更加可怕。

在附近的山顶上,闪烁着更多的烛光和几支火炬,那里蜷缩着数千名幸存者,他们没有饭吃,也没有水喝,正在等待营救。

星期四14日天刚黑之前,我乘坐一架小型直升飞机赶到现场。

当时我不知道这是星期四到阿梅罗镇来的最后一架直升飞机。当夜幕降临时,我便加入了徒步跋涉的受伤者行列,向最高的山顶走去。

新闻记者一般都避免把个人写进消息之中,而只是努力报道事实。但这次不同。

多数幸存者,不少人几乎都赤裸着身体,满身泥浆,在打着哆嗦。他们被吓坏了。谁也帮不了谁。每个人只顾设法在山顶上活下来。他们有时放声大哭,经常喊着要水喝。但那儿根本没有水。

这时,我发现自己正在帮助把一个奄奄一息的幸存者从一个陡峭的山坡运送到小山顶上去。并不是那儿有什么东西,而是因为那儿比阿梅罗镇高出数百英尺,饥寒交迫的灾民们害怕鲁伊斯火山的熔岩再次爆发或再次发生滑坡,他们感到在小山顶上稍稍安全些。

天刚黑时,我发觉在我们所在山顶下边30米处的空旷地上有两个蜷缩的身躯。我在漆黑中匍匐前进,顺着泥浆滑了下去,找到了一个身缠白布单的老人和一个小女孩。这女孩8岁左右,像珍珠一样可爱,但一老一小都已失去了知觉,身上栖满了苍蝇,简直是在等死。

我大声呼救,几个神态麻木的年轻幸存者下来了。小女孩在咕哝着喊“妈咪”,她的一条腿已经断了,右腿上的一处伤口翻露出了肌肉,她的脊梁骨也可能断了。我们把他俩都抬到山顶上,那些吓坏了的幸存伙伴们对他俩的到来木然漠不关心。

这场大灾难过去已20个小时了,但仍然没有医务人员和官方人员到来。在没有水和药物的情况下,我们努力护理一些重伤者,以便使他们活下来,但刚到黎明时分,大约已有12个人死去了。

绵绵的细雨声和被碎石、死尸压住的受伤灾民所发出的阵阵呻吟声汇成了哀歌大合唱。

“救救我吧,救救我吧,我受伤了”,这喊声响彻了寒冷的夜空。

天一亮,军用直升飞机又飞来恢复营救工作,从泥浆堆里救出了一名赤裸的妇女和她的婴儿。

当星期四晚上救灾飞机暂停工作时,幸存者们攀着抢搭最后一批直升飞机,有些人被焦急的机务人员推开了。

有一个人为了营救一位朋友挖了一通宵的土,但当星期五早晨他最后把碎石搬干净后,他发现他的朋友已经死了。躺在血泊中的人尸遍地皆是,偶尔还有伸出来求助的人手。

那个遇救的老人和小女孩仅活到了天明。我用我的皮茄克把她盖住。我叫她的名字。

她好像要说什么,但她神志昏迷只剩下一口气

在风雨交加的山顶上呆了12多个小时后,我说服几个幸存者帮助我把她送到一块平地上,那儿是星期四首批直升飞机着陆的地方。

从阿梅罗到下面的另一个村子,要跋涉经过泥泞和满布灌木丛的道路。我意识到我将永远也不会知道他们是否能活着得救!

(摘编自1985年11月14日路透社报道)

[注]①1985年11月13日,位于哥伦比亚托利马省的内瓦多德尔鲁伊斯火山两次爆发,大量的岩浆和石块吞没了火山周围的几个城镇,造成25万多人死亡。路透社记者菲尔•戴维森在14日傍晚抵达现场,他是第一位到达现场的外国记者。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篇报道的标题暗示了作者身处灾难现场,表现了作者面对死神勇敢无畏的精神。

B.导语用数据披露灾情的严重,写作者内心的恐怖,意在引起读者对这场灾难的关注。

C.医务人员、官方人员未能及时到位,错过了最佳救助时机,作者对此感到遗憾与无奈。

D.写一些幸存者对垂死者漠不关心的态度,旨在表达作者对这种自私行为的愤慨。

E.这篇报道点面结合,既有对受灾概况的介绍,又有对老人、小孩等个体遭遇的描述。
2.文中画线部分运用描写,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作者说:“新闻记者一般都避免把个人写进消息之中,而只是努力报道事实。但这次

不同。”为什么“这次不同”?请简要探析。(6分)

 

1.A D 2.(1)渲染灾难现场的凄凉(或:现场感强),增强报道的真实性。(2)烘托了灾民的无助、绝望,凸显施救工作的急迫(或:感染读者)。(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3.(1)作者参与了救灾活动,其活动属于新闻事件的一部分,应当写入报道中。 (2)灾难深深震撼了作者,使他必须将个人感受传达出来。(3)在新闻中融入个人经历和感受,更能激发读者的悲悯情怀,以期获得更广泛的关注。(答对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表现了作者面对死神勇敢无畏的精神”有误,单从标题不能看出这一点。D项“旨在表达作者对这种自私行为的愤慨”不合文意。解答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要从新闻写作手法、表达主题的作用等方面来分析。从新闻写作手法来看,画线部分属于细节描写,新闻中细节描写的作用一般有:渲染现场气氛,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及可读性;揭示人物思想境界,生动的反映人物的形象、性格、品质等特征,使人物的形象丰满逼真;使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等。本文画线部分再现了现场的凄惨景象,把灾民的绝望呈现在读者面前,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作用。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考生解答时可从作者在文中的身份、第一人称叙述手法的作用等角度来分析。从作者在文中的身份角度来谈,作者亲历了灾难,又亲自参与救援,而且整篇报道都是他的亲见亲闻亲历,所以作者的活动也就是文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应当写入报道中。文章以“我”的视角展开,类似于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其作用是:使文章更具真实性,使读者能更具体的体会作者心情,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黄昏的蔗园

【台湾】杨云萍

一望的蔗园,大半被染成陆离的赤铜色。——青铜色的夕阳,无言里,悄悄地半沉在苍紫的狮仔山。初秋的冷风刮得半阵蔗叶沙沙蔌蔌的响。

“唉!……哟!……”

桂蕊悲痛地叹了一息,忽惶地把剥下来的枯蔗叶集起来,要捆成一块儿。她的面庞,虽很不似这外国种的蜡蔗那般的青黄色,但她的双手,已是憔悴到非这直径一寸半的蔗茎之可比了。

“十五日了!”

桂蕊忽这样自言自语。

“……初七的下晡同吴伯伯被大人拿去……初八、初九……今儿是二十一了!唉,整个两礼拜了!”

桂蕊的泪珠儿从颊上滴落在蔗园的土块上。然而这土块因几天来的干旱,完全干燥,所以她的几滴泪珠儿,只是留下了几个小小的痕迹而已。

“我们的或者要迟慢二十日,蔗叶不可剥得过光。”

“哟,这是因为你没有下了豆粕的缘故哩!”

“豆粕?哪里有甚么豆粕。因为,哈哈,因为你要耳环,要甚么……所以……”

文能半揶揄的这样回答桂蕊。桂蕊娇然地,故意把圆形丰腻的面庞背着文能说:

“呵呵,讨厌的。你甚么时候曾给了我耳环呢?”

她装像很不愿似的。

“哈哈……枉屈枉屈。”

文能一面这样说,一面拭汗。

青春——贫的、穷的、贱的也有一时的青春,虽是很短,虽是很微,可是他们时常因有这一时的青春,得有一时忘掉了劳动的痛苦,粗衣淡饭的无聊无味。

两礼拜前他俩在这蔗园里的说笑情景,历历地浮出桂蕊的眼前。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难道我们永远应该做牛做马吗!不、不、决不!好,看他们耀武扬威到甚么时候啊!”

文能打进入篱笆门,就愤愤地这样说。

“坚强是不先定了价钱吗?”桂蕊不安地这样问。

“哼,坚强是要先刈甘蔗,坚强是要先刈!而且来了几多的……软土深掘。是哪,软土深掘。”

文能拿出石麟烟包和卷烟的纸,卷了一支烟。可是他只抽了一口,就把那支烟掷在地上,一缕的烟,轻轻地升上这土角屋的屋顶,似从茅草的隙间漏出屋外。

“吴伯伯没有和会社商量商量了吗?我们实在是穷的了不得的……”

“商量?商量甚么!唉!”

文能吐出一个息。

“呵!是,今儿母亲有爽快些没有?”

“今儿早起啜了些泔糜。……又对我说要叫你不要闹事,又是说自从你的父亲死后,是怎样的克勤克俭。幸得你长成到今年二十四,又得赎得一二甲田……万事皆是命运,皆是前注的……

“命运?闹事?……唉!闹甚么事!……是,阿财再有来说甚么?”

他的较浓黑的眉尖一锁,这样说。

“八点左右来的,说至迟也要在本月初,付他应用。”

文能低头了一会。

“我去吴伯伯的那儿走一趟吧……”

“咦,用午饭!饭已……”

“不要。”

文能跑出门,跑了好几步,又跑回吩咐桂蕊说:

    “对母亲要较仔细奉待……”

四周已是暮色苍然了。抱流在这蔗园东南边的坝仔溪的潺潺水声,鲜明地流入人们的耳朵。

桂蕊负着一捆的枯蔗叶,疲倦地向归途走去。

“命,命,命运!”

“前注的,是前注的!”

但是她又再这样思想:

“……可真是命运吗?”

然而结局她也只是归于命运了。

路旁初秋的虫们的歌唱,随着天上繁星的闪烁而愈急

1926年9月18日于东京

(选自《中国现代微型小说选》)

[注]①下晡:下午。 ②大人:日据时代台湾同胞对警察的称呼。③软土深掘:台湾谚语,强欺弱,得寸进尺。④土角屋:土块砌成的房屋。⑤会社:是指日据时代日本在台湾设立的经济掠夺组织“制糖会社”。⑥泔糜:稀饭。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头部分描写初秋时节蔗园夕照图景,渲染出阴郁、黯淡、萧瑟的氛围,衬托出桂蕊悲痛、惶然的心绪。

B.第一部分写桂蕊独自在黄昏的蔗园里劳作,通过她的“自言自语”交代了她丈夫同吴伯伯被抓的消息,设置了悬念。

C.第二部分画线处转述母亲的话语,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善良隐忍、勤俭持家,具有宿命思想的底层妇女。

D.第三部分描写桂蕊“疲倦地向归途走去”时的心理活动,表明她对“命运前注”的否定和要与邪恶抗争的坚定信念。

E.这篇小说的主体情节在桂蕊的回忆中展开,全文都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小说中的“文能”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3.小说结尾写道:“路旁初秋的虫们的歌唱,随着天上繁星的闪烁而愈急。”这样写有什么意图?请结合全文,试从情节结构、人物描写、主题意蕴三个角度分别加以探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公共文明建设需要新思维

孙抱弘

说起公共文明建设,我们往往会想到大规模的城乡开发建设,也会想到种种富有广度和力度的文明礼仪活动。然而,这些年来,国人有违公共文明的行为屡屡发生,令人咋舌扼腕。公共文明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何以出现反差?国人公共文明的素养何以裹足不前?面对问题,今日的公共文明建设,似乎应有一种新的思考、新的突破和新的拓展。

何谓文明?德国学者诺贝特·埃利亚斯在其经典著作《文明的进步》中提出:文明是一种结构,也是一个过程。毫无疑问,公共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特定环节,公共文明的建设,是由其诸多结构要素相互影响发展的过程。整合多种研究观点,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个结构立体化为两个层次:浅层次与深层次。

公共文明建设的过程要求浅层次与深层次的要素同步向着一个方向进行整体性的“转身”。也就是说,当我们进行浅层次的“器物建设”和人的表面化的文明礼仪规训的时候,深层次的要素也应同步跟进。具体地说,一方面,要使处于结构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实现从“自我中心”的生存文化向“承认他者”的公共文化转身;另一方面,作为结构又一深层次要素的人的理性,则实现从“竞争生存理性”向“和谐合作”的共生理性转身。公共文明的建设正是这种整体的、渐进的过程,这种过程是自然而缓慢的过程,革命式、运动式的方法似乎并不适合这一类建设。“百年树人”的箴言似乎更切合解释这一建设特点

当我们大致了解了文明建设的一些特点后,对于本文开头提出的两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作出回答了,这是因为我们比较习惯以传统的、平面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公共文明建设问题,以至于止步于浅层次的文明建设要素,而未认识到更深层次的建设要素。以现代的、立体的、过程性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公共文明建设,那么,新的目标、新的拓展点就隐约可见了。当然,实现目标的路径选择也十分重要,这里也有一个转变习惯思维方式的问题。实际上,公共文化的建构与人的公共理性的养成,仍然是一种结构性的进程,唯有诸如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导向、教育方式、文化传播乃至人的心理状态等要素,形成一种良性的同步互动机制,文化建构与理性提升才有可能避免“单兵”突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今天,社会物质财富充分积累,国人“转身”意识日渐强烈,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在公共文明建设的“深水区”,实现新突破、新拓展。

公共文明建设并非仅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内部的问题,是整个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人类终将掌握自己的命运,“地球村”的公共文明建设终将或正在迎来“进行时”。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开展富有广度和力度的文明礼仪活动,未必能提升国人的公共文明素养。

B.公共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其建设应跨越国界民族实行统一发展。

C.公共文明建设,是由浅层次与深层次诸多结构要素相互影响发展的过程。

D.物质财富充分积累,国人意识转变,有利于实现公共文明建设的新拓展。
2.应该如何转变思维方式,以促进公共文明建设的突破?请简要说明。(3分)
3.为什么说“‘百年树人’的箴言似乎更切合解释这一建设特点”?请简要分析其理由。(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②,又敬不违,劳③而不怨。”(《论语•里仁》)

②(孟子)曰:“亲之过④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孟子•告子下》)

[注]①几:委婉。②见志不从:看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父母接受。③劳:忧愁。④过:过错。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袁绍的儿子联合辽东太守对抗曹操,曹操采纳郭嘉“兵贵神速”的建议,出奇兵千里奔袭,迅速平定了辽东。(《三国演义》)

B.黛玉的丫鬟紫鹃为了试探宝玉对黛玉是否真心,故意说黛玉明年将回林家,宝玉听后信以为真,急得痴病发作。(《红楼梦》)

C.觉新深爱青梅竹马的梅表妹,但高老太爷为了早日抱重孙,亲自用拈阄的办法为觉新定了门亲事,让他与瑞珏完婚。(《家》)

D.赵伯韬想拉拢杜竹斋做公债,杜竹斋起初不感兴趣,但当赵伯韬说可以通过出钱操纵军队以影响公债时,他不禁心动。(《子夜》)

E.欧也妮生日时,克罗旭和格拉桑两家前来祝寿,葛朗台认为这两家人是看中他的钱,正好可以利用他们谋取好处。(《欧也妮•葛朗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渔父乐

[宋]徐 

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渔唱歇,醉眠斜。纶竿蓑笠是生涯。

(选自《词综》)

[注]①山隈:山的弯曲处。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渔者形象?请简要概括。(2分)

(2)作者是如何借“夕阳烟火隔芦花”之景来抒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